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关于“西红柿树”的故事:1985年日本驻波科技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棵西红柿树,引起了轰动。这株西红柿的种子极其普通,但是科学家给这粒种子以最优环境的培育。别的西红柿种在土里,它却用水耕法,种在水里;别的西红柿用最普通的肥料,它的肥料是按比例特别配制的,撒在水里;别的西红柿在普通的自然环境中生长,而这株西红柿有最适当的温度、最适宜的湿度、最需要的光照。结果,在自然情况下长大的西红柿枝叶稀疏,而这株特殊培养的西红柿长得又高又大,枝叶繁茂,覆盖面积达12平方米。其他西红柿每株大约产七八个果,而这株西红柿竟然结了13000个果实,是普通西红柿产量的一千多倍。而这株“西红柿树”不仅让人们大开眼界,也引起了许多教育家的思考:一株普通植物给予充分关照就能结出累累硕果,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呢?如果孩子从小得到最优良环境的抚养和教育,那么,我们非常自信可以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为了塑造孩子最完美的人生,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选最好的读物和教材。那么,哪些书才能称得上最好的教材呢?
毫无疑问,这些书就是经典,经典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公认的最有价值、最好的书。它们历经时间的考验,是几千年以来人类知识的结晶,人类智慧的源泉。让孩子熟读经典,就相当于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文化生存环境,也必然能够培育出最丰富的心灵、最深厚的底蕴、最完美的人格。中国的经典著作有几十种,哪些能成为孩子开启智慧的读物呢?
《三字经》:中国古代成书较早的蒙学读物,历来被称为“蒙学之冠”。素有“小《通鉴》”和“袖里《通鉴纲目》”之美称。三字一句,内容包括历史、地理、天文、教育、伦理、道德、传说等,是中国人文知识的百科知识大全。《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选人《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李毓秀所作。《弟子规》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规定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包含了传统美德教育的精髓所在,对当今社会孩子的道德修养依然有着广泛的启示意义。
《千字文》:编撰于南朝粱武帝时候,至今将近有1500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爱慕,曾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1000个各不相同的字。由于这些字互不相联,很难记忆,所以,他就叫散骑侍郎周兴嗣按照四言韵律的形式,把这1000字连缀成为一篇适合儿童学习、记忆的韵文。据传说,周兴嗣领命后,立即着手组合,仅用了一个晚上就编著成文,但是由于用脑过度,一夜之间竟须发全白。
《千字文》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明代的王士贞称之为绝妙文章。四字一句,文字不重复(变成简体字后有几个字重复),每句成文,前后连贯,还要押韵,是一部涉猎广泛、合辙押韵的“百科全书”式蒙学读物。
《笠翁对韵》:是训练儿童写诗作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孩子从中能够得到正统的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主要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南宋以来被列为四书之首。既包含了中国的政治哲学,也是个人理想追求得目标。梅贻琦校长曾用《大学》的思想来管理清华大学,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认为大学道出了“学问之最后目的,最大精神”。
孙中山认为《大学》是“中国政治哲学,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中”是说做人做事不偏激中正平和,“庸”就是永恒不变的意思,《中庸》说的就是永恒不变的和谐之道。“中庸”道出了大千世界和谐的真谛,理解《中庸》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
《论语》:二十篇,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人生教科书,包含了儒家在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和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思想,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论语》是构建中华文明阶梯的重要典籍,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著作,它对中华民族的心灵培养及道德奠基起到过重大影响。
它的思想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是两千年来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孟子》:是记述儒家“亚圣”孟轲及其与时人、弟子相互问答的一部典籍。《孟子》对《论语》的某些思想有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对后来的儒学和整个中国社会都有深刻的影响。它也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哲学文化典籍。在文学方面,《孟子》雄辩的文风和华美的文采为后世广泛学习和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