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96贴子:329,631
  • 5回复贴,共1

朱良志:圣贤的气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中国哲学中,所谓“圣贤”,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他们的思想,还有他们的风神、气象和风韵。中国哲学强 调,有一等之胸襟,方有一等之思想。这些圣哲们的胸襟气象足以映照清流,风范百世。今天我们汲取传统哲学的精华,如果能咀嚼到其背后所隐藏的哲人的胸襟气 度,或许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的精髓。这篇文章从三个角度谈谈我对所谓“圣贤气象”的体会。 


1楼2009-02-26 15:42回复
    君子不器 
    立大人之气象,还需精心护持,这涉及到中国哲学“养”的思想。 
    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是一个“器具”,仅仅掌握一定的技能,具有一定的用处是不够的,那是一种“物质化”的人,君子是具有生命大智慧的人。中国 哲学对知识和智慧有特别的区分。孔子并不忽视人获得知识的必要性,知识可以帮助人了解事物之特征。但此知识是形式之知识,不能代表人心灵的气象。孔子超越 纯形式的知识节文,关心道、仁,关心生命的大智慧,这智慧是人意志力的纯化,是人对生命的洞悉,对天命的体认。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 失之。”又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知识只能解决“不惑”的问题,不能解决人生命的根本问题。所以孔子所说的进学过程,由“四十而不惑”到 最终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心灵境界的提升。中国哲学推重心灵的大气象,转局促为圆融,变扞格为和谐,弃低俗而慕高远,不重在向外 追求知识,而强调反己内求,以生命的内养为主要功课。 
    儒家哲学强调,圣贤的气象不是由知识的推求得到,而是于“养”中转出。儒家哲学提出 “有耻且格”的耻感思想、“慎独”的自律思想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思想,这些思想,都不是理性的反思、知识的推证,而是心灵的陶养。孟子将养气作为 生命境界提升的唯一方法。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他这样解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生命缺乏持 养,就会“馁”——如同一个饥饿的人,干枯而匮乏。人通过生命之养,养得充满圆融,克服卑微和渺小,克服物欲和自私。中国哲学更强调,养气是同于群体、合 于天地的根本途径。“德不孤,必有邻”,个体、群体、宇宙三者的和谐,是奠定在心性修养基础上的。佛教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假设,来说明明心见性以实现和 世界共通的可能性,而儒家则通过“诚”——真实无妄的澄明心灵来实现与世界的共通。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人归于诚,就归于性,归于性,即通于群 体,从而会归于天地之性。正是在这个假设基础上,儒家所说的胸次悠然、浑然与天地同体的境界才有可能实现。孟子说养气可以“塞于天地之间”,正奠定在生命 共通的基础上。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培植好生命之树的根,才有可能等待它的果实;往生命的灯盏不断加上油,才能指望生命之灯 常明。这使我想到清代画家石涛的一个重要观点:“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呕血十斗,是技巧上的追求,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啮雪一团,是精神上的超升。技 巧当然是作画之必备,但一个成功的画家不能仅停留在技巧的追求上,而应超越技巧,由技进于道。因为中国画强调的是“心印”,绘画的空间形态是心灵的显现。 导致绘画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独特的精神境界。所以,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就像石涛所说的吞下一团洁白的雪,以冰雪的心灵——毫无尘 染的高旷澄明之心——去作画,才能自创佳构。他虽说的是绘画,但与“君子不器”的哲学传统是相合的。


    3楼2009-02-26 15:42
    回复
      与点之乐 
      “养”得一种心灵的大气象,有了这种气象,则可优游回环,畅游生命之乐。 
      元代艺术家倪云林有一联诗道:“喟然点也宜吾与,不利虞兮奈若何。”此颇有韵味。前一句说的是孔门之事。孔子一日和弟子闲坐,子路、冉有、公西华等都 “各言尔志”,有的愿去管理一个国家,有的愿去做一个礼仪官员等,而此时,曾点则在鼓他的瑟,听孔子询问,方舍瑟而言。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完他的话,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这天光云影的气象、惠风和畅的格调、与天优游的境界,感染了 一位时值暮年的哲学家。这暮春季节的向往,简直有王羲之兰亭燕集的风韵。 
      下一句“不利虞兮奈若何”说的是项羽事。项羽作为一世英豪,当初 引八千精兵北上,气势如虹。但却在残酷的楚汉之争中,最后兵败垓下,四面楚歌。月黑风高的一个晚上,中军帐里,项羽饮酒数过,面对绝望的美人虞姬,一首悲 怆的歌从他胸腔传出:“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叹是“天之亡我”,历史学家则多认为他有勇无谋,而在 艺术家倪云林看来,项羽缺少的正是那优游回环的心灵境界,如此好勇斗狠,如此褊狭局促,焉有不败之理!云林在此正是要突显圣贤的气象,一个器宇阔大,一个 激进褊狭,其成败不言自明。 
      中国传统哲学对“圣贤气象”非常重视。朱熹《近思录》专列“圣贤气象”一节,如其云:“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北 宋周敦颐仪态雍容,有人以“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评之。程颢诗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所彰显的正是 其心灵的“云淡风轻”。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所写的,也正是他心灵的“天光云影”。涵容 广大,体露真常,了无滞碍,一任慧心流淌,正是所谓圣贤气象的体现。 
      中庸是孔子所奉行的哲学原则,但孔子却并不排斥狂狷。在他看来,狂妄 的人喜欢进取,狷介的人往往奉行正道。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使我想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东坡的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想到春秋时那位泛舟五湖的贤达范蠡。孔子这里所陈示的不是未来生活的安排,它与风乎舞雩的境界一样,透露出的是从容潇洒、 无所羁绊的精神气质。据《孟子》记载:“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 取之也。”这里所包含的就有一份“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情怀。圣贤的气象中,洋溢着浓厚的乐观格调。有位叫叶公子高的人问子路:“你的老师怎样?” 子路不知怎么回答,归而告老师,孔子说:你就说,他这个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畅游在道的领悟中、生命的体验中。后代儒家有寻“孔颜乐 处”的说法,孔子说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孔子自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实这里透露出的不仅是安贫乐道的忍耐力,而且是一种幽深远阔的生命情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知识的获得是技能的,喜爱一种东西并为之奋进,是一种情感倾向的形成;而在倾心的对象中获得快乐,这是生命的安顿、心性的超越。由知到好,由好 到乐,其实正是气象的提升。 
      中国先哲们的快乐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宇宙人生体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 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的时候,就是幸福的。”孔门的乐处,当然远远超越了物质满足所带来的愉悦,同时也超越了德性原则满足所带来的快乐,而是一种“宇宙 般的快乐”。个体生命浑然融于宇宙之中,觉自我与天地为一体,此时生命的短暂超越了,欲望的局限超越了,种种有限性的困扰烟消云散,从而会归于天地之一 气。此时,一如陶渊明所说的:“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也道出了这样的大乐境界。“知者乐水,仁者 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仔细揣摩孔子这段关于“乐”的表述,可以发现,仁者寿,不是说生命的延长,自然生命并不一定能延长,而是人在宇 宙中伸展自己。孔子以山静为人生之蕲向,描画的是一个生命宇宙的大和谐。 
      中国哲学关于圣贤气象的学说,在今天仍然有其意义。气象和境界, 是人生命的智慧,是人所以自立的基础。培植心灵的气象,使我们的心宇更“大器”一点,虽未必要去成就圣贤,却可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气象的提升,可以帮 助我们以从容的心态对待急速流转的节奏,可以舒缓我们因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可以使人生的步子走得更坚实,并富有快乐的韵味。我们知道,在一个优游 的心灵中,月更明,风更清。


      4楼2009-02-26 15:43
      回复
        哎.
        就是人罢了.
        你能承认你是个完整的人的时候.就是你成为圣贤,成为宗师的时候.


        5楼2009-03-01 21:16
        回复
          太累!


          IP属地:辽宁6楼2009-03-01 21:34
          回复
            上午读了一次,晚上再读,确实是一篇好文章.


            7楼2009-03-01 2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