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常道吧 关注:96贴子:55,418

回复:华三川百美图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6嫦娥
嫦娥是帝喾的女儿,也称姮娥。美貌非凡。后羿的妻子,相传后羿是尧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主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芜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嫦娥飞升月宫后,住在凄清冷漠的广寒宫内,思念着后羿,她的心境和生活令不少文人骚客感慨,遐想。其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深刻表现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大意是:『云母制成的屏风染上一层幽深黯淡的烛影,银河逐渐低斜下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广寒宫的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落得独处于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IP属地:浙江53楼2009-02-18 21:59
回复
    47嫦娥
    袖冷广寒


    IP属地:浙江54楼2009-02-18 22:00
    回复
      2025-05-12 12:29:54
      广告
      48巫山神女
      游览三峡,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神女峰了。那婷婷玉立的身影就是传说中帮助大禹治服滔天洪水的西王母之女瑶姬的化身。据《镛城集仙录》载:“尝东海游还,过巫山,峰崖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留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山下,大风卒至,崖震谷陨,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乃授上青宝文与大禹,导波决川,疏通洪荒,以成其功。”神女感三峡人民勤劳,恐长江之水再度泛滥,遂与十二姊妹化为十二秀峰永驻三峡。这就是今天广大游人叹为观止的巫山十二峰。在十二峰中,佼佼者则当数神女峰。 
      楚襄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好色之君,他与宋玉游巫山高唐,饱览巫峡秀色之后,妄想夜梦巫山神女,遂命宋玉为之作《高唐赋》。自宋玉作《高唐赋》、《神女赋》之后,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为巫山神女或歌或泣。李白在《感兴》中称颂“瑶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转入霄梦,无心向楚君”。作为诗人兼夔州刺史的刘禹锡在此期间也发出了令人警醒的问话:“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IP属地:浙江55楼2009-02-18 22:01
      回复
        49
        娥皇 女英 
        帝尧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娥皇、二的叫女英。帝尧将王位禅让虞舜以后,并将两个贤慧的女儿,嫁给瞬,以辅助帝舜;管好国事。帝舜执政三十九年以后,曾到长江一带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两位夫人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王。二女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他们的眼泪,挥洒在们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泪痕,变成了现在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涛滚滚的湘江,化为湘江女神,人称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战国时的伟大诗人屈原在《楚辞·九歌》中,加以热情歌颂。1961年,毛主席在听取故乡湖南的同志汇报湖南生产建设情况后,兴奋之余,挥笔写下《七律·答友人》的光辉诗篇。开头就借舜和湘夫人的典故、抒发情感:“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干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IP属地:浙江56楼2009-02-18 22:02
        回复
          51云中君
          王逸《楚辞章句》题解说:“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出土战国祭祀竹简有“云君”,显然是“云中君”的简称,可证云中君就是云神。或以为月神、雷神、云梦泽之神、云中郡神、高禖女神等,俱不可从。


          IP属地:浙江58楼2009-02-18 22:06
          回复
            13苏若兰
            苏若兰,武功人,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 
            相传小小的若兰容貌秀丽,聪颖过人。远近乡邻,将她的超人之才传播成了神话。一些富豪望门的子弟上门求婚均被谢绝,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与父亲去法门寺逛庙会,遇到了她的如意郎君——已故秦王苻坚的右将军窦真之孙,名叫窦滔。婚后,夫妻十分恩爱。但好景不长,一次,窦滔借故违背苻坚派他带兵攻打晋国的命令,一怒之下,苻坚将其发配到流沙,将恩爱的夫妻拆散了。 
            自窦滔走后,若兰日日思念,激情中,她每天写几首思念诗,年复一年竟写成7900多首。然而,窦滔到敦煌后却背着她爱上了一位能歌善舞的女子。 
            后来,苻坚重新重用窦滔。从敦煌回来时,窦滔带回了他的宠妾,若兰得知后,很生气,把窦滔的宠妾揍了一顿。窦滔对此十分不满,结果夫妻反目。上任后,他和苏惠断绝书信往来。 
            时间久了,若兰悔恨自伤,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片纯洁坚贞的爱情和离开丈夫的悲痛之情,于是专心致志用五彩丝线织成诗文,长宽8寸,841字,纵横反复,皆成诗章,即所谓的《璇玑图》。丈夫读后十分感动,于是便把他的宠妾送回扶风家中,与若兰和好如初,恩受愈重。


            IP属地:浙江59楼2009-02-18 22:11
            回复
              继续


              IP属地:浙江61楼2009-02-19 19:56
              回复
                52洛神
                洛水,是一条神奇的河流,它发源于陕西,但关于它的那些有声有色的故事,却都在河南,在洛阳。河出图,洛出书。洛出书的地方,就在洛宁县,所以自古以来洛河就被视为神河。伏羲氏的女儿宓妃,相传溺死于洛水,遂成了洛水之神。 
                《淮南子》中记载,伏羲氏之女洛神嫁于河伯为妻,但河伯不贤,与水族女神私通,洛神与后羿情深。河伯与后羿大战于天庭,天帝震怒,将洛神贬落凡间......洛神转世之后,为美女甄宓,曹操攻下邺城之后,将甄宓一家接入司空府,奉作上宾。曹子建、曹子桓即曹丕两人同时钟情甄宓,最后,两人由好兄弟变成大仇人。种种因素之下,丕登上帝位,甄宓为后,另外丕又娶郭儇为妃,郭儇不甘为妃,于是同司马懿设计害死甄宓。另一方面,植与甄芙两厢情阅,甄后逝后数年,植在洛水之滨又见甄宓...... 
                《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一《萧旷》篇和《类书》卷三十二《传奇》篇,都记述着萧旷与洛神女艳遇一节。洛神女说:“妾,即甄后也……妾为慕陈思王之才调,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叙其冕抑。因感而赋之。” 
                曹植在《洛神赋》中这样写她的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真是形象鲜明,色彩艳丽,令人目不暇接。 
                  李商隐在他的诗作之中,曾经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节,甚至说:“君王不得为天下,半为当时赋洛神。”


                IP属地:浙江62楼2009-02-19 19:57
                回复
                  2025-05-12 12:23:54
                  广告
                  53麻姑
                  麻姑 
                  据葛洪《神仙传》,麻姑修道于牟州姑余山,姿容美妙,成仙后居蓬莱仙岛。三月三日,王母寿辰,麻姑用灵芝酿酒作寿礼,后来民间多画此以贺女寿。她的本事有惊人之处,一是能穿着木屐在水面上行走,可与达摩祖师踩芦叶渡海相媲美。二是能掷米成丹砂。 
                  东汉桓帝时,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远降临在江苏吴县一个名叫蔡经的人家里。蔡经的家人早就预备好丰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临。当神仙起驾的时候,人们听到了天上人马、锣鼓喧腾的声音。王远到来了,只见此人中等的身材,头戴远游冠,身着朱衣,佩带五彩的绅带,背上挂着宝剑;乘坐在羽车上,由五彩飞龙拖着座车。 
                    王远接见了蔡经一家人后,就派遣使者,请仙女麻姑赴宴。使者传达了麻姑的意思后,不多久,天上又响起了喧腾的声音,麻姑下凡了。只见麻姑是个十七、八岁俏美的姑娘;头顶结了一个警,剩余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际,穿着光彩夺目。仙女和王远寒暄完毕后,各人拿出了携带的食物,大多数是水果、干肉之类。 麻姑说:“自从上次和你见面以后,我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莱,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开群仙大会时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也会变成陆地吧!”王远也感叹道:"古代的圣人也曾说过海中会飞扬尘埃这样的话。" 麻姑也—一地会过蔡家的女眷,忽然间叫住了蔡经的弟媳。她几天前才生下孩子,麻姑叫她拿出些米来,然后,把这些米洒在地面,结果,这些米竟变成了一粒粒丹砂。王远看到这情形,也把他从天庭带来的一升美酒,拌了一斗水后,邀请蔡家同饮。蔡经看到麻姑鸟爪一样的手指头,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用那爪来抓背搔痒,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远洞察了他的心思,大声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胆!"说完后,就把蔡经捆绑起来鞭打。大家目睹了蔡经被鞭打的情形,可是却没有看到施刑的人。王远说:"平常人是无福消受我的鞭笞的。”


                  IP属地:浙江63楼2009-02-19 19:58
                  回复
                    54董双成
                    董双成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蟠桃仙子,望仙桥就是她丹成得道,自吹玉笙,驾鹤仙去的地方。 
                    董双成本是西周时代钱塘江畔的一位绝色美女,混身上下洋溢着一份灵秀的气韵。 
                    她的先祖是商朝的史官,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在朝廷中也偶尔鉴往知来,抒谋献策。商朝亡后定居钱塘江畔,在飞来峰下种桃成林,结庐而居。每当初春桃花盛开时,嫣红一片,簇拥草庐,生活在其中不啻是神仙生活。 
                    这种生活环境从小就陶冶着董双成,体似弱柳的董双成酷爱桃花,如痴如醉。看看董双成日渐长大,秀面明眸堪与繁花竟艳。有一天,忽然异想天开,采撷桃花,配以山中的芝草炼制丹药。初时仅能清痰化气,日久生巧,屡加研究,逐渐在火候及配方上有了大幅度的改进。所提炼的丹药,竟然能够治疗多种内科病症,远远近近,前来飞来峰下董家讨药的人络绎不绝。 
                    从采集原料到守炉炼丹,董双成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偶有闲暇,便吹笙自娱,兴致来时还会高歌一曲“丹小凤”。据说当她吹笙时,会引来百鸟在空中翱翔,而当她唱歌时,更有仙鹤飞来聆听。 
                    替王母掌管蟠桃园,这也是董双成的职责之一。唐韦应物曾有《玉女歌》(一作《王母歌》)云:“众仙翼神母,羽盖随云起。上游玄极杳冥中,下看东海一杯水。海畔种桃经几时,千年开花千年子。玉颜眇眇何处寻,世上茫茫人自死。”也许说的就是这段故事。 
                    杭州西湖妙庭观附近有一座望仙桥。宋代绍兴年间有位道士董元行在附近上层中挖到过一块奇妙的铜牌,上面残留着隐隐约约的文字:“我有蟋桃树,千年一度生,是谁来窃去?须问董双成。”这里说的就是有名的“东方朔偷桃”的典故。王母与汉武帝相会之时,东方朔从窗户外向内偷看,王母指着东方朔说:“此儿三偷桃矣!”原来此前东方朔曾三度上天偷桃,并被董双成发现。 
                    董双成虽贵为王母侍女,不能象普通玉女那样经常私自下凡。清代名士胡与高咏黄山桃花峰诗云:“山头桃花开,山中玉女笑。帝乡无尽春,日日斜阳照。” 
                    李白词《桂殿秋》曰:“仙女下,董双成,汉殿夜凉吹玉笙。曲终却从仙宫去,万户千门惟月明。”苏轼在游览妙庭观董双成故居时作诗:“人去山空鹤不归,丹亡鼎在世徒悲。”陈独秀也发出“王母不可见,但忆董双成”的慨叹。


                    IP属地:浙江64楼2009-02-19 19:59
                    回复
                      56
                      弄玉
                      相传春秋时代(约公元前700年),秦穆公有个小女儿,非常喜欢西戎国贡献的一块碧玉。穆公便给女儿起名为“弄玉”。 
                      弄玉长大以后,出落得容貌非常美丽,而且聪明无比,善喜吹笙,并无师自通,技艺精湛。每每在凤凰台上吹碧玉笙,定能招来百鸟合鸣。秦穆公自视为掌上明珠。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


                      IP属地:浙江66楼2009-02-19 20:03
                      回复
                        58
                        仙女思凡 
                        七仙女,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阳境内(今孝感)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百年之好,在大槐树下成就姻缘。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只有百日缘分。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了10匹锦绢赎出了董永,准备整治家园恩爱白头。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宫,七姐不得不忍痛飞去。她的织布校化成了飞梭石,织机留在了人间,人们在夜深人静时仍能听到"咔喳、咔喳"的织机声。每年正月十五的晚上,身着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唱完乞巧歌后,还要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IP属地:浙江68楼2009-02-19 20:10
                        回复
                          60
                          龙女牧羊 
                          据唐朝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民间传说:唐朝仪凤年间,书生柳毅从长安赴考落第回南方,途经陕西泾河北岸,路遇一年轻美貌的少女在河边牧羊,满面愁容,翘首南望,哀哀哭泣。经问明缘由,才得知她是洞庭龙君之女龙女三娘,嫁给泾河龙王的次子为妻。龙女在泾河龙宫备受欺凌,还被赶出宫外到荒郊牧羊,风餐露宿,受尽折磨。得知龙女的不幸遭遇。柳毅不觉义愤填膺,决意转道岳阳为龙女传递家书。柳毅一路奔波至洞庭,在洞庭湖边找到了龙女所说的桔井,在井旁的一株社桔树上,用龙女的金钗连叩三下,惊动了巡海夜叉出迎,送他从桔井下到“台阁相向,门户千万,奇草珍木,无所不有”的洞庭龙宫。得知龙女在泾河受辱被欺,龙王不禁老泪纵横,衩囚禁在洞庭的龙王小弟钱塘君得知其情况后十分愤怒,挣开锁链,化为赤龙,直奔泾河,杀死了泾阳君全家,接回了龙女。龙女得救,深慕柳毅,愿意以身相许。可是正直善良的柳毅却坚持“君子喻义不喻利”,便婉言谢绝,只身回家。龙女便更加敬重他,追随不舍,几经周折,终于与柳毅结成美满夫妻。 
                          故事讲到,柳毅路遇牧羊女,女子请他代传书信,并自言是洞庭龙君之女。柳毅同情龙女的不幸,又好奇地问:“你既是龙女,牧羊何用?难道神灵也像人间一样,畜牧为了宰杀吗?”龙女答:“这不是羊,是雨工。”柳毅问:“何为雨工?”龙女答:“雷霆之类也。”龙女牧羊,所牧并非凡羊,而是随龙司水的精灵。


                          IP属地:浙江70楼2009-02-19 20:15
                          回复
                            61天女散花
                            故事源于佛经。一天,如来佛在西天莲花宝座讲经解法,忽见瑞云东来,遥知得意弟子维摩洁患病。于是,派众弟子前去问候,断定维摩洁要借机宣经释典,便派天女前去检验弟子们的学习情况。天女手提花篮,飘逸而行,来到尘世间低头下望,见维摩洁果然正与众人讲学。随即将满篮鲜花散去,弟子舍利弗满身沾花。众人诧异万分,天女曰:“结习未尽,固花着身;结习尽者,花不着身。”舍利弗自知道行不行,便愈发努力学习。


                            IP属地:浙江71楼2009-02-19 20:16
                            回复
                              2025-05-12 12:17:54
                              广告
                              62天女散花


                              IP属地:浙江72楼2009-02-19 2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