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晓龙吧 关注:299贴子:792
  • 8回复贴,共1

康洪雷+兰晓龙=孔子+庄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网上看上一个公式:
康洪雷+兰晓龙=悲悯+自由=《士兵突击》。
这个公式是否可以这样解读:
康洪雷=兰晓龙的仁爱、责任;
兰晓龙=康洪雷的超脱、自由?
为什么需要把康洪雷和兰晓龙“+”起来,让他们打打架?
是否可以打一个比方:有一枚硬币的正面是“仁爱、责任”,另一枚硬币的正面是“超脱、自由”。这两枚一碰撞,结果发现自己的反面就是对方的正面,即两硬币其实是相同的,但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不能被同时看见的,所以就需要两枚相同的硬币一个正面朝上,一个反面朝上,然后碰撞碰撞。
康洪雷、兰晓龙说《士兵突击》也许突击到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最柔软的部位是否也是最内在、最深层、最隐蔽的部位?现在的趋势是《士兵突击》越来越被全球华人所认同,这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集体潜意识)也被突击了?康洪雷和兰晓龙的关系是否相当于孔子和庄子的关系、儒家和道家的关系?
是否可以拿生动的《士兵突击》来帮助理解晦涩的传统经典?是否可以拿传统经典来深化对《士兵突击》的品读和欣赏?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士兵突击》最后一集袁朗对成才说:“你懂珍惜吗?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你倒是记住了,那些做到这六个字的人,抛弃了什么?放弃了什么?想吧!现在!”成才没有回答,沉思着,袁朗从成才的眼神里看出成才依然没有懂,所以继续训斥:“听着,成才,我对你的评价不合格,仍然。”
但是袁朗并没有抛弃、放弃成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袁朗知道许三多永远不会抛弃、放弃成才,而许三多就是象征着成才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许三多和成才其实是一个人,袁朗能够不抛弃成才,正是因为袁朗已经懂得了要珍惜自己心中的许三多,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永远不抛弃自己的菩萨许三多(演“五六一”的邢家栋说许三多就好像菩萨),凡是懂得珍惜自己内心菩萨的人,都自然会有一种亏欠感,一种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的亏欠感,于是就懂得感恩、报恩。
全文在我的百度博客:
http://hi.baidu.com/tkmygsj/blog


1楼2009-02-26 16:36回复
    说到“亏欠感”,据说老康就是希望在《我的团长我的团》着重强调这个“亏欠感”。那么是否可以说《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士兵突击》的续集?
    何东问康洪雷:“你的作品中有两类典型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小人物和弱势者。你说,希望这个剧能替那些没有话语权的人说话。这种情怀是很先天的吗?”
    何东想问康洪雷是否有一种悲悯的情怀,但康洪雷的回答似乎更强调“亏欠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小人物一定就是弱者吗?老百姓只是表面上可以轻易欺负,大地(自然环境)只是表面上可以轻易污染糟蹋,其实人民的力量、大地的力量可以说是无穷的——正如高干子弟七连长评价许三多的那句经典台词:“明明是个强人,却天生一副熊样。”
    《士兵突击》中的史今、五六一、许三多等最后都是成为小人物,但他们是弱者吗?他们需要你去同情、怜悯或者是敬畏吗?这些都是慈母般的、菩萨类的人物,即使在不公平的境遇中,也不会放弃仁慈的本心。所以康洪雷要强调“亏欠感”。精英对于人民,人类对于大自然,个人对于社会,应该有一种“亏欠感”,然后感恩报恩。
    而作为庄子式人物的兰晓龙,甚至认为“亏欠感”也不必强调,因为一强调就会有假,有虚伪。兰晓龙说过一段话,大意可能是这样的:自从我知道自己亏欠父母之后,很快就觉得这种亏欠感也不应该有,好像有一种亵渎,父母对我好,这难道是在做生意吗?是为了要我感到亏欠而去回报他们吗?不是,父母“自由”地对我好,我那也应该“自由”地对父母好。所以,兰晓龙对于史今、五六一、许三多这样的人,主要是钦佩、羡慕他们的大气和自由,他们越是遇到不公平,越是处于那种悲壮的境地,越是显出他们灵魂的自由。正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以上是否说明孔子跟庄子是一样自由的?易中天认为这里的孔子、颜回有一种阿Q精神,也有他自己的道理,如果要争论,那么争论的焦点可能是:孔子、颜回是“真诚”的,还是“虚伪”的?
    不管孔子、庄子是否真诚,康洪雷和兰晓龙显然都是挺真诚的,这大概没有疑问吗?在《士兵突击》中,正因为他们真诚地塑造“成才”这个人物,所以观众感觉成才很真实,不让人感到讨厌,如果是那种假道学先生来作编导,通常会最后让“成才”很虚伪地痛改前非了,脱胎换骨了——那一定是让人倒胃口的。但《士兵突击》的结尾很善意、很真实地展现了成才“想改又没有真正明白”的迷惘状态。
    大概是仁慈的康洪雷不忍看到成才的迷惘,所以要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继续强调“亏欠感”。那么兰晓龙可能就会骂老康了:不要瞎操心啊,不要一本正经啊,不要搞成说教啊——做人的真正学问不是说出来、背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自然会明白,浪子迟早会回头的;而且无论浪子什么时候回头都不算晚,因为父母对浪子的耐心没有期限。
    康洪雷可能会这样回答:你是不是经常说你的父母是瞎操心啊?看来你也不是很成熟嘛,不懂什么叫“甜蜜的负担”!其实我是既操心,又不操心,那个浪子成才回头得越晚,说不定官做得越大,成了袁朗和高成的上级,当然,官越大不是代表越是成功、优越,而是代表亏欠得越多,所以越是应该为大家服务,越是要报恩。


    2楼2009-02-26 16:57
    回复
      的确,高成、袁朗、成才会成为精英,而史今、五六一、许三多会成为老百姓、小人物,但《士兵突击》显然没有这样的倾向:有意要显示精英比小人物优越。精英也许会更被关注,成才也许会更被关注,就像在一个家里,那个最能折腾的孩子总是得到父母最多的关心,这并不表示父母有偏爱。这是不是就像《圣经.路加福音》第十五章:
      15:1 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 
      15:2 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 
      15:3 耶稣就用比喻说: 
      15:4 “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 
      15:5 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 
      15:6 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15:7 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15:8 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吗? 
      15:9 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 
      15:10 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 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15:11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 
      15:12 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 
      15:13 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 
      15:14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 
      15:15 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 
      15:16 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15:17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 
      15:18 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 
      15:19 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15:20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 
      15:21 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 
      15:22 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 
      15:23 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 
      15:24 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15:25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 
      15:26 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 
      15:27 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 
      15:28 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15:29 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 
      15:30 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15:31 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 
      15:32 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 
      看来《士兵突击》不但突击到中国文化之根,而且还能触及到西方文化之根,中国人的心、外国人的心,古人的心、今人的心,不都是心吗?孟子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否具有普世性?也许,象《士兵突击》这样的作品才真正是国际化的,会越来越打动外国观众。
      相信《士兵突击》会继续慢热下去。大家对《士兵突击》的解读和探讨也会越来越深广吧。比如说,《士兵突击》是不是还能跟鲁迅联系起来?《士兵突击》是否也接通了鲁迅的灵魂,是否也体现了《一件小事》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精神?其他同样是以小人物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情况又是怎样的?
      《士兵突击》真正体现了老百姓的尊严和自信——有爱,但同时不希求怜悯、敬畏、亏欠、赞美和回报——多么大气、多么自由!兰晓龙称这种尊严和自信为“变态”的,但是《士兵突击》被广泛接受——并不变态嘛!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有亏欠?
      本人的论坛:
      天口民曰论坛——从《士兵突击》开始 
      欢迎大家光临!
      http://tkmy.5d6d.com/forum-2-1.html
      论坛话题:跟“寻找精神家园”相关的话题,主要是文艺影视。


      3楼2009-02-26 16:58
      回复
        本人是70后,这篇课文上学的时候是读过的,但是读不懂,就算会背下来也还是不懂。但是现在再来看这篇文章,那就很有感触了。
        鲁迅反传统是有名的,鲁迅的意思似乎是:四书五经对我的作用还不如一个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的车夫,当然,这个车夫虽然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但是肯定知道孙悟空、关云长这些人。
        但是命运很会作弄人。现在鲁迅自己的书也成了四书五经,那些帮助我们学会做人的人和事,是很难忘的,但是鲁迅的《一件小事》可能背不上半句来。也许“石光荣”、“许三多”这些人的名气,将来会比鲁迅还要大。
        如果我是那个车夫的后代,我会这样对鲁迅说:
        鲁爷爷好!我比我的先辈有福气,赶上了新中国,老百姓都有了受教育的权利,这也是托您的福啊,因为您对新中国的诞生是有贡献的。但是我还是有不少烦恼想向您倾述倾述。
        您的《故乡》有这么一句: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读到这一段,我当时真是感动啊!为什么?因为我就是在象监狱一样的学校里读到这句话的,我接受的教育依然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从此我知道什么叫“黑色幽默”了。
        鲁爷爷,那时我们都很崇拜《逃学威龙》里的周星星同学。周星星是我们的偶像,但我依然还是要硬着头皮好好学习,因为我的父母和我都不想成为《故乡》中的“老闰土”: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您的这篇《故乡》给了我一个莫名的困惑,后来我去读马克思的书,看到。马爷爷有这么一句话: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将会催生一个全新的社会。我立刻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鲁爷爷,当年您羡慕小闰土能干活,小闰土羡慕您能读书,如果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那不就解读问题了吗?
        后来我还去读四书五经,这些是被您批判的书。说实话,我不大看得懂。但是我有一个很巨大的疑问:孔子到底是不是被冤枉了?那个“黑色幽默”是不是早在数千年前就存在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您看《论语》第一篇的开头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显然,孔子认为:读书做人首先要讲一个“有趣”,做个有道德的人是有趣的,不是自虐。
        也许有人说孔子虚伪,孔子几乎成了虚伪的代名词,但《论语》第一篇后面马上来了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显然,孔子反对虚伪。
        也许有人说,你可以虚伪地去“反对虚伪”。那么《论语》第一篇的最后一句干脆就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的意思就是你们爱谁谁,爱怎么误解我、诽谤我,或者是打我的旗号利用我,我都无所谓,我在意的是我自己不要干这种事。
        这么看来,孔子好像很有个性,很大气,很自由嘛。
        有一点我是能肯定的,判断一个人、一句话是不是虚伪,是要通过直觉去判断的,所以那些读书少或不识字的人,学问有时反而更高,因为他们的直觉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孔子偏向于用情感而不是逻辑来教育人。情感就是直觉,是用不着表白的。
        敢问鲁爷爷,如果您是因为有人打孔子的旗号欺压人民,所以就骂孔子,那么您能保证在您死之后,就没有人打着您鲁迅的旗号来欺压人民吗?如果发生了这种事怎么办,难道在下应该学您骂孔子那样,来骂您鲁迅吗?
        当然,我相信您应该不怕被误解、不怕被利用,不怕被人骂,但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怎么办?说到底是不是还是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判断啊?
        可是很惭愧,本人的疑惑依然很多,有很多问题无法判断,甚至无法断定已经作出的判断一定就是正确的,所以本人目前主要用“疑问句”来写东西,大概只有一样东西是能确定知道的,那就是:我不知“道”,我依然是一个迷了路的成才。
        想起一句歌词:“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5楼2009-02-28 11:09
        回复
          《论语.子张》有这样一句: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是不是可以对上一句:“武王之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善居上流,天下之善皆归焉。”
          子贡似乎是在为纣王打抱不平,说纣王不是那么坏,而且仍然称纣王为“君子”——也就是“精英”。
          据说,纣王是个文武双全的人,这种人一般也是挺英雄的,但往往缺乏同情心,不体贴民间疾苦。《三国演义》里面有个英雄叫马超,马超有一次是这样杀人的:如果看到你害怕,我越是要杀了你,如果看到你不害怕,我马上放了你。
          《士兵突击》里的高成,看到许三多有一个“投降”的动作,马上表示出强烈的鄙视。其实许三多无非是一个下意识的动作,难道这就能证明许三多是个胆小鬼吗?而且人是需要成长的。孙悟空刚刚投靠唐僧的时候,也是很鄙视唐僧的“脆弱”、“啰嗦”。
          那个有名的汪精卫,也曾经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一个不怕死的革命刺客。也许现在也存在一些子贡,所以就有《色戒》之类的作品。
          问题是,子贡说纣王没有那么坏,是否就等于彻底为纣王平反,认为纣王是个大好人?同样,如果一个人犯了错、犯了罪,是否一定就要把他贬低得一无是处?
          很喜欢《大话西游》唐僧的那句经典台词:“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唐僧对妖的同情,大概反映了现代人更成熟了,逐渐放弃了阵营化、脸谱化的简单方式。从此以后,把“妖”当成一种亲切的赞美,是一种时尚。
          其实《西游记》本来就反对把人妖魔化,反对把一个具体的人称为妖怪。整个《西游记》原本就是描述一个生命的成长故事,每一个人身上都包括了唐僧师徒、神佛妖魔。《西游记》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按照《西游记》,成为“妖”是每个人必经的阶段,并没有什么真正值得可怕、可恨的,因为只要“反身而诚”,就可以发现最宝贵的东西(善良的本性)一直就在自己心中,从来没有丢失过。
          当然,文学的魅力就是可以有多角度的解读。就像前面提到过的,可以把抗日战争比作《西游记》,人民就好比是唐僧以及唐僧的后台——观音、如来佛,唐僧的徒弟们就好比那些抗日精英,日本鬼子就好比妖魔鬼怪。
          按照《西游记》,那些抗日精英原来也都是“妖”,“妖”就是“精英”的代名词,当一个人想要成为人上人的时候,就是开始变成“妖”了,“一将成名万骨枯”啊,就是鲁迅所说的吃人啊。


          6楼2009-02-28 11:10
          回复
            从今天开始,看东方卫视播《团长》。想给自己留点悬念,所以还没有看小说。
            《团长》是讲抗日的,也许抗日战争到现在还没有结束,也许鬼子根本没服,也许鬼子只服那两颗杀人效率极高的原子弹。
            《士兵突击》台词:
            许三多:其实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鬼。
            袁朗:那就奇怪了。
            《西游记》的意思是“魔由心生”,“妖魔鬼怪”并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指“邪念”。
            消灭一个鬼子的肉体,并不等于改变了他的灵魂,如果有转世的话,也许“二十年后又是一个鬼子”,而且死在中国的鬼子,可能投胎做了中国人。
            因为“邪念”要发挥物质作用,必须依附于一个肉体,所以过去抗日必须要大量消灭鬼子的肉体,来立即阻止“邪念”杀人,就算你“二十年后又是一个鬼子”,但至少那个“邪念”在二十年内不能杀人了。
            也许,真正的战争向来都是“灵魂战争”。自从有了原子弹,大规模的“肉体战争”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如果现在依然有抗日战争,那么但愿这个主战场就在“每个人的灵魂里面”。


            8楼2009-03-04 10:02
            回复
              庆祝我们自己
              看了东方卫视《团剧东方》,相信又一段幸福时光即将到来,怎么感谢呢?
              所有被《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感动的心(包括创作的和捧场的),也许是不分你我的,也许是一体的,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正所谓“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龙,兰晓龙?虎,康洪雷(属虎)?
              那首《军港之夜》真是纯啊!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远航的水兵多么辛劳
              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让我们的水兵好好睡觉.
              ------
              待到朝霞映红了海面,
              看我们的战舰又要起锚.
              -----
              《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经历了媚惑,才知道纯朴的可贵,经历了彩色,才知道素色的可贵。
              今年是新中国六十周年,经历了“智叟”,才知道“愚公”的可贵。
              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经历了“西方”,才知道“东方”的可贵。
              庆祝成长!庆祝懂得了珍惜!


              9楼2009-03-05 00:35
              回复
                楼主,我还只是看了一点点,挺特别的,我下载回去慢慢看先,好像说了等于没说...以后我再来发表愚见啦,谢谢先~~


                10楼2009-06-04 21:48
                回复
                  • 125.83.211.*
                  真是不要脸
                  还什么孔子庄子


                  11楼2009-06-27 21: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