(历史沿革)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它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天坛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群。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654次。 初建时,这组建筑为天地合祀,称天地坛。大明嘉靖皇帝下诏,将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建圜丘于南郊,名天坛;建方泽于北郊,名地坛;又在东郊建朝日坛,以祭日;在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嘉靖帝还要求将这些改变“著载会要,勿得混称”,天坛由此得名。嘉靖十七年改建大祀殿,嘉靖二十二年又在大祀殿原址上建新殿,更名为大享殿,专用以行大享礼。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祈谷坛大享殿为祈年殿,祈年殿三层琉璃瓦俱改为蓝色,以象征天。此外,乾隆年间还改建了斋宫、皇穹宇,扩建了圜丘,增辟了圜丘坛门,并改造了天坛内外坛墙。 (天坛布局的特点) 天坛占地面积273公顷,其中林地占163公顷,草坪占10余公顷。100年以上的古柏3600余株,著名的九龙柏,莲花柏,柏抱槐等。天坛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天坛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各有坛墙围括。每年孟春在内坛北部祈谷坛建筑群举行祈谷大典;冬至在内坛南部圜丘坛建筑群举行祭天大典。封建皇帝历代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祀。 天坛的布局特点可以用“一,三,五,七,九”这样一组数字来概括。 “一”:一条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天坛里最主要的建筑。自南而北分别是昭亨门一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一北天门。 “三”:三道坛墙。分别为外坛墙,内坛墙和分隔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向坛墙。 “五”:五组主要建筑。分别为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专门演习祭天乐舞的场所)和牺牲所建筑群(明清两代精养祭祀牺牲的场所) “七”:指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祈谷坛长廊东南方有八块大青石,石上有人工雕凿得山形图案,称七星石。 “九”指原天坛的九座坛门。外坛墙两座,西侧北面祈谷坛门及南面的圜丘坛门,圜丘坛周围四座,分别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三座,分别为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丹陛桥) 我们从天坛南门进入,游览过圜丘坛和皇穹宇后,北出成贞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条宽敞的大道就是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是连接天坛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大建筑群的重要轴线。桥长108丈,路面中为“神道”,东为“御道”,西为“王道”。之所以称之为“桥”,有两种说法:一说大道南低北高,步步上升,意为与天相接,故称“桥”;二说因桥下建有走牲的通道,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桥”。 丹陛桥下这一东西走向的券洞,叫走牲道。祭祀用的牲畜从牺牲所到宰牲亭,必经此道通过,凡经此道,再无生还可能,故俗称“鬼门关”。 祈谷坛具服台位于丹陛桥北端东侧,坐东朝西,是一围以汉白玉石栏的方形砖台。每年祈谷大典,皇帝从斋宫先至此更衣盥洗,然后小坐待祀典。祈谷典礼结束后,再来此更衣,返回紫禁城。 (祈谷坛) 位于丹陛桥北端的就是祈谷坛了。坛分三层,圆形,八出陛,南北各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三层坛面均围以汉白玉护栏,南北正中台阶丹陛上均有雕刻着龙凤呈祥主题的浮雕。祈年殿建在祈谷坛上,上殿下坛,为仿明堂大木架构建筑。祈年殿的“祈”为祈祷,“年”为谷子成熟,意为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收。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顶部为鎏金宝顶。明代为三色琉璃瓦顶,清乾隆年间将其全部换成蓝色琉璃瓦,以象征“天”。 祈年殿以28根落地柱环绕支撑,形成内中外三个环柱网。内圈为四根龙井柱,其东方柱间代表春季,南方柱间代表夏季,西方柱间代表秋季,北方柱间代表冬季;中圈12根金柱分隔的l2个位置,代表一年的12个月;12根金柱的柱位加上柱间隔成的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12根檐柱分隔的12个空间,代表一天的l2个时辰。殿内天花为龙凤藻井。 祈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场所。其祭祀对象位次与圜丘坛第一层相同,但无幄,无从位,仪式过程与圜丘坛祭天相似。祈年门外东南侧有燔柴炉,瘗坎,望燎位各1个,燎炉8只。 位于祈谷坛北侧的是皇乾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天地坛的天库,用于存放祭祀天地的神牌。天地分祭后此处专门存放大享礼所需的神牌。祈年殿前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配殿,面阔九间。原来里面分别供奉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及山川太岁的神牌,改制后这些神牌部分移到先农坛供奉。现在这里是供游人参观的展室。 在祈年殿东门外有一条连檐通脊的曲廊,称为“长廊”。长廊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它使祈年殿与神厨、神库相连,是祭祀时往祭坛上运送祭品的通道。长廊东端是宰牲亭,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祭祀时宰杀牺牲的地方。 (七星石) 祈谷坛长廊东南方有八块大青石,石上有人工雕凿的山形浮雕,称七星石。在此放置七星石的说法有二:一说七星石代表北斗七星。明嘉靖时,有道士称大祀殿(祈年殿)东南方空旷,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和皇帝的长寿。于是设置了象征北斗七星的七块青石。另一种说法:七星石代表东岳泰山七峰。至于七星石东北方位的小青石,是因为清朝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山脉地络,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而后增置的。 那么天坛祈谷坛建筑群就给您介绍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