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上一个公式:
康洪雷+兰晓龙=悲悯+自由=《士兵突击》。
这个公式是否可以这样解读:
康洪雷=兰晓龙的仁爱、责任;
兰晓龙=康洪雷的超脱、自由?
为什么需要把康洪雷和兰晓龙“+”起来,让他们打打架?
是否可以打一个比方:有一枚硬币的正面是“仁爱、责任”,另一枚硬币的正面是“超脱、自由”。这两枚一碰撞,结果发现自己的反面就是对方的正面,即两硬币其实是相同的,但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不能被同时看见的,所以就需要两枚相同的硬币一个正面朝上,一个反面朝上,然后碰撞碰撞。
康洪雷、兰晓龙说《士兵突击》也许突击到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最柔软的部位是否也是最内在、最深层、最隐蔽的部位?现在的趋势是《士兵突击》越来越被全球华人所认同,这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集体潜意识)也被突击了?康洪雷和兰晓龙的关系是否相当于孔子和庄子的关系、儒家和道家的关系?
是否可以拿生动的《士兵突击》来帮助理解晦涩的传统经典?是否可以拿传统经典来深化对《士兵突击》的品读和欣赏?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士兵突击》最后一集袁朗对成才说:“你懂珍惜吗?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你倒是记住了,那些做到这六个字的人,抛弃了什么?放弃了什么?想吧!现在!”成才没有回答,沉思着,袁朗从成才的眼神里看出成才依然没有懂,所以继续训斥:“听着,成才,我对你的评价不合格,仍然。”
但是袁朗并没有抛弃、放弃成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袁朗知道许三多永远不会抛弃、放弃成才,而许三多就是象征着成才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许三多和成才其实是一个人,袁朗能够不抛弃成才,正是因为袁朗已经懂得了要珍惜自己心中的许三多,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永远不抛弃自己的菩萨许三多(演“五六一”的邢家栋说许三多就好像菩萨),凡是懂得珍惜自己内心菩萨的人,都自然会有一种亏欠感,一种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的亏欠感,于是就懂得感恩、报恩。
全文在我的百度博客:
http://hi.baidu.com/tkmygsj/blog
康洪雷+兰晓龙=悲悯+自由=《士兵突击》。
这个公式是否可以这样解读:
康洪雷=兰晓龙的仁爱、责任;
兰晓龙=康洪雷的超脱、自由?
为什么需要把康洪雷和兰晓龙“+”起来,让他们打打架?
是否可以打一个比方:有一枚硬币的正面是“仁爱、责任”,另一枚硬币的正面是“超脱、自由”。这两枚一碰撞,结果发现自己的反面就是对方的正面,即两硬币其实是相同的,但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是不能被同时看见的,所以就需要两枚相同的硬币一个正面朝上,一个反面朝上,然后碰撞碰撞。
康洪雷、兰晓龙说《士兵突击》也许突击到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最柔软的部位是否也是最内在、最深层、最隐蔽的部位?现在的趋势是《士兵突击》越来越被全球华人所认同,这是否意味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集体潜意识)也被突击了?康洪雷和兰晓龙的关系是否相当于孔子和庄子的关系、儒家和道家的关系?
是否可以拿生动的《士兵突击》来帮助理解晦涩的传统经典?是否可以拿传统经典来深化对《士兵突击》的品读和欣赏?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士兵突击》最后一集袁朗对成才说:“你懂珍惜吗?不抛弃、不放弃,这六个字你倒是记住了,那些做到这六个字的人,抛弃了什么?放弃了什么?想吧!现在!”成才没有回答,沉思着,袁朗从成才的眼神里看出成才依然没有懂,所以继续训斥:“听着,成才,我对你的评价不合格,仍然。”
但是袁朗并没有抛弃、放弃成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袁朗知道许三多永远不会抛弃、放弃成才,而许三多就是象征着成才心里最柔软的部分,许三多和成才其实是一个人,袁朗能够不抛弃成才,正是因为袁朗已经懂得了要珍惜自己心中的许三多,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永远不抛弃自己的菩萨许三多(演“五六一”的邢家栋说许三多就好像菩萨),凡是懂得珍惜自己内心菩萨的人,都自然会有一种亏欠感,一种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的亏欠感,于是就懂得感恩、报恩。
全文在我的百度博客:
http://hi.baidu.com/tkmygsj/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