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去的“真事”(谜底)是作者的自传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地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隐语”的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已经非常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所谓隐语即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后世又称之为“谜语”。谜,此类语言使人迷糊的意思,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肯定使人犯迷糊啊!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文谜、诗谜、字谜、画谜等。就是用文、诗、字、画等来传递和表达隐语。客观的讲,《红楼梦》是一部隐语作品(谜书),就是这部书话里有话,隐藏了“真事”。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红楼梦》第一回)
“梦幻”即梦中幻境,“历过一番梦幻”,就是经历过一番梦中幻境般的生活,即作者经历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通灵”指沟通灵魂,跟灵魂沟通的意思。“借通灵之说”就是借人世间有灵魂这种说法。
作者讲,他经历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可能是为防文字狱和羞于表达)所以就将“真事”隐去了,而借人世间有灵魂这种说法,设置了一块有灵魂的石头(即一位“石兄”)在记录它的遭遇,写成《石头记》一书。(注:《红楼梦》本来名字叫《石头记》,只是在流传过程中,书名被人改成了《红楼梦》)
作者“自云”中讲的很清楚了,《石头记》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谜语书,记录的是作者经历过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那么,作者经历过的一段不同寻常生活中都有些什么人和事呢?即《石头记》这部书究竟要写何事何人?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可赦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风夕月,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第一回)
作者这段话信息量比较大,大致分为如下内容。①、惭愧:回忆往事,当日自己的行为见识还不如当时身边的那些女子。②、后悔:违背父兄教育,辜负师友规训,结果造成自己一事无成和今后生活穷困潦倒。③、忏悔:要把自己的不肖荒唐之罪昭告天下。④、并要为自己身边的那些女子留下传记。⑤、真事已经隐去,用假话(隐语)和村言(口语)来写这些事情。⑥、写梦写幻即写作者经历过的一段不同寻常生活才是作者的本意和《石头记》这部书的本来面目。
作者在“自云”中明确指出,他写的是“以往”的事情,一是要把以往“不肖”、“荒唐”之罪,“编述一记”,“告普天下人”;二是记载“当日女子”的事迹,以显得自己家“闺阁中历历有人”,使之不被“湮没无考”。这话说得何等明白,就是要给自己和自己家中那些女子留下传记,也就是说,《石头记》这部书写的是作者自己的事,即作者的自传。当然,作者的自传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将真事隐去”,假托为一位“石兄”在记录它的经历遭遇。因为隐去本事,所以作者只好用“隐语”(谜语)“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使自己身边的那些女子留下传记,同时让世人(猜谜)赏心悦目,消除愁闷,不也是好事情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石头记》,大概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小说都不是谜书(隐语),从而使人们产生了小说就是小说,小说只能是小说,小说不是谜书(隐语)的思维定势。在小说只能是小说这种僵化思想的指导下,即以往惯性思维作用下,许多人都没有认识到《石头记》是一部谜书隐书,甚至不敢面对。
许多人认为,“将真事隐去”是抛弃、不理睬和不写“真事”,其实不然,“将真事隐去”应当是作者要写“真事”但不方便写只好将真事隐藏了写的意思,所以才叫真事隐去。因为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东西,虚构的故事,谈不上要不要将真事隐去的问题,只有作者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情隐藏在他虚构的小说故事中时,作者才会讲将真事隐去。
那么,《石头记》小说故事是否影射现实“真事”呢?答案是肯定的。
《石头记》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小说故事讲述,一个叫甄士隐的先生,做了个梦,梦中认识了一块通灵宝玉,所以回目名叫“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又有一个叫贾雨村的考生,在风尘仆仆的赶考途中,遇上了一个女子,很是怀念她,所以回目名叫“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前面,作者“自云”讲,真事隐去一场梦幻,设置一块通灵石头,写《石头记》一书,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作者又讲,他风尘碌碌的人生途中,怀念以前身边那些女子,……虽下笔无文,但并不妨碍自己用假语村言使那些女子留下传记,故曰:“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请看:“真事隐去、梦幻、(设)通灵”vs“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假语村言、(写)风尘碌碌中怀念的、女子(闺秀)”vs“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显而易见,这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实际上暗示(影射)作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即用隐语书写自传的写作方法。显而易见,故事世界跟现实世界存在影射关系,显而易见,这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是隐语,谜语,暗号,密电码。所以《石头记》并不是纯粹的一部小说,而是一部隐语作品(谜书)。
作者甚至借“石兄”之口反复强调,《石头记》不同于那些“通共俗套之旧稿”,他要“令世人换新眼目”。这部书跟那些“皆蹈一辙”的小说大不相同,他是有意识地“不借此套”,固而才显得“新奇别致”的。并且批判,历来野史:恶。风月笔墨:淫。佳人才子式的作品:假。而《石头记》跟那些“旧稿”即“野史”“**”“佳人才子作品”大不同,区别在于,那些“旧稿”虽然标注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都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胡牵乱扯罢了,而《石头记》“亦不过实录其事”,“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正是《石头记》与那些通共俗套之旧稿即传统小说在内容、写法、风格上的根本区别。
故事总结时作者还赋诗一首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回)你可以想一想,如果《石头记》仅仅只是一部小说,如果《石头记》的“满纸荒唐言”即小说故事中没有隐藏作者亲历过的且是后悔痛苦的往事,作者写作此书又哪来的“一把辛酸泪”呢!?
综上所述,“石头”作《石头记》是一个谜语,表面上是石头记录的故事,实际上却是作者写的故事,表面上是石头记录自己“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实际上却是作者记录自己因曾历过的一番梦幻,表面上看是一部小说,实际上却是作者的一部自传,确切的说,是作者用小说故事暗示(影射)自己坎坷经历的一部“奇传”!这就是汉语言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天下第一奇书《石头记》!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偶尔会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不便直截了当地表达思想,而要通过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来暗示另一层内容,这就有了“隐语”的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已经非常流行,并有了名称,叫“廋辞”和“隐语”,所谓隐语即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语言,后世又称之为“谜语”。谜,此类语言使人迷糊的意思,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的语言肯定使人犯迷糊啊!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文谜、诗谜、字谜、画谜等。就是用文、诗、字、画等来传递和表达隐语。客观的讲,《红楼梦》是一部隐语作品(谜书),就是这部书话里有话,隐藏了“真事”。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红楼梦》第一回)
“梦幻”即梦中幻境,“历过一番梦幻”,就是经历过一番梦中幻境般的生活,即作者经历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通灵”指沟通灵魂,跟灵魂沟通的意思。“借通灵之说”就是借人世间有灵魂这种说法。
作者讲,他经历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可能是为防文字狱和羞于表达)所以就将“真事”隐去了,而借人世间有灵魂这种说法,设置了一块有灵魂的石头(即一位“石兄”)在记录它的遭遇,写成《石头记》一书。(注:《红楼梦》本来名字叫《石头记》,只是在流传过程中,书名被人改成了《红楼梦》)
作者“自云”中讲的很清楚了,《石头记》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谜语书,记录的是作者经历过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那么,作者经历过的一段不同寻常生活中都有些什么人和事呢?即《石头记》这部书究竟要写何事何人?
“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可赦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风夕月,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第一回)
作者这段话信息量比较大,大致分为如下内容。①、惭愧:回忆往事,当日自己的行为见识还不如当时身边的那些女子。②、后悔:违背父兄教育,辜负师友规训,结果造成自己一事无成和今后生活穷困潦倒。③、忏悔:要把自己的不肖荒唐之罪昭告天下。④、并要为自己身边的那些女子留下传记。⑤、真事已经隐去,用假话(隐语)和村言(口语)来写这些事情。⑥、写梦写幻即写作者经历过的一段不同寻常生活才是作者的本意和《石头记》这部书的本来面目。
作者在“自云”中明确指出,他写的是“以往”的事情,一是要把以往“不肖”、“荒唐”之罪,“编述一记”,“告普天下人”;二是记载“当日女子”的事迹,以显得自己家“闺阁中历历有人”,使之不被“湮没无考”。这话说得何等明白,就是要给自己和自己家中那些女子留下传记,也就是说,《石头记》这部书写的是作者自己的事,即作者的自传。当然,作者的自传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将真事隐去”,假托为一位“石兄”在记录它的经历遭遇。因为隐去本事,所以作者只好用“隐语”(谜语)“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使自己身边的那些女子留下传记,同时让世人(猜谜)赏心悦目,消除愁闷,不也是好事情吗?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石头记》,大概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小说都不是谜书(隐语),从而使人们产生了小说就是小说,小说只能是小说,小说不是谜书(隐语)的思维定势。在小说只能是小说这种僵化思想的指导下,即以往惯性思维作用下,许多人都没有认识到《石头记》是一部谜书隐书,甚至不敢面对。
许多人认为,“将真事隐去”是抛弃、不理睬和不写“真事”,其实不然,“将真事隐去”应当是作者要写“真事”但不方便写只好将真事隐藏了写的意思,所以才叫真事隐去。因为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东西,虚构的故事,谈不上要不要将真事隐去的问题,只有作者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情隐藏在他虚构的小说故事中时,作者才会讲将真事隐去。
那么,《石头记》小说故事是否影射现实“真事”呢?答案是肯定的。
《石头记》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小说故事讲述,一个叫甄士隐的先生,做了个梦,梦中认识了一块通灵宝玉,所以回目名叫“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又有一个叫贾雨村的考生,在风尘仆仆的赶考途中,遇上了一个女子,很是怀念她,所以回目名叫“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前面,作者“自云”讲,真事隐去一场梦幻,设置一块通灵石头,写《石头记》一书,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作者又讲,他风尘碌碌的人生途中,怀念以前身边那些女子,……虽下笔无文,但并不妨碍自己用假语村言使那些女子留下传记,故曰:“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请看:“真事隐去、梦幻、(设)通灵”vs“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假语村言、(写)风尘碌碌中怀念的、女子(闺秀)”vs“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显而易见,这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实际上暗示(影射)作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即用隐语书写自传的写作方法。显而易见,故事世界跟现实世界存在影射关系,显而易见,这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故事是隐语,谜语,暗号,密电码。所以《石头记》并不是纯粹的一部小说,而是一部隐语作品(谜书)。
作者甚至借“石兄”之口反复强调,《石头记》不同于那些“通共俗套之旧稿”,他要“令世人换新眼目”。这部书跟那些“皆蹈一辙”的小说大不相同,他是有意识地“不借此套”,固而才显得“新奇别致”的。并且批判,历来野史:恶。风月笔墨:淫。佳人才子式的作品:假。而《石头记》跟那些“旧稿”即“野史”“**”“佳人才子作品”大不同,区别在于,那些“旧稿”虽然标注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都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胡牵乱扯罢了,而《石头记》“亦不过实录其事”,“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正是《石头记》与那些通共俗套之旧稿即传统小说在内容、写法、风格上的根本区别。
故事总结时作者还赋诗一首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一回)你可以想一想,如果《石头记》仅仅只是一部小说,如果《石头记》的“满纸荒唐言”即小说故事中没有隐藏作者亲历过的且是后悔痛苦的往事,作者写作此书又哪来的“一把辛酸泪”呢!?
综上所述,“石头”作《石头记》是一个谜语,表面上是石头记录的故事,实际上却是作者写的故事,表面上是石头记录自己“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实际上却是作者记录自己因曾历过的一番梦幻,表面上看是一部小说,实际上却是作者的一部自传,确切的说,是作者用小说故事暗示(影射)自己坎坷经历的一部“奇传”!这就是汉语言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天下第一奇书《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