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到国外开始读博士的新人,总会在网络上看到或者师兄师姐嘴里听到参加国际会议的好处,这个是当然。你可以增加人脉,也可以不用自己花钱而去举办会议的国际或者地区玩玩。然而现在全世界每天举办的学术会议,不知道是不是手拉手可以绕地球一周呢,但可以肯定的是:的确很多。所以,怎么参加会议,以及参加多少会议成为博士生们的主要考虑。
师兄我英国读博四年整(从落地英国到拿到那张纸),总共参加了3次学术会议。算起来,实在很少。而我的一个师妹,博士一年级就已经参加了5次国际学术会议了。这么比起来,我实在是很落后。但是,会议真的是越多越好么?其实不是。
参会文章以博士论文章节为主
对于博士生而言,参加会议大部分是需要你提交会议论文的。如果只是去旁听,自己掏腰包不说,也不会为简历增加任何色彩。然而,会议的主题千差万别,如果为了学术会议而马不停蹄的写会议文章,那么实在有些得不偿失。毕竟,对于博士生而言,顺利完成博士论文才是你的首要考虑。
那么问题来了:我怎么参加国际会议呢?因为国际会议很多,所以总有一款适合你。也就是说,你自己关注一下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机构或者学术团体,只需要提交的邮箱地址,就可以收到它们更新发布的会议信息。这个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具体方向,判断一下是不是能够参加这个会议。
如果可以,把自己博士论文中的某一个章节进行修改(理论,方法或者经验研究部分都可以),然后提交给会议组委会。通常提供经费的会议可能审查严格,但是自费的会议是希望人越多越好。这个时候,可以从自己学校申请参加会议经费,一般都是可以涵盖欧洲机票以及两个晚上的住宿的。
以这种方式参加会议,一方面可以听取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你博士论文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一些写作会议论文的时间。当然,如果你博士论文进展很快或者已经有比较成型的会议论文,那么用论文章节之外的其它内容参加会议也是可以的。总之,就是要以博士论文为重,不要顾此失彼。
要不怕出丑,也要怕出丑
参加会议就要宣读自己的文章,姑且不论有些低年级博士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己文章大部分情况下也是比较有限的。这个不止是低年级博士生,即便高年级的博士,有些问题也不一定思考得完整了。所以会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要害怕出丑。即便是别人批评了你的文章,你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如果觉得批评或者建议跟自己的理解有出入,也需要及时补充发问,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更好。简而言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术讨论么,很多大牛学者在会议上各种打嘴仗,私下却是很好的朋友,我们年轻学子更是要有一颗谦卑的心。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国外学者有时候在中国研究方便比较具有批判性,有时候在我们看来,这个批判性显然是不够客观的。这种情况,不要着急去反驳。如果你有数据事实,那么可以把这些事实和数据摆出来。如果你没有,且听他们说完。
国外学者即便在本国问题上都是相当具有批判性的,很多时候谈中国问题更是火力全开。不过学术讨论,只要不是恶意中伤,其实一笑置之就好。之前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一个印度学者也是拿我们的边疆政策说事儿,很多人听着就笑了,大概也是不认同。结果一个中国姑娘和他辩论上了,而这个姑娘语言不利索就不说,她说的边疆政策感觉更是抹黑。参会的一个中国学者,第二天在我们年轻学者的座谈会上可以提出这个问题,告诫年轻学者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在学术讨论中太过情绪化。
不要过度低水平重复
很多人以为学术会议越多越好,其实不然。我前面提到那个姑娘,博士一年级参加了五次国际会议,只是修改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内容完全没变。结果第二次恰好跟我一起,听了她的发言,完全没有逻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与会的几个学者问她,她也说不明白,反而怪自己导师对自己指导不够。
会后跟我聊起来,说自己年内都不参加学术会议了,要好好理理自己的思路。结果一周以后碰到,说正在办去爱尔兰的签证,又要去参加会议了。结果博士读了四年,论文一半没有写出来,导师直接说要么延期要么退学,反正她导师说话她是没听过。
不要过度低水平重复。即便是同一篇会议论文,如果你实在想要获得更多的建设性意见,那么请在认真思考了前一次会议获得的评价和意见之后,进行了足够的修改,然后再进行下一次会议。否则,即便参加再说的会议,并不觉得会对你的水平有什么帮助。
学术能力是成功学术社交的前提
这个最后却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觉得参加学术会议可以扩大学术圈子,以后发论文出专著找工作都会有好处。这一点,也对,也不对。
对的方面在于,如果你参加学术会议,发表了很**的会议论文,演讲头头是道,那么自然会给其他与会学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以来,以后别人看到你的研究成果或者遇到你的文章,也会首先给你很高的印象分。不对的方面在于,如果你的学术会议根本就是水过的,纯粹为了参加会议而参加会议,那么不仅不会加分,反而会减分。
所以,在我看来,学术能力是成功学术社交的前提。不是见的人越多越好,而是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能够打动别人才好。
作者Steven(社科海归博士,985高校青椒),本文由学术大爆炸征稿稿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编辑。
师兄我英国读博四年整(从落地英国到拿到那张纸),总共参加了3次学术会议。算起来,实在很少。而我的一个师妹,博士一年级就已经参加了5次国际学术会议了。这么比起来,我实在是很落后。但是,会议真的是越多越好么?其实不是。
参会文章以博士论文章节为主
对于博士生而言,参加会议大部分是需要你提交会议论文的。如果只是去旁听,自己掏腰包不说,也不会为简历增加任何色彩。然而,会议的主题千差万别,如果为了学术会议而马不停蹄的写会议文章,那么实在有些得不偿失。毕竟,对于博士生而言,顺利完成博士论文才是你的首要考虑。
那么问题来了:我怎么参加国际会议呢?因为国际会议很多,所以总有一款适合你。也就是说,你自己关注一下跟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机构或者学术团体,只需要提交的邮箱地址,就可以收到它们更新发布的会议信息。这个时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博士论文具体方向,判断一下是不是能够参加这个会议。
如果可以,把自己博士论文中的某一个章节进行修改(理论,方法或者经验研究部分都可以),然后提交给会议组委会。通常提供经费的会议可能审查严格,但是自费的会议是希望人越多越好。这个时候,可以从自己学校申请参加会议经费,一般都是可以涵盖欧洲机票以及两个晚上的住宿的。
以这种方式参加会议,一方面可以听取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你博士论文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一些写作会议论文的时间。当然,如果你博士论文进展很快或者已经有比较成型的会议论文,那么用论文章节之外的其它内容参加会议也是可以的。总之,就是要以博士论文为重,不要顾此失彼。
要不怕出丑,也要怕出丑
参加会议就要宣读自己的文章,姑且不论有些低年级博士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己文章大部分情况下也是比较有限的。这个不止是低年级博士生,即便高年级的博士,有些问题也不一定思考得完整了。所以会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要害怕出丑。即便是别人批评了你的文章,你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如果觉得批评或者建议跟自己的理解有出入,也需要及时补充发问,目的就是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更好。简而言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术讨论么,很多大牛学者在会议上各种打嘴仗,私下却是很好的朋友,我们年轻学子更是要有一颗谦卑的心。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国外学者有时候在中国研究方便比较具有批判性,有时候在我们看来,这个批判性显然是不够客观的。这种情况,不要着急去反驳。如果你有数据事实,那么可以把这些事实和数据摆出来。如果你没有,且听他们说完。
国外学者即便在本国问题上都是相当具有批判性的,很多时候谈中国问题更是火力全开。不过学术讨论,只要不是恶意中伤,其实一笑置之就好。之前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一个印度学者也是拿我们的边疆政策说事儿,很多人听着就笑了,大概也是不认同。结果一个中国姑娘和他辩论上了,而这个姑娘语言不利索就不说,她说的边疆政策感觉更是抹黑。参会的一个中国学者,第二天在我们年轻学者的座谈会上可以提出这个问题,告诫年轻学者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在学术讨论中太过情绪化。
不要过度低水平重复
很多人以为学术会议越多越好,其实不然。我前面提到那个姑娘,博士一年级参加了五次国际会议,只是修改了论文的题目和摘要,内容完全没变。结果第二次恰好跟我一起,听了她的发言,完全没有逻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与会的几个学者问她,她也说不明白,反而怪自己导师对自己指导不够。
会后跟我聊起来,说自己年内都不参加学术会议了,要好好理理自己的思路。结果一周以后碰到,说正在办去爱尔兰的签证,又要去参加会议了。结果博士读了四年,论文一半没有写出来,导师直接说要么延期要么退学,反正她导师说话她是没听过。
不要过度低水平重复。即便是同一篇会议论文,如果你实在想要获得更多的建设性意见,那么请在认真思考了前一次会议获得的评价和意见之后,进行了足够的修改,然后再进行下一次会议。否则,即便参加再说的会议,并不觉得会对你的水平有什么帮助。
学术能力是成功学术社交的前提
这个最后却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觉得参加学术会议可以扩大学术圈子,以后发论文出专著找工作都会有好处。这一点,也对,也不对。
对的方面在于,如果你参加学术会议,发表了很**的会议论文,演讲头头是道,那么自然会给其他与会学者留下深刻印象。这样以来,以后别人看到你的研究成果或者遇到你的文章,也会首先给你很高的印象分。不对的方面在于,如果你的学术会议根本就是水过的,纯粹为了参加会议而参加会议,那么不仅不会加分,反而会减分。
所以,在我看来,学术能力是成功学术社交的前提。不是见的人越多越好,而是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能够打动别人才好。
作者Steven(社科海归博士,985高校青椒),本文由学术大爆炸征稿稿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