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热度最高的话题,莫过于“江歌案”了。输入“江歌案”三个字,用百度一搜,搜索结果竟有48万条之多。随便点开几个网页,快速浏览一遍,便大概了解了“江歌案”的始末。
“江歌案”始称“11·3留日女生遇害案”,指的是2016年11月3日凌晨,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中野家中遇害事件。2016年11月24日晚,调查此案件的日本警方发布通报称,以杀人罪对疑犯中国籍男性留学生陈世峰发布逮捕令,指控其制造了中国籍女留学生江歌遇害的惨案。并且,日本警方也证实了死者江歌的母亲的怀疑,犯罪嫌疑人正是与江歌同居一屋的闺蜜的前男友。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自古以来皆是如此。这个案件似乎再简单不过,只是一桩再普通不过的刑事案件,没有多少玄机,只等疑犯被证实有罪、判处死刑,就可以结案了。然而,真要如此,这个案件也不会在一年之后被冠以“江歌案”,重又在网络上博得如此之多的眼球。博眼球的不是嫌犯陈世峰,也不是受害人江歌,而是嫌犯的前女友、受害人的前闺蜜刘鑫。
目前,网民关注的不再是嫌犯能否被判死刑,而是案件的一个相关人员刘鑫。几乎是一面倒,网民对刘鑫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口诛笔伐。诛的是刘鑫对为了保护自己而遇害的江歌,出乎意料地冷漠,甚至没有参加江歌的葬礼;伐的是刘鑫一直在回避受害人的母亲,甚至不肯为了给保护自己而遇害的江歌指证凶手,为江歌讨回一个公道。此时此刻,刘鑫似乎已经成了千夫所指的另一个凶手,而真正的凶手却逍遥于法律和世人的目光之外。
众说纷纭,孰对孰错,尚无定论。但事实只有一个,属于客观存在。而事件的最终结果却存在各种变数,因为影响结局的因素来自方方面面、数不胜数。我认为,整个事件存在“三个确定”“三个疑惑”和“三个启示”。
“三个确定”已是板上钉钉。首先,江歌是被陈世峰所杀,确定无疑。其次,江歌之死与刘鑫密切相关,江歌为了刘鑫而二次出门去车站接她,并且与守候在家门口、伺机报复的陈世峰理论,导致对方痛下杀手,也是不争的事实。最后,本案的“受益者”刘鑫(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若非江歌出面,极大可能被害的就是刘鑫),没有参加江歌的葬礼,没有送江歌最后一程,没有第一时间跟江歌的母亲站到同一阵线指证凶手、为逝者讨回公道,反而避而不见将近一年。
“三个疑惑”是炒作的热点。首先,江歌让刘鑫先回到房间里而自己与陈世峰理论之时,刘鑫到底有没有从房间内把大门锁上。如果没有锁上,那么江歌之死与刘鑫的干系就不太大,毕竟一个弱女子即使冲出房间、出手援助,在一个穷凶极恶的男人面前,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甚至白白送死。如果确实锁上了,那么刘鑫绝对算得上一个帮凶,甚至比凶手更令人可恨,因为她这么干属于忘恩负义之举,无疑是堵死了江歌逃命的最后一条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条道路。其次,刘鑫究竟为什么连江歌的葬礼都不参加,是像她自己所言正被警察控制协助调查,还是她心中有鬼、无颜见以前曾无私帮助过自己、后又为保护自己而丧命的闺蜜。最后,刘鑫究竟为何在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对为女儿报仇心切的江歌的母亲避而不见,甚至全家都把江歌的母亲拉黑,不敢挺身而出指证凶手的罪行,究竟是如她所言为了避免自己的生活被媒体和公众打扰,还是实际上害怕当面对质时被疑犯当场戳穿自己当时的卑劣行径。因为疑惑的存在,才有了炒作的空间。因为炒作,才博得了眼球、增加了流量。死者母亲求助于媒体,是为了给刘鑫施压、给日本法庭施压,给自己的女儿讨回一个公道,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媒体在炒作时,全部是为了帮助江歌的母亲吗?我看是不尽然。
“三个启示”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江歌为刘鑫这样做值得吗?从现在看,肯定是不值得。但即便是在当时,虽然勇气可嘉,但并不聪明,反而是高估了自己、过于莽撞了。我认为,江歌作为一个远在异国他乡的女子,最明智的做法,应该第一时间报警,借助警方保护自己和朋友,而不是硬碰硬。硬碰硬的结果是,牺牲了生命,毁了家庭,悔之晚矣。其次,刘鑫从头到尾的做法够道德吗?目前看来,肯定是不够道德。即便是被世人误解、难以辩白,即使背着从房内锁门成为帮凶的名声,也应该鼓足勇气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在法庭上详细指证陈世峰的恶行,使之得到应有的惩罚,为江歌讨回一个公道。因为,毕竟江歌在她无处可投时收留了她,让她住进自己的公寓,还在她最需要保护的时候为她挡住了死亡的威胁,并且为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难道还有什么委屈能高于救命之恩吗?最后,善良有代价吗?现在看来,确实是有的,而且有的时候,善良的代价还非常高昂。善良是一种宝贵的、受人欢迎的品格,但是拥有这种品格的人肯定要作更大的付出。这个付出,就是代价。这个代价,应该有个限值。当代价不超过限值时,我们可以承受,别人得到温暖,我们也更加满足。但是,当代价超过限值时,我们的付出归零,别人也得不到我们所期望的帮助,可谓损己不利人。如果善良的代价太高,那么这种善良还是暂缓释放为好。
“江歌案”始称“11·3留日女生遇害案”,指的是2016年11月3日凌晨,中国留学生江歌在日本中野家中遇害事件。2016年11月24日晚,调查此案件的日本警方发布通报称,以杀人罪对疑犯中国籍男性留学生陈世峰发布逮捕令,指控其制造了中国籍女留学生江歌遇害的惨案。并且,日本警方也证实了死者江歌的母亲的怀疑,犯罪嫌疑人正是与江歌同居一屋的闺蜜的前男友。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自古以来皆是如此。这个案件似乎再简单不过,只是一桩再普通不过的刑事案件,没有多少玄机,只等疑犯被证实有罪、判处死刑,就可以结案了。然而,真要如此,这个案件也不会在一年之后被冠以“江歌案”,重又在网络上博得如此之多的眼球。博眼球的不是嫌犯陈世峰,也不是受害人江歌,而是嫌犯的前女友、受害人的前闺蜜刘鑫。
目前,网民关注的不再是嫌犯能否被判死刑,而是案件的一个相关人员刘鑫。几乎是一面倒,网民对刘鑫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口诛笔伐。诛的是刘鑫对为了保护自己而遇害的江歌,出乎意料地冷漠,甚至没有参加江歌的葬礼;伐的是刘鑫一直在回避受害人的母亲,甚至不肯为了给保护自己而遇害的江歌指证凶手,为江歌讨回一个公道。此时此刻,刘鑫似乎已经成了千夫所指的另一个凶手,而真正的凶手却逍遥于法律和世人的目光之外。
众说纷纭,孰对孰错,尚无定论。但事实只有一个,属于客观存在。而事件的最终结果却存在各种变数,因为影响结局的因素来自方方面面、数不胜数。我认为,整个事件存在“三个确定”“三个疑惑”和“三个启示”。
“三个确定”已是板上钉钉。首先,江歌是被陈世峰所杀,确定无疑。其次,江歌之死与刘鑫密切相关,江歌为了刘鑫而二次出门去车站接她,并且与守候在家门口、伺机报复的陈世峰理论,导致对方痛下杀手,也是不争的事实。最后,本案的“受益者”刘鑫(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若非江歌出面,极大可能被害的就是刘鑫),没有参加江歌的葬礼,没有送江歌最后一程,没有第一时间跟江歌的母亲站到同一阵线指证凶手、为逝者讨回公道,反而避而不见将近一年。
“三个疑惑”是炒作的热点。首先,江歌让刘鑫先回到房间里而自己与陈世峰理论之时,刘鑫到底有没有从房间内把大门锁上。如果没有锁上,那么江歌之死与刘鑫的干系就不太大,毕竟一个弱女子即使冲出房间、出手援助,在一个穷凶极恶的男人面前,也起不到多大作用,甚至白白送死。如果确实锁上了,那么刘鑫绝对算得上一个帮凶,甚至比凶手更令人可恨,因为她这么干属于忘恩负义之举,无疑是堵死了江歌逃命的最后一条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条道路。其次,刘鑫究竟为什么连江歌的葬礼都不参加,是像她自己所言正被警察控制协助调查,还是她心中有鬼、无颜见以前曾无私帮助过自己、后又为保护自己而丧命的闺蜜。最后,刘鑫究竟为何在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对为女儿报仇心切的江歌的母亲避而不见,甚至全家都把江歌的母亲拉黑,不敢挺身而出指证凶手的罪行,究竟是如她所言为了避免自己的生活被媒体和公众打扰,还是实际上害怕当面对质时被疑犯当场戳穿自己当时的卑劣行径。因为疑惑的存在,才有了炒作的空间。因为炒作,才博得了眼球、增加了流量。死者母亲求助于媒体,是为了给刘鑫施压、给日本法庭施压,给自己的女儿讨回一个公道,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媒体在炒作时,全部是为了帮助江歌的母亲吗?我看是不尽然。
“三个启示”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江歌为刘鑫这样做值得吗?从现在看,肯定是不值得。但即便是在当时,虽然勇气可嘉,但并不聪明,反而是高估了自己、过于莽撞了。我认为,江歌作为一个远在异国他乡的女子,最明智的做法,应该第一时间报警,借助警方保护自己和朋友,而不是硬碰硬。硬碰硬的结果是,牺牲了生命,毁了家庭,悔之晚矣。其次,刘鑫从头到尾的做法够道德吗?目前看来,肯定是不够道德。即便是被世人误解、难以辩白,即使背着从房内锁门成为帮凶的名声,也应该鼓足勇气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在法庭上详细指证陈世峰的恶行,使之得到应有的惩罚,为江歌讨回一个公道。因为,毕竟江歌在她无处可投时收留了她,让她住进自己的公寓,还在她最需要保护的时候为她挡住了死亡的威胁,并且为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难道还有什么委屈能高于救命之恩吗?最后,善良有代价吗?现在看来,确实是有的,而且有的时候,善良的代价还非常高昂。善良是一种宝贵的、受人欢迎的品格,但是拥有这种品格的人肯定要作更大的付出。这个付出,就是代价。这个代价,应该有个限值。当代价不超过限值时,我们可以承受,别人得到温暖,我们也更加满足。但是,当代价超过限值时,我们的付出归零,别人也得不到我们所期望的帮助,可谓损己不利人。如果善良的代价太高,那么这种善良还是暂缓释放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