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论坛吧 关注:8贴子:20
  • 0回复贴,共1

大明宣德三年铸炉的鉴赏要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明宣德三年铸炉的鉴赏要决
作者:霸气的庄园 :著于二0一七年八月
宣德三年铸炉:是宣德皇帝朱瞻基根据永乐为故宫落成而设计的“礼乐器谱”基础上(刚建成的故宫因雷击发生火灾后,永乐下令停止与民生无关的建造活动)。在得到了一批泰国进贡黄铜(风磨铜)后,1428年〈宣德三年〉对永乐故宫“礼乐图谱”再进行修改、绘编了宣德版:《宣德鼎彝谱》。将铜料进行六至十二炼过程中,渗入故宫失火废弃金银宝石等三十余种矿物料,在得到精铜只剩原铜料四分之ᅳ的数量下,再次变更图谱的铸量及用途;实施铸造了我国首次使用黄铜铸造的皇宫御用器“大明宣徳年製”铜香炉。具考证,该批铜香炉铸得三千三百六十五尊,炉的品质十分精良,宣宗万分喜悦,亲自为炉题书铭文。此后,本朝再无铸造。
鉴赏宣德三年铸炉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考证:一、炉的型体;二、炉的材质;三、炉的皮色;四、炉的铭文款;五、氧化的痕迹〈包浆和锈色〉。
一、宣德三年炉的型体
由于历史因素,现在我们无法获熟宣德三年炉谱的真实描绘,但可根据现藏存在世的宣德三年炉和一脉相承的祟祯组织修改实施留传的《宣德彝器图谱》进行借鉴比对分析:1、符合图谱炉图型:目前发现的炉型有:三足桥耳、冲天耳。应该会有圈足蚰龙耳。2、炉重在700一800克间,炉径在11cm左右、炉高在6cm上下,以单手把玩为标准。3、炉壁等厚(这是最节省铜料而又不失质量的设计)。4、颈矮、腿短、鼓腹、耳不张杨,这是和后代仿炉相似而又明显不同的区别特征,好似凭文字能理解而又无法正确理解的中华文字文化内涵,只有当你见到实物后,才真正领悟到宣德三年铸炉造型设计的精髓:“一直在摸仿,从未有超越”。5、宣德三年炉:高度近似清代中期炉(雍正仿宣),“真宣迷藏在清中炉中”是非常正确的。图一展示:
图一
二、宣徳三年炉的材质
宣徳三年炉的材质由以下几项组成:1、风磨铜—泰国进贡的天然含锌黄铜三万九千斤。2、失火金银宝石物等——皇宫失火废弃的贵重物料;3、精铜——三万九千斤铜料经六至十二炼的合金铜,从而得精铜合金,是进贡铜铜料的四分之一。以图为证
图二
三、宣德三年炉的皮色
宣德三年炉的皮色——它是六至十二炼过程中,每炼金属成份增减变化产生的原色选出的五种色彩(淡黄褐色、棠梨色、藏径纸色、茄皮色、栗壳色) 。其中:茄皮、栗壳为求达到国色朱红,选用天然朱砂进行补色。从藏炉“图二”便可确认炉色工艺。因此:宣德三年炉的皮色是金属合金的本色。现代金属冶炼一般加石英石、萤石作崔化剂,而宣三炉是加入宝石冶炼,宝石除有石英、萤石作用外,还含有钾长石与纳长石。所以冶炼出的金属会质量更精。钾、钠行成的成份保护了宣德三年炉合金体;更加不易被自然氧化(赏图一、图二就是佐证)。鸡皮纹:是宣三独有的补色固色工艺,而不是人为清洗痕迹,铅光:是使用矿物朱砂内含铅的氧化效果。
四、 宣德三年炉的落款
宣德三年炉的落款:1、它是按传统工艺:刻摸热冲印为宣德炉的最后一道工序;质量的精谌:取决于方寸的雕刻工艺水准和冲印工艺的完整深度。2、宣德三年炉的落款铭文,由宣宗朱瞻基皇上亲笔题书:大明宣徳年製 六字正楷(馆阁体:是大明皇朝的官方书体,也是御用器铭文的基本常识。朱瞻基是书画家,铭文符合其书写书法席惯),其中:“明字曰月横同高;徳字心上去一横,製字衣横不越刀”的明显特点。图三为证:

图三
五、宣徳三年炉六百年来的自然痕迹(包浆与锈色)
1、 包浆:所有的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空气发生发应,就有新和旧的视觉。这种物体表面由于长时间被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就被收藏界称作“包浆”。其实就是“光泽”。宣德三年炉氧化行成的包浆,也不单是表面行成包浆,而是从里至外都会被氧化。炉面呈现出的包浆象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图三),这就是所含钾、钠成份的缘故(象瓷器表面一样),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懂的这些知识后,就会去判别断代。宣德炉也是一样,都是有自然规律可断别的。人为作伪和自然氧化有本质区别,就象黄金与黄铜的区别,黄金在光线下没有光亮线,黄铜在光线下有一道耀眼光亮(被称为贼光)。
2、锈色:是指金属与外界物质容合发生了化学病变,铜:遇酸性环境会呈现出局部或大部绿色的锈;遇喊性环境则显现红色锈,在中性环境中因表层氧化可显出水银色锈。自然环境下,锈色是内在中表现出来的,而人伪锈是浮在物体表面的。宣德三年炉,六百年间,在各个不同环境下,也一定有锈色的表现:石青斑:它是朱砂生成水银的锈色。深绿、淡兰、银辉斑:均是铜在不同环镜下遇腐蚀而锈变颜色。由于是合金铜,金属质优,遭腐蚀又明显弱于其它铜物件,这就是宣德三年炉的内质所在。
六、宣德三年炉与历代炉的区别及特点:1、宣德三年炉整体视觉体现的是 :简洁、韵雅;回味无穷。它是一首优雅的诗;更是一幅神韵的画;体现得就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文化,“一直在模仿;从未有超越”。2、“颈矮(几近不起唇边)、腿短(站立几近贴近炉底)、鼓腹(等腰半园)、耳不张杨(耳沿几近捶直口沿)”这是历代炉没正确吸收、消化的精髓,只有实炉对比才领悟其中。3、三足的立足位更优于历代炉的视觉效果,紧靠炉的鼓腹,视觉弧线更为自然、协调、韵味无限。4、足与炉面的鸡皮纹处理,更能使补色的颜料不易被氧化脱落,从而起到保护整体炉色的效果,这也是宣三炉独特唯一的处理方法,使之后人误认为,被人为损伤了。5、朱砂的妙用:朱砂天然含有多种金属、非金属有益矿物,宣三炉的运用,使之彰显:庄严、尊贵、容华、霸气、永恒。
七、大明宣徳三年炉;大明中期各朝代御品铜香炉,官炉现在鉴赏断代困难,学术界;收藏界;民间各述已见。均是因为近二百年来,清中以后就没有实炉献世,近现代学者、专家、藏家更是无人见过宣三实炉,只从上古先人传说中去读取各自理解,更没去综合研究、分析、了解整体大明朝历史及宣德炉的历史演变。把宣三炉神化了,叶公好龙化了;思维混乱化了。
八、主要造成宣德炉乱象的因素是明末崇祯毁炉铸币后又二次仿炉事件。毁炉把上朝代宫廷铜器几乎毁尽〈包括历代御制铜香炉〉。后又开始二次仿炉用于奖励文武百官。这些还都不是主要误导,崇祯仿炉与宣三炉是有明显区别的,均被后人所破解,但人们对宣德炉的认知思想、精神被彻底给混乱了,真正难被破解误导后人的是,清代雍正年,官方仿制的一批“大明宣德年制”仿宣炉,其相似度达到80%以上,但也还是有质的区别,这就需要爱炉人掌握正确的鉴赏知识,有深厚的玩炉阅历。但没见过真宣炉的,不认识真宣炉的人,你再权威、再有阅历;一定会把真宣炉误判为清代中期炉,当你熟知掌握了宣三炉的不同于历代仿炉的特质,询找宣三炉的最佳倢径就胸有成竹了。
大明宣德三年铸炉炉照展示













IP属地:江西1楼2017-11-03 10:0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