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文学吧 关注:46贴子:1,090
  • 9回复贴,共1

“海西”不该抹去的记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临淮郡
近来,因为白头关的考证及对长乐镇的疑惑,特上网查看了一些史料,包括《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各类史志。
因为指向明确,我直接就查看各史书地理志方面的内容,所以很快就得到了一些结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疑惑。
关于临淮郡的记载,灌南相关的历史居然只字没提,在官方的史料里对海西有如下介绍:“西汉初,境属仍旧,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境内是其封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降匈奴废侯,遂改置海西县,属东海郡,后汉属广陵郡。”
而在县内外的其他门户网站,包括灌南在线等所有的灌南县网站,都没有相关“临淮郡”的介绍。仅有海西历史上的后汉置广陵郡。
然而《宋书》等史料里有如下介绍: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复分临淮之故地为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郡,治盱眙。江左侨立。《永初郡国》又有盱眙县,何、徐无。领县七,户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万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广陵。”
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前汉时海西属于东海郡,后汉时属于广陵郡。而东海郡与临淮郡在不同时期却有从属的置换,也就是说,东海范围曾先被并入临淮郡,而后临淮范围又被并入东海郡。
这应该是不同王者主政地方的结果,谁拳头硬谁上,弱者只能听命于强者。但这也间接的说明,海西在这期间曾属于过临淮郡。
那么,历史上哪些时期把海西置于临淮郡下呢?
准确的说,临淮郡断断续续存在了近千年(八百年左右),虽然这期间有过改名换姓,但却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即便临淮缩至一县一镇之内,总是能意外复活。或也因此,在大部分时间内,临淮范围内并没有明确海西的存在,但却也不得不让人怀疑,海西是否因部分时间内人烟稀少而无法提名。待到人烟集聚时,又已经另有他主。
直到“刘宋”初,临淮郡才又明确有海西的范围。
“复置临淮郡,治海西县(江苏灌南县境内),领海西县、射阳县、凌县、淮浦县、东阳县、长乐县六县。”
海西县、长乐县,完全包括了如今灌南的地界。(五代时的长乐县,网上没有明确解注,可以排除是西晋所置,理由是与临淮距离西晋长乐县距离太远。初步怀疑此长乐县就在如今大新集南。淮安的漕运史上还提到一个长乐坡,或也在此。当然,这或如猜谜,待高人解。)
在《旧唐书》地理志有: “泗州中,隋下邳郡。武德四年,置泗州,领宿预、徐城、淮阳三县。贞观元年,省淮阳县入宿预,以废邳州之下邳,废连州之涟水来属。八年,又以废仁州之虹县来属。总章元年,割海州沐阳来属。咸亨五年,沐阳还海州。长安四年,置临淮县。开元二十三年,自宿预移治所于临淮。天宝元年,改为临淮郡。乾元元年,复为泗州,旧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五十,口二万六千九百二十。领宿豫、涟水、徐城、虹、下邳。天宝领县六,户三万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九。今领县三:临淮、涟水、徐城。其虹县割隶宿州,宿预、下邳隶徐州。”
“ 临淮、长安四年,割徐城南界两乡于沙熟淮口置临淮县。开元二十三年,移治郭下。”
“涟水 隋县。武德四年,置涟州,仍分置金城县。贞观元年,废涟州,并省金城县,以县属泗州。总章元年,改为楚州。咸亨五年,还属泗州。”
天宝元年,改为临淮郡。乾元元年,复为泗州。
海西其时分属于涟水与隋县。这句话其实也告诉我们,即便到了唐朝,海西还曾与临淮郡挂过钩。当然,临淮郡的范围也一直在变化,这只能说明当时社会政权的不稳定。
但如今在海西的史志里,完全不见临淮郡的影子,亦会导致一些作者写文学作品时认知上有缺失。


IP属地:江苏1楼2017-11-06 07:43回复
    海西郡、海安郡
    “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改北东海郡为海西郡,治所连口,即今江苏涟水涟城。辖襄贲、海西、临海3个县.北齐改为海安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海安郡地入海州。”
    海西郡与海安郡是同一地方一前一后的两个名词,但在灌南所有的历史资料里,基本没有看到过这两名词。而在海西历史的介绍中,把海西郡的目标也仅指向涟水城所在。
    因考证海西郡的故址在涟水城,从而把海西郡短暂的历史,看着与灌南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关系。
    海西县的故址已被专家确认在灌南县新集乡城头村,海西侯李广利的食邑是八千户,这会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魏书》载:“海西郡萧鸾置,东海郡武定七年改置。领县三,户八百六十,口三千九百五十”
    到了东魏时期,海西郡户且不过千,李将军的食邑八千户,当初该是一个多么大的范围。
    应该包括了海西周边大部分地区。其时,苏北地区除了淮阴侯,再无其他王侯的权势有这么大,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李将军的拳头此刻够硬。
    这充分也可证明,海西郡所在曾是海西侯的势力范围。魏武所以为取名海西郡,完全是因为此地乃海西侯的旧属,故顺而从之。
    当然,也有专家学者指出李将军食邑八千是虚数,没有显示出实封多少,再有就是延周朝以土地范围为封数,并不考虑其间人户。如从南到北二百里或是三百里的范围,这就是你的八千户,即便内里只有二百户。
    (县户以千记。千户侯差不多等同县长,李将军最起码是地委首脑级别,事实也是朝廷重臣。)
    关于虚封的问题,这里也有认知错误。汉时,凡有封地名的侯爵皆为实封,李将军不仅是国舅,还和大汉丞相刘屈髦是儿女亲家,甚至还有立储君的力量,在当时可谓是权势冲天。
    无论怎么算,海西郡治所在,开始绝对是李将军的食邑范围。后来之所以有迁移到涟水治所的海西郡,完全得力于李将军那时的留名。
    综此,海西郡的历史虽然短暂,或许只是十几年,但在灌南的历史上还应该留下一笔。


    IP属地:江苏2楼2017-11-06 11:28
    回复
      由青徐二州说方言
      “青州是《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
      按说青州与海西完全不搭杆,但在历史上,青州曾领海州、宿迁等地范围,与这里也就非常靠近。
      “《尚书·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周灭殷商,将徐州合并入九州之青州内。”
      这大概也是海西历史的第一次归属,再远已不可考。此时,徐州的势力范围包括海西在内。当然,海西属于涟水、淮安、东海的历史,在以后更多,其间徐州也有穿插。
      但此一节,我们不去具体讲海西的归属,而是在此探讨一下海西地区的语言结构。
      在口语划分上,有专家把海西方言归纳在江淮官话“洪巢片”区内。
      所谓“洪巢片”,是指洪泽湖和巢湖为两端的大片区域,包括江苏的中北部地区。洪巢片内里又细分有淮安片等,海西也被包括在海州片内。
      我在写“大大”方言篇时,就发觉同在江淮官话范围内,对“大大”一词存在着理解的不同。有地区“大大”并不单指向父亲。
      而在灌南的范围里,汤沟新庄白皂等地,与新安新集等地语音的差别就更是明显,与淮安片区存在明显的差别,或者仅是隔了一条河,语言上就可能听不懂。在词汇上的很多用法,汤沟等地更是接近青徐二州分片的范围。
      作为大面积范围的江淮官话,海西应是融合了洪巢片及青徐片的一些语言特点。亦即淮安片海州片与徐宿等片区方言的结合。
      所以,海西方言是江淮范围内,南北两大方言体系的共融点。
      寻古镇长乐


      IP属地:江苏3楼2017-11-06 11:29
      回复
        寻古镇长乐
        历史上名“长乐”的地方有许多,汉高祖刘邦就有长乐宫,把长乐一名写进诗句的名家更是数不胜数。
        王维有诗句:“日暮归何处,花间长乐宫。”白居易有:“听钟出长乐,传鼓到新昌。”李白有:“思君达永夜,长乐闻疏钟。”杨万里有:“长乐宫前望翠华,玉皇来贺太皇家。”、、、、、、
        西晋时河南安阳境内设长乐县,东晋陕西石泉县王水口置长乐县,唐朝时由闽县析置长乐县。北宋时析兴宁县地置长乐县。南越王赵佗在华城塔岗狮雄山筑有“长乐台”。如今福建境内尚有长乐县。
        而名长乐镇的地方目前国内尚有六处,分别是: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长乐镇▪山东省平度市长乐镇▪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长乐镇。
        如此众多的长乐县和长乐镇,哪一个才是我们今天要找的古镇呢?
        “诗书难写尽,还待看史志。海西风雨飘,长乐昼夜思。”
        《明史》卷四十有:“又西北有硕项湖。东北有五港口、长乐镇,东南有坝上三巡检司。”
        “长乐镇县西北一百里有巡司白头䕶盐关设于此与海州新安镇交界,  鱼肠口镇县东北一百三十里。”
        诸位应该明白了,我们今天要找的古镇长乐,就在海西范围内。
        而在更早的历史书籍里,并无海西古长乐镇的相关记载。初步怀疑“刘宋”时期所设置的临淮郡,内中长乐县便是指向此处。
        《宋书》载:“复置临淮郡,治海西县(江苏灌南县境内),领海西县、射阳县、凌县、淮浦县、东阳县、长乐县六县。”
        我们有理由相信此长乐镇不在其他地区的范围内,(理由在上面临淮郡一节已经阐述)但在以后的历史长河里,此长乐县并不再见,是否就此消失,还是仅留一村一地之名?
        直到明朝,海西的长乐镇才现于史册(如前序),至清中期又湮灭,就此遗落进历史的尘埃。
        雍正四年《请移驻长乐司巡检通详文》载:“自屡遭水患以来,长乐一镇竟成坵墟,巡检衙门亦因废坏,移于县治。”
        清《续纂淮关统志》淮关统志卷之四乡镇,安东县下有:“长乐镇 县治北一百里,与海州界,旧建石闸,为护盐关,后因分黄导淮,奉文拆毁,泄黄水入海。”
        因黄河入海,长乐镇从此成废墟,粗略估算一下,海西古长乐镇址有史存在是1368年——1726年期间,也就是说近四百年。
        其实长乐镇的历史并不止此,因为长乐镇衙门的搬迁有个过程,而且仅是“移于县治”,镇址没有了,镇却没有消失,依旧以长乐镇的名字存在。此名在当地实际的延伸也到了民国时期,也就是说,长乐一名又用了二百年。
        如果考虑刘宋时期长乐县,长乐的设名在当地或超过了一千五百年,若再从长乐宫殿的角度看,未尝不可以追到李广利将军的时代。(有证据表明长乐镇遗址在城头范围不远)
        李洪甫教授的论文曾提到,到了1958年灌南建县,划涟水的长乐、五港,渔场与灌云南部组成灌南县。
        其实,这里肯定有误,长乐镇的名字早已不在,在清末时已经抹去,(下面我们会提到)但总的说来,长乐名字又延伸了近百年,包括百姓口头上习惯性的延伸,实际上是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老人提起长乐名。
        再有,灌南的组成还应包括原沭阳一部分,仅说涟水与灌云显然不够,此是李教授一误。
        下面我们还是来看看长乐镇所在的范围。
        淮安统志卷四:“安东县境,长乐镇县治北一百里,与海州交界。”
        “潮河镇县治东北一百二十里,通里河入海。”“五港镇县治东北六十里,在遏蛮河边。”
        《明史》载:“长乐镇县西北一百里有巡司白头盐关设于此与海州新安镇交界,  鱼场口镇县东北一百三十里”
        我们可以理顺一下,长乐镇与新安镇的地界相连接,新安镇与涟水城距离是一百二十里,属于海州范围。潮河镇与新安镇虽然同距涟水一百二十里,但在仅是相邻的两镇,属于两县。长乐镇与五港镇相邻,治所其间距离在四十里左右,长乐镇与渔场镇相邻,治所其间距离在三十里左右。
        其时,高沟镇属于沭阳境内,与灌南分界线现在晓垛村前面界河处。渔场,长乐属于涟水,渔场镇的遗址在如今职业大学周边,新硕项湖开挖据说曾挖出古砖,疑是古渔场所留。长乐与渔场的分界线在如今新硕路两边,新硕路原来是条大渠,两旁皆水,苏州南路重新修时曾挖出很久年代的棺木,可见此渠历史的久远。
        长乐镇与新安镇的分界线在如今的二桥向东一线,其时,新安镇南圩门(如今悦来河小桥)悦来河外为长乐镇的范围。
        再向东一些,长乐镇与潮河镇相邻,镇址距二十里。目前尚不清楚潮河镇址所在,但我们可以推测,如今的新集、花园、硕湖、新安镇,包括涟水义新等一大片范围皆从属与长乐镇。
        因而,我们也可以大致推出,原古长乐镇的遗址在新集—菊花周边范围,不会太远。
        关于灌南大新集的由来,据说还有一段趣事,清代一位有威望的人欲在新集重新立市,但新集与五港的距离达不到立市标准,便将现涟灌路在新集至五港地段拐了三个湾,距离延长到6公里。
        之所以提到这件趣事,想说明两个问题。
        一:清时立市标准是两地距为十里路程,也就是说,新集与五港集的直线距离达不到。但通过弯曲道路就达到了。因此,可以说明史志所载两地距离并不是直线距离,而是通道的距离。
        二:新集名称的由来应是废墟上的重生,可以想到当初申报集市者,以重建长乐的名义开始。
        还有一些原因,使我断定长乐古镇的范围,长乐古镇园分为南乡和北乡,分别是南乡四里,北乡十一里。(此里等同于行政村)
        在我小时候,祖父带我们走亲戚,经大新集到涟水境内平安河桥周边,说这里是南乡。(太祖母是南乡人)那时候,我们不知道南乡是什么意思,当明白长乐镇的划分后,我基本能够肯定长乐镇的大致范围。至于南乡是以盐河为分界,还是以方位分界,目前还不能定。若以盐河为届,刘园村范围则在长乐里或是南乡里。
        关于长乐镇址不在刘园村的认定,前面已经讲述了原因。目前,有李洪甫教授论文《江苏灌南刘氏墓志铭与吴承恩的祖居地》,及武校刊在灌南宣传上的《古镇长乐今何在》。推断长乐古镇在刘园村的观点。
        依据是刘园村出土吴承恩所撰写的《刘居士夫妇合葬墓志铭》,据铭中“后卜长乐镇而安焉。”
        并依据白头关在刘园村的范围,以“长乐镇,县治北,一百里,与海州界,旧建石闸,为护盐关。”
        “渔场口镇,去治一百三里,在硕项湖边。长乐镇,去治北一百里,即旧志永丰镇,与海州新安镇交界。”“明长乐巡检所,以巡查沿河私盐及控制长乐、鱼肠、岔地、而池等镇,与五港司分地而治。”
        其实,这里有误差,白头关作为巡检司所在,与长乐镇是分治的,所谓长乐巡检所,其级别并不比长乐镇低,县里是直属领导,白头关的巡检司长是正九品,相当于如今公安局的局级领导,比长乐镇官员更吃香,更高一层。
        再者,武校误把百三十里看成百三里,这是此误的根本。
        “明长乐巡检所,以巡查沿河私盐及控制长乐、鱼肠、岔地、而池等镇,与五港司分地而治,康熙年间,开中河,而河务亦分理焉。”
        “长乐巡检署,去治北一百里,在长乐镇,正厅三间,司房三间,分公廨一宅,门楼一座,洪武六年巡检刘成建,弘治十四年知县郭韶重建修,今址存。”
        此两处载武校文中,延以《淮安府志》。但此依旧不能说明长乐镇的故址在刘园村。
        白头关在刘园境内。


        IP属地:江苏4楼2017-11-06 11:31
        回复
          以前听老爹说过,嗯们那里好像叫长乐乡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11-06 20:50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11-08 18: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