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
【父皇下旨让我监国,自己从来不敢去懈怠处理朝政,因为知道没有任何人明白这位子多难,近日江南那边上了奏章说是升州刺史年岁渐大,上奏辞官回乡,但如果真是放其归乡,那升州事务便无人去管,想到此处,便命人请舅舅来,一则舅舅是吏部侍郎管这块官员任命,二来也是想瞧瞧舅舅是怎么做的。】
【而自己便在明德殿上座等着,都说外戚干政不是好事,但有的时候需要外戚的支持。】
沈偃之
【烁玉流金,朱阑玉瓦,华堂邃宇。太子监国,朝纲肃政。得召,就衮冕负黼黻,步履匆匆登明德。】
:臣见过殿下。
【候传入殿,其人就座明德首。色肃,躬身拜道。】
太子
【在明德殿正殿之上翻看着其他奏章,边看边等着舅舅的到来,片刻,太监来报吏部侍郎已然到了,其进殿行礼,自己一手抬起,朗声道。】
免礼。
【命人上茶,转向舅舅,又道。】
舅舅请坐。
【宫女上茶,自己端起茶盏。】这是父皇赏赐的新茶,舅舅尝尝。
沈偃之
【奏疏竜窣,及免立定直挺,逐者俯首不敢视。就座下位,双手取杯面朝高抬过肩,呷茶一口。】
:多谢太子赏赐。
【君者视朝未久,臣者亮采有邦,相率相宜。有守者,累累阜货哪堪春秋几何。茶杯置桌,敬坐候语。】
太子
【其实自己对这个舅舅是比较尊重的,因他从都是为朝政想,从不为沈家想,而母后那里也总是念叨舅舅如何如何,端起茶盏,小饮一口,道。】
这茶是新茶,香味不错,舅舅,府中可好?母后时常念叨家中。
【放下茶盏,拿起那本辞官的奏章,又看了看舅舅,叹了口气,言。】
哎,舅舅,你说升州为江南东道重要之地,而升州刺史辞官还乡,这让我如何是好?
沈偃之
【饮茶未几,茶杯置案。但闻,双手移胸前形如拱,正坐而不俯,复曰。暄寒了了,不论馀言。】
:拖至尊、皇后、殿下洪福,一切安好
【已矣,论实事。升州外台及长,奏致仕归,要地不可无人。亿其意,忖曰。】
:如往,取地吏贤者而历。可令监察御史汇诸吏绩迒,择适者举之。亦可纵观堂上,使能者为,以之何如?
太子
【升州刺史为要职,江南赋税重地,这刺史之职肯定是选得百姓心的官吏,而且需要是德兼备之人,听得其所言,并未推荐谁,想了想。】
舅舅所说甚是,但百官众多,不知道舅舅可观何人能担当此重任?
【吏部向来是官员任免之职,而御史台只是监察百官,何人德行兼备,吏部与御史台倒是没有做到每年吏绩汇选。】
百官众多,这让本宫实在是无法抉择。
沈偃之
【听到太子的话,一阵默然。】
:……
【双手握拳放在嘴边,小声地咳嗽了一声,回道。】
:殿下多虑,百官要员不可动弹,可怕会扰了朝纲。四品以上官员不可调任,不然就是降职了。臣觉得最妥帖的办法,还是从地方调任,如别驾、县令等。
太子
【听舅舅所言,他考虑甚为周到,并未举荐他的亲信,而是去考虑当地所需,刺史之职看来是要从升州的别驾以及县令之中甄选,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本宫知道如何抉择了。
【我的担心希望是多虑的,也希望舅舅能真的帮自己。】
还多谢舅舅了。
沈偃之
【听到太子的话放心了,站起身行了个礼,说道。】
:为太子分忧,是臣等荣幸。
【等说完,见太子也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就出声告退。就鞠躬的姿势退了几步,然后转身离开。】
: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