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淮郡
近来,因为白头关的考证及对长乐镇的疑惑,特上网查看了一些史料,包括《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各类史志。
因为指向明确,我直接就查看各史书地理志方面的内容,所以很快就得到了一些结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疑惑。
关于临淮郡的记载,灌南相关的历史居然只字没提,在官方的史料里对海西有如下介绍:“西汉初,境属仍旧,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境内是其封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降匈奴废侯,遂改置海西县,属东海郡,后汉属广陵郡。”
而在县内外的其他门户网站,包括灌南在线等所有的灌南县网站,都没有相关“临淮郡”的介绍。仅有海西历史上的后汉置广陵郡。
然而《宋书》等史料里有如下介绍: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复分临淮之故地为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郡,治盱眙。江左侨立。《永初郡国》又有盱眙县,何、徐无。领县七,户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万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广陵。”
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前汉时海西属于东海郡,后汉时属于广陵郡。而东海郡与临淮郡在不同时期却有从属的置换,也就是说,东海范围曾先被并入临淮郡,而后临淮范围又被并入东海郡。
这应该是不同王者主政地方的结果,谁拳头硬谁上,弱者只能听命于强者。但这也间接的说明,海西在这期间曾属于过临淮郡。
那么,历史上哪些时期把海西置于临淮郡下呢?
准确的说,临淮郡断断续续存在了近千年(八百年左右),虽然这期间有过改名换姓,但却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即便临淮缩至一县一镇之内,总是能意外复活。或也因此,在大部分时间内,临淮范围内并没有明确海西的存在,但却也不得不让人怀疑,海西是否因部分时间内人烟稀少而无法提名。待到人烟集聚时,又已经另有他主。
直到“刘宋”初,临淮郡才又明确有海西的范围。
“复置临淮郡,治海西县(江苏灌南县境内),领海西县、射阳县、凌县、淮浦县、东阳县、长乐县六县。”
海西县、长乐县,完全包括了如今灌南的地界。(五代时的长乐县,网上没有明确解注,可以排除是西晋所置,理由是与临淮距离西晋长乐县距离太远。初步怀疑此长乐县就在如今大新集南。淮安的漕运史上还提到一个长乐坡,或也在此。当然,这或如猜谜,待高人解。)
在《旧唐书》地理志有: “泗州中,隋下邳郡。武德四年,置泗州,领宿预、徐城、淮阳三县。贞观元年,省淮阳县入宿预,以废邳州之下邳,废连州之涟水来属。八年,又以废仁州之虹县来属。总章元年,割海州沐阳来属。咸亨五年,沐阳还海州。长安四年,置临淮县。开元二十三年,自宿预移治所于临淮。天宝元年,改为临淮郡。乾元元年,复为泗州,旧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五十,口二万六千九百二十。领宿豫、涟水、徐城、虹、下邳。天宝领县六,户三万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九。今领县三:临淮、涟水、徐城。其虹县割隶宿州,宿预、下邳隶徐州。”
“ 临淮、长安四年,割徐城南界两乡于沙熟淮口置临淮县。开元二十三年,移治郭下。”
“涟水 隋县。武德四年,置涟州,仍分置金城县。贞观元年,废涟州,并省金城县,以县属泗州。总章元年,改为楚州。咸亨五年,还属泗州。”
天宝元年,改为临淮郡。乾元元年,复为泗州。
海西其时分属于涟水与隋县。这句话其实也告诉我们,即便到了唐朝,海西还曾与临淮郡挂过钩。当然,临淮郡的范围也一直在变化,这只能说明当时社会政权的不稳定。
但如今在海西的史志里,完全不见临淮郡的影子,亦会导致一些作者写文学作品时认知上有缺失。
近来,因为白头关的考证及对长乐镇的疑惑,特上网查看了一些史料,包括《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各类史志。
因为指向明确,我直接就查看各史书地理志方面的内容,所以很快就得到了一些结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疑惑。
关于临淮郡的记载,灌南相关的历史居然只字没提,在官方的史料里对海西有如下介绍:“西汉初,境属仍旧,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境内是其封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降匈奴废侯,遂改置海西县,属东海郡,后汉属广陵郡。”
而在县内外的其他门户网站,包括灌南在线等所有的灌南县网站,都没有相关“临淮郡”的介绍。仅有海西历史上的后汉置广陵郡。
然而《宋书》等史料里有如下介绍:
“临淮太守,汉武帝元狩六年立,光武以并东海。明帝永平十五年,复分临淮之故地为下邳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复分下邳之淮南为临淮郡,治盱眙。江左侨立。《永初郡国》又有盱眙县,何、徐无。领县七,户三千七百一十一,口二万二千八百八十六。”
“海西令,前汉属东海,后汉、晋属广陵。”
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前汉时海西属于东海郡,后汉时属于广陵郡。而东海郡与临淮郡在不同时期却有从属的置换,也就是说,东海范围曾先被并入临淮郡,而后临淮范围又被并入东海郡。
这应该是不同王者主政地方的结果,谁拳头硬谁上,弱者只能听命于强者。但这也间接的说明,海西在这期间曾属于过临淮郡。
那么,历史上哪些时期把海西置于临淮郡下呢?
准确的说,临淮郡断断续续存在了近千年(八百年左右),虽然这期间有过改名换姓,但却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即便临淮缩至一县一镇之内,总是能意外复活。或也因此,在大部分时间内,临淮范围内并没有明确海西的存在,但却也不得不让人怀疑,海西是否因部分时间内人烟稀少而无法提名。待到人烟集聚时,又已经另有他主。
直到“刘宋”初,临淮郡才又明确有海西的范围。
“复置临淮郡,治海西县(江苏灌南县境内),领海西县、射阳县、凌县、淮浦县、东阳县、长乐县六县。”
海西县、长乐县,完全包括了如今灌南的地界。(五代时的长乐县,网上没有明确解注,可以排除是西晋所置,理由是与临淮距离西晋长乐县距离太远。初步怀疑此长乐县就在如今大新集南。淮安的漕运史上还提到一个长乐坡,或也在此。当然,这或如猜谜,待高人解。)
在《旧唐书》地理志有: “泗州中,隋下邳郡。武德四年,置泗州,领宿预、徐城、淮阳三县。贞观元年,省淮阳县入宿预,以废邳州之下邳,废连州之涟水来属。八年,又以废仁州之虹县来属。总章元年,割海州沐阳来属。咸亨五年,沐阳还海州。长安四年,置临淮县。开元二十三年,自宿预移治所于临淮。天宝元年,改为临淮郡。乾元元年,复为泗州,旧领县五,户二千二百五十,口二万六千九百二十。领宿豫、涟水、徐城、虹、下邳。天宝领县六,户三万七千五百二十六,口二十万五千九百五十九。今领县三:临淮、涟水、徐城。其虹县割隶宿州,宿预、下邳隶徐州。”
“ 临淮、长安四年,割徐城南界两乡于沙熟淮口置临淮县。开元二十三年,移治郭下。”
“涟水 隋县。武德四年,置涟州,仍分置金城县。贞观元年,废涟州,并省金城县,以县属泗州。总章元年,改为楚州。咸亨五年,还属泗州。”
天宝元年,改为临淮郡。乾元元年,复为泗州。
海西其时分属于涟水与隋县。这句话其实也告诉我们,即便到了唐朝,海西还曾与临淮郡挂过钩。当然,临淮郡的范围也一直在变化,这只能说明当时社会政权的不稳定。
但如今在海西的史志里,完全不见临淮郡的影子,亦会导致一些作者写文学作品时认知上有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