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在远古文明发源地,都有月亮崇拜的文化:古罗马有月亮神阿芙洛狄忒;印度人也崇拜月神,泰戈尔还写作了《新月集》;古埃及和希伯来人都有拜月的传统;玛雅人有祭祀月亮女神的活动;墨西哥还有月亮金字塔。总之,在印度、希腊、罗马、波斯等人类最早文明的发源地,都存在月神崇拜,并非只有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
日韩文化与中国文化属同一源流,也都过中秋节。不过,日本的中秋称为“十五夜”,常用日本小说和电影中常见的“月见”形容赏月之美。所有的节日在东方文化里面有一个共通之处,即礼俗慢慢消失,而吃的文化则持续保存。日本人过中秋时吃和中国月饼近似的糯米丸子和牡丹饼,并以芋头和豆类等祭月;韩国中秋节也称“嘉绯日”,吃半月形状的松饼和打糕,用当年的新谷制成,兼具“荐新”之意。相比较而言,芋头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祭月时使用,狗尾草、鸡冠花和毛豆则是过去中国北方祭月的必备之物。因此也可以看出日本较多受中国南方文化影响,而韩国更多受中国北方文化影响。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延在他的《发现者》中描绘:从北极圈的格陵兰到巴塔哥尼亚的最南端,人们无不为新月的出现而欢呼——这正是歌舞、祈祷、畅饮的好时光。爱斯基摩人摆开宴席,巫师开始表演,他们熄灭火光,互换女伴。非洲的布什人祈祷歌颂:“新生的月亮啊,嗨!嗨!新生的月亮!”
在最早的自然崇拜中,月亮被普遍认为拥有主司万物生长的能力。月亮由于其阴晴圆缺、循环往复的特性,被先民们视作生殖力的集大成者,他们期望在月光普照之下,能够把生殖力带给他们生产种植的植物。
印度人视月为“持种子者,持植物者”,大洋洲西里伯斯岛的土着民族认为生产稻米的粮食大神就在月中居住。希伯来人认为月亮持有一切食物,巴西的土着人视月亮为“植物之母”;北美的土着,更是称月亮为永久不死之“老母”。
一旦生殖力达到无穷,那么就是理想中的“生生不息”状态。人们期望月亮可以生殖一切,带来滋润田地的雨露、圈养的牲畜、自己的法力、以及治愈肉体的魔力。
古希腊传记作家和伦理学家普卢塔克将满月描述为“吉祥的象征”。西伯利亚东北部楚克其族的巫医就会在月光下脱去所有衣服,让月光洒在他们的身上,以获得施咒的力量。
当然,人类最看重的,还是自己的生殖力。古代巴比伦神话中,月亮女神伊什塔尔离开人间后,大地上的所有人类和动物立刻丧失了繁殖能力和性欲,因为她同时也是生殖和性爱女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中女神同样也是主司婚姻和生殖之神。象征太阴之神的女娲,在《说文》中的描绘正是:“古之神圣女,化万物也。”
中国人还把繁殖能力强大的蟾蜍、兔子,和月亮联系在一起,把它们想象成月亮上的动物。
“伏羲女娲捧月”,东汉,两神身体为基本完整的人形,两腿之外有蛇身,其尾相交,相交的蛇尾提示着日月合璧的含义,表示繁衍子孙的信仰由于先民们的生活环境普遍艰辛,保持部族繁衍是首要任务。
古埃及的女人为了怀孕,会把溶在水里的月光喝下,把放在洒满月光的屋顶上的食物吃掉,并且在月光摇曳的池塘中沐浴。有的时候,他们会在月光映照下的地面躺上几个钟头,为了获取生殖力,还真是蛮拼的。
而中国人相信月亮的生殖能力,有“拜月求子”的习俗。传说中,兔子不需要交配,只要看着月亮,就能怀孕。所以中国脏话“兔崽子”,指的不是一个小孩像兔子一样活泼可爱,而是侮辱他是私生子。
按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延的说法,在宇宙万物中,月亮可能是第一个被顶礼膜拜的对象。
壹读君脑补了一下:在白天的劳作之后,看着夜空中唯一如此明亮的天体,确实很容易产生宗教情怀。
最先迈入人类文明的大门的,是定居于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文明。在他们的宗教生活中,月神的地位却远远高于太阳神,神谱中太阳神是月神所生的儿子。
早期两河流域先民的一首月神赞美诗,对月亮的丰富想象力可见一斑,壹读君摘取一段给大家感受一下:
仁慈宽厚的父亲, 你掌握着大地上生灵的生命
啊, 君主, 您眷顾的神意,
如天之高, 如海之广, 让人无限敬畏。
不止如此,诗人还把月亮比喻为冠冕显赫的君主、年轻凶猛的公牛、自生的果实、孕育生命的子宫;他在天空行走时“威仪庄严, 衣着华贵,步履整齐”;他“留着天青色胡须, 英俊无比。”
许多学者经过考证,都发现月亮崇拜大大早于太阳崇拜。比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记载巴西的原始人早在处于野蛮时代时就十分尊崇月亮,博托库多人把最高天神的地位给了月亮。这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女性崇拜早于男性崇拜不谋而合。人们崇拜月亮,就是因为它能促使万物繁衍生产,是赋予自然界生命的神灵。
以月亮为主角的神话为何如此相似?
在鸿蒙初开的原始社会,世界各民族之间并没有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有效方式,那为什么各个文明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呢?
这是因为原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在“观物取象”的感性阶段,他们会把所有在自然中积累的经验和思考都附着在一个具体的形象上。这些“象”往往是大自然中的某个事物,比如太阳、雷电、狂风等等,原始人类认为这些“象”和人一样有情感有灵魂。
对于先民来说,月亮=女性=母性这个公式在各地广泛成立:月亮和女性一样都会“膨胀”,也和女性的大姨妈一样有周期性变化。没有月亮,农作物和其他植物就不会生长,甚至动物和女人都不能怀孕生产。
民俗学者谷川健一的《太阳と月:古代の宇宙観と生死観》中指出,在农耕尚未出现,人停留在食物采集阶段的原始文化中,月神几乎都是男性。而在懂得农作物栽培的农耕文化中,多认为月神为女性。在农耕社会,繁衍和生殖被人类犹为重视。
按戴维·利明和埃德温·贝尔德所着《神话学》中的说法,以前的人类认为,月亮的周期与女子的28天月经周期相关。可能从很早开始,就把月亮和女子因怀孕而致的腰围变化联系在一起。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冲动和死亡冲动都是人的本能。对月亮的崇拜不仅和生殖崇拜相连,也关乎原始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月亮阴晴圆缺,循环往复,是生命死而复生,永恒不灭的象征。因此,先民们对月亮崇拜,也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在对抗死亡的过程中,永生并不是不变的永远,而是像月亮一样有圆有缺,不断更新,死亡也是永生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崇拜月亮,也代表了对无穷尽的生命的追求。
神话是人类欲望的隐喻表现。月亮的诸多特性寄托了人们对多产、生育、永生的向往,因此关于月亮的神话才会在全世界风行,成为全人类集体无意识里的原型主题。不过,这些传说里还有很有意思细节,比如中国传说月亮中有玉兔,而在公元前1000年的《梨俱吠陀》中,印度人就相信月亮中有兔子,梵文中,很多表示月亮的词,词根都有“兔子”;而在太平洋上的印第安人,他们则把月亮上的兔子画在陶器上作为装饰。这是神话在古老年代的传播
在远古文明发源地,都有月亮崇拜的文化:古罗马有月亮神阿芙洛狄忒;印度人也崇拜月神,泰戈尔还写作了《新月集》;古埃及和希伯来人都有拜月的传统;玛雅人有祭祀月亮女神的活动;墨西哥还有月亮金字塔。总之,在印度、希腊、罗马、波斯等人类最早文明的发源地,都存在月神崇拜,并非只有中国人对月亮情有独钟。
日韩文化与中国文化属同一源流,也都过中秋节。不过,日本的中秋称为“十五夜”,常用日本小说和电影中常见的“月见”形容赏月之美。所有的节日在东方文化里面有一个共通之处,即礼俗慢慢消失,而吃的文化则持续保存。日本人过中秋时吃和中国月饼近似的糯米丸子和牡丹饼,并以芋头和豆类等祭月;韩国中秋节也称“嘉绯日”,吃半月形状的松饼和打糕,用当年的新谷制成,兼具“荐新”之意。相比较而言,芋头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祭月时使用,狗尾草、鸡冠花和毛豆则是过去中国北方祭月的必备之物。因此也可以看出日本较多受中国南方文化影响,而韩国更多受中国北方文化影响。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延在他的《发现者》中描绘:从北极圈的格陵兰到巴塔哥尼亚的最南端,人们无不为新月的出现而欢呼——这正是歌舞、祈祷、畅饮的好时光。爱斯基摩人摆开宴席,巫师开始表演,他们熄灭火光,互换女伴。非洲的布什人祈祷歌颂:“新生的月亮啊,嗨!嗨!新生的月亮!”
在最早的自然崇拜中,月亮被普遍认为拥有主司万物生长的能力。月亮由于其阴晴圆缺、循环往复的特性,被先民们视作生殖力的集大成者,他们期望在月光普照之下,能够把生殖力带给他们生产种植的植物。
印度人视月为“持种子者,持植物者”,大洋洲西里伯斯岛的土着民族认为生产稻米的粮食大神就在月中居住。希伯来人认为月亮持有一切食物,巴西的土着人视月亮为“植物之母”;北美的土着,更是称月亮为永久不死之“老母”。
一旦生殖力达到无穷,那么就是理想中的“生生不息”状态。人们期望月亮可以生殖一切,带来滋润田地的雨露、圈养的牲畜、自己的法力、以及治愈肉体的魔力。
古希腊传记作家和伦理学家普卢塔克将满月描述为“吉祥的象征”。西伯利亚东北部楚克其族的巫医就会在月光下脱去所有衣服,让月光洒在他们的身上,以获得施咒的力量。
当然,人类最看重的,还是自己的生殖力。古代巴比伦神话中,月亮女神伊什塔尔离开人间后,大地上的所有人类和动物立刻丧失了繁殖能力和性欲,因为她同时也是生殖和性爱女神。而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中女神同样也是主司婚姻和生殖之神。象征太阴之神的女娲,在《说文》中的描绘正是:“古之神圣女,化万物也。”
中国人还把繁殖能力强大的蟾蜍、兔子,和月亮联系在一起,把它们想象成月亮上的动物。
“伏羲女娲捧月”,东汉,两神身体为基本完整的人形,两腿之外有蛇身,其尾相交,相交的蛇尾提示着日月合璧的含义,表示繁衍子孙的信仰由于先民们的生活环境普遍艰辛,保持部族繁衍是首要任务。
古埃及的女人为了怀孕,会把溶在水里的月光喝下,把放在洒满月光的屋顶上的食物吃掉,并且在月光摇曳的池塘中沐浴。有的时候,他们会在月光映照下的地面躺上几个钟头,为了获取生殖力,还真是蛮拼的。
而中国人相信月亮的生殖能力,有“拜月求子”的习俗。传说中,兔子不需要交配,只要看着月亮,就能怀孕。所以中国脏话“兔崽子”,指的不是一个小孩像兔子一样活泼可爱,而是侮辱他是私生子。
按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延的说法,在宇宙万物中,月亮可能是第一个被顶礼膜拜的对象。
壹读君脑补了一下:在白天的劳作之后,看着夜空中唯一如此明亮的天体,确实很容易产生宗教情怀。
最先迈入人类文明的大门的,是定居于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文明。在他们的宗教生活中,月神的地位却远远高于太阳神,神谱中太阳神是月神所生的儿子。
早期两河流域先民的一首月神赞美诗,对月亮的丰富想象力可见一斑,壹读君摘取一段给大家感受一下:
仁慈宽厚的父亲, 你掌握着大地上生灵的生命
啊, 君主, 您眷顾的神意,
如天之高, 如海之广, 让人无限敬畏。
不止如此,诗人还把月亮比喻为冠冕显赫的君主、年轻凶猛的公牛、自生的果实、孕育生命的子宫;他在天空行走时“威仪庄严, 衣着华贵,步履整齐”;他“留着天青色胡须, 英俊无比。”
许多学者经过考证,都发现月亮崇拜大大早于太阳崇拜。比如,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记载巴西的原始人早在处于野蛮时代时就十分尊崇月亮,博托库多人把最高天神的地位给了月亮。这和人类社会发展中女性崇拜早于男性崇拜不谋而合。人们崇拜月亮,就是因为它能促使万物繁衍生产,是赋予自然界生命的神灵。
以月亮为主角的神话为何如此相似?
在鸿蒙初开的原始社会,世界各民族之间并没有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有效方式,那为什么各个文明都有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呢?
这是因为原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在“观物取象”的感性阶段,他们会把所有在自然中积累的经验和思考都附着在一个具体的形象上。这些“象”往往是大自然中的某个事物,比如太阳、雷电、狂风等等,原始人类认为这些“象”和人一样有情感有灵魂。
对于先民来说,月亮=女性=母性这个公式在各地广泛成立:月亮和女性一样都会“膨胀”,也和女性的大姨妈一样有周期性变化。没有月亮,农作物和其他植物就不会生长,甚至动物和女人都不能怀孕生产。
民俗学者谷川健一的《太阳と月:古代の宇宙観と生死観》中指出,在农耕尚未出现,人停留在食物采集阶段的原始文化中,月神几乎都是男性。而在懂得农作物栽培的农耕文化中,多认为月神为女性。在农耕社会,繁衍和生殖被人类犹为重视。
按戴维·利明和埃德温·贝尔德所着《神话学》中的说法,以前的人类认为,月亮的周期与女子的28天月经周期相关。可能从很早开始,就把月亮和女子因怀孕而致的腰围变化联系在一起。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冲动和死亡冲动都是人的本能。对月亮的崇拜不仅和生殖崇拜相连,也关乎原始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月亮阴晴圆缺,循环往复,是生命死而复生,永恒不灭的象征。因此,先民们对月亮崇拜,也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在对抗死亡的过程中,永生并不是不变的永远,而是像月亮一样有圆有缺,不断更新,死亡也是永生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崇拜月亮,也代表了对无穷尽的生命的追求。
神话是人类欲望的隐喻表现。月亮的诸多特性寄托了人们对多产、生育、永生的向往,因此关于月亮的神话才会在全世界风行,成为全人类集体无意识里的原型主题。不过,这些传说里还有很有意思细节,比如中国传说月亮中有玉兔,而在公元前1000年的《梨俱吠陀》中,印度人就相信月亮中有兔子,梵文中,很多表示月亮的词,词根都有“兔子”;而在太平洋上的印第安人,他们则把月亮上的兔子画在陶器上作为装饰。这是神话在古老年代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