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天价培训班
一份号称“金字招牌”的艺术生高考文化课冲刺培训的招生广告这样介绍自己:“创始人曾担任全国教育"十五"规划研究课题——全脑教育研究与实验项目,出版高考指导书籍11本”,聘请的是“特优资深全职教师”,学生应试能力迅速提高,“最突出的姜同学培训35天提高成绩240分,以474分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该培训班“严格控制招生数量,5年来共招收学员66位,高考文化课通过率高达93.9%”。
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按照宣传单上的地址,记者找到了这家培训机构的“报名处”——位于中关村附近一所大厦11楼的一间办公室。在写字楼一楼的业主名单里,并没有培训机构的名字。在11层的拐角尽头,一张巨大的海报放在办公室的门外。
办公室不大,屋子里只有两个人,记者假装自己是一个艺术类考生的亲属,替正在忙于“面试”赶考的弟弟来了解情况。两位工作人员面有疑色,还没等记者落座,盘问就开始了。
“你弟弟是哪个学校的”、“今年多大了”、“生日是哪天”、“属什么的”……工作人员连珠炮般的问题向记者袭来,随后“枪口”又转向了记者:“你是哪个学校的”、“今年多大了”、“在这个学校的哪个校区上学”……
记者对能否在3个月内涨出几百分提出质疑,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老师都是很有经验的高三老师,很有水平。“但高三老师本校的事儿都忙不过来,这里上课能保证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这位工作人员先是说这些都是曾经教高三的,又说这些老师都是培训机构自己的,当记者细问老师的名字时,他又表示要把考生带过来再说。
高收费不一定买来高成绩
实际上,正规培训机构的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辅导价格并没有贵到这种离谱儿的程度。以北京市的两所复读学校为例,精华学校艺术类文化辅导班的学费是3个月6500元,新干线学校这类辅导班是3个月7000元左右。
“艺术类考生文化辅导市场并不大,也相对比较固定。”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建说。对艺术类考生的辅导分成两类,一是专业课,一是文化课。相对文化课而言,专业课的辅导市场很大,但是艺术类考生在参加专业课考试后录取的比例很低,经常是五六千人参加的专业课考试,最后只有200来人能拿到“许可证”。“这几年,北京的艺术类考试文化辅导市场大约维持在1000人到1500人之间。”冯建说。其中,80%以上的考生都会集中到几家大的复读学校,剩下约20%的艺术类考生就成为一些小培训机构哄抢的目标,高价位普遍成为他们吸引生源的手段。
“很多家长都认为高价位与高成绩是成正比的,可事实不是这么回事啊!”一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提醒家长和考生。“这就如同于一件280元的衣服卖不出去,如果你把价位提高到2800元,就卖出去了。”这位负责人说。他分析,之所以这类培训机构把价位定得如此之高,一是家长认为收费贵,就会有保障。二是这种收费能获取更大的暴利。三是艺术类考生普遍家庭条件好。
而这类高收费的培训机构就是吃准了家长的这种心理。最后至少有一半的利润。
而不少家长被这么一忽悠,认为上了这样的培训班,就可以考高分,所以家长到了同类培训机构咨询,开口第一话就是,你们能承诺什么?
这位负责人苦笑:“我们什么也不能承诺。”他自己没少碰到过这类家长,然后不得不一遍遍地告诉家长:这种“上我的班就包通过高考”的宣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既需要学生努力,家长支持,老师尽心,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的正常发挥。而那些夸大辞词的虚假宣传只能造成不负责任的后果:学生选择学校盲目,也扩大了文化课的欲望。结果很多学生都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
“这类的培训市场很不规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复读机构负责人分析,一是如今很多这类培训机构的办学者不是教育行业出身,他们有做保险的,做房屋中介,开网吧的,还有搞装修的。办学者自己不懂教育,也不关注教育质量,把办学机构变成商业运营机构。
二是很多教育机构没有把艺术类考生当做单独的教育群体进行研究,只是照搬应届高中生或者复读学校学生的学习模式,让艺术类考生用3个月学3年的知识。而因为生源数量少,很多复读学校不能单独分班教学,把艺术类学生插入高考复读班学习。
最后的结果是不管培训效果如何,很多培训机构都是打一枪换一地方,第二年换个名字重新开始招生,吃亏的只是学生。
高价背后的畸形艺术教育
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建很清楚地记得:一次在一个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辅导班上,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常见的“π”,没想到有学生举手,老师,这个板凳是什么意思。下课后数学老师对这位同学说,以后不要再开玩笑。学生很认真地说:“我没有开玩笑,我从初一开始学舞蹈,一直学到高三,基本没上过文化课。”
不知“π”为何物的艺术类学生在冯建的学校不止一个。“艺术教育真的很可悲。”他感慨。
一份号称“金字招牌”的艺术生高考文化课冲刺培训的招生广告这样介绍自己:“创始人曾担任全国教育"十五"规划研究课题——全脑教育研究与实验项目,出版高考指导书籍11本”,聘请的是“特优资深全职教师”,学生应试能力迅速提高,“最突出的姜同学培训35天提高成绩240分,以474分的成绩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该培训班“严格控制招生数量,5年来共招收学员66位,高考文化课通过率高达93.9%”。
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按照宣传单上的地址,记者找到了这家培训机构的“报名处”——位于中关村附近一所大厦11楼的一间办公室。在写字楼一楼的业主名单里,并没有培训机构的名字。在11层的拐角尽头,一张巨大的海报放在办公室的门外。
办公室不大,屋子里只有两个人,记者假装自己是一个艺术类考生的亲属,替正在忙于“面试”赶考的弟弟来了解情况。两位工作人员面有疑色,还没等记者落座,盘问就开始了。
“你弟弟是哪个学校的”、“今年多大了”、“生日是哪天”、“属什么的”……工作人员连珠炮般的问题向记者袭来,随后“枪口”又转向了记者:“你是哪个学校的”、“今年多大了”、“在这个学校的哪个校区上学”……
记者对能否在3个月内涨出几百分提出质疑,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老师都是很有经验的高三老师,很有水平。“但高三老师本校的事儿都忙不过来,这里上课能保证吗?”面对这样的问题,这位工作人员先是说这些都是曾经教高三的,又说这些老师都是培训机构自己的,当记者细问老师的名字时,他又表示要把考生带过来再说。
高收费不一定买来高成绩
实际上,正规培训机构的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辅导价格并没有贵到这种离谱儿的程度。以北京市的两所复读学校为例,精华学校艺术类文化辅导班的学费是3个月6500元,新干线学校这类辅导班是3个月7000元左右。
“艺术类考生文化辅导市场并不大,也相对比较固定。”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建说。对艺术类考生的辅导分成两类,一是专业课,一是文化课。相对文化课而言,专业课的辅导市场很大,但是艺术类考生在参加专业课考试后录取的比例很低,经常是五六千人参加的专业课考试,最后只有200来人能拿到“许可证”。“这几年,北京的艺术类考试文化辅导市场大约维持在1000人到1500人之间。”冯建说。其中,80%以上的考生都会集中到几家大的复读学校,剩下约20%的艺术类考生就成为一些小培训机构哄抢的目标,高价位普遍成为他们吸引生源的手段。
“很多家长都认为高价位与高成绩是成正比的,可事实不是这么回事啊!”一位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提醒家长和考生。“这就如同于一件280元的衣服卖不出去,如果你把价位提高到2800元,就卖出去了。”这位负责人说。他分析,之所以这类培训机构把价位定得如此之高,一是家长认为收费贵,就会有保障。二是这种收费能获取更大的暴利。三是艺术类考生普遍家庭条件好。
而这类高收费的培训机构就是吃准了家长的这种心理。最后至少有一半的利润。
而不少家长被这么一忽悠,认为上了这样的培训班,就可以考高分,所以家长到了同类培训机构咨询,开口第一话就是,你们能承诺什么?
这位负责人苦笑:“我们什么也不能承诺。”他自己没少碰到过这类家长,然后不得不一遍遍地告诉家长:这种“上我的班就包通过高考”的宣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既需要学生努力,家长支持,老师尽心,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需要学生的正常发挥。而那些夸大辞词的虚假宣传只能造成不负责任的后果:学生选择学校盲目,也扩大了文化课的欲望。结果很多学生都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
“这类的培训市场很不规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复读机构负责人分析,一是如今很多这类培训机构的办学者不是教育行业出身,他们有做保险的,做房屋中介,开网吧的,还有搞装修的。办学者自己不懂教育,也不关注教育质量,把办学机构变成商业运营机构。
二是很多教育机构没有把艺术类考生当做单独的教育群体进行研究,只是照搬应届高中生或者复读学校学生的学习模式,让艺术类考生用3个月学3年的知识。而因为生源数量少,很多复读学校不能单独分班教学,把艺术类学生插入高考复读班学习。
最后的结果是不管培训效果如何,很多培训机构都是打一枪换一地方,第二年换个名字重新开始招生,吃亏的只是学生。
高价背后的畸形艺术教育
北京新干线学校校长冯建很清楚地记得:一次在一个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辅导班上,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常见的“π”,没想到有学生举手,老师,这个板凳是什么意思。下课后数学老师对这位同学说,以后不要再开玩笑。学生很认真地说:“我没有开玩笑,我从初一开始学舞蹈,一直学到高三,基本没上过文化课。”
不知“π”为何物的艺术类学生在冯建的学校不止一个。“艺术教育真的很可悲。”他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