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PAL制视频是一秒25帧,那么MP4和MOV等视频格式就相当于图片的JPG格式一秒25张(1920*1080)合成在一起。经过单反之类的相机拍摄后,记录在感光元件的数据,然后相机系统对元数据进行压缩和转码,得到的成片(图片是JPG,视频则是MP4,MOV)。
而底片格式则是记录感光元件的数据的文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后期用达芬奇,对元数据进行调节(比如色温,曝光,噪点数量),然后再自己压缩底片成真正的视频/图片。
这样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在后期调整一些自己想要的参数,如果是非底片格式,那么这个工作只能靠单反/摄像机帮我们做了,这样后期制作的空间将会变小(因为被单反内部系统压缩过)。
那么常见的底片格式视频,有哪些?
BMD摄像机——DNG格式
魔灯固件佳能相机——DNG格式
RED电影机——R3D
阿莱艾丽莎电影机——ARI等格式
既然大家已经对底片格式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底片格式。
在这个IT迅速发展的今天,数码产品越来越便宜,功能越来越强大,大部分人都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数码单反相机,而绝大部分的单反相机都可以拍摄多格式照片,甚至可以拍摄视频。目前主流的照片格式分为JPEG和RAW格式,那么什么是RAW格式呢?RAW跟JPEG有什么区别和优势呢?我们应该利用RAW还是JPEG来存储照片呢?
RAW(底片格式)是什么?
RAW中文解释是“原材料”或“未经处理的东西”。RAW文件包含了原图片文件在传感器产生后,进入照相机图像处理器之前的一切照片信息。由感光元件直接获取的原始数据以12位、14位或22位二进制记录数据。严格地说RAW格式不是图像文件,而是一个数据包,这个数据包不经过相机内的影像生成器的转换,所以前期的许多设定对数据包无效,前期设定中即只有曝光量正确与否对数据包起作用,其余的都没有“设定”,色彩、平衡、反差、锐化等都在RAW格式专用的转换软件中进行。换句话说,除曝光之外,一切都可以在后期改变。比如,使用RAW格式可以在后期任意地调整白平衡,在后期无论设定什么样的色温对画质都没有影响。这是多么有吸引力!这相当于拍摄的反转片可以在冲洗的时候改变色温、精确度可以到1K。这近乎是天方夜谭!然而,RAW格式就是这样,千真万确地实现了。
RAW的存储和优势:
我们应该知道传统的传感器中,每个象素只负责获得一种颜色。每个象素承载的数据通常有10或12位(12位最常用),而这些数据就能储存到RAW文件里面。照相机内置图像处理器通过这些RAW数据进行插值运算,计算出三个颜色通道的值,输出一个24位的JPEG或TIFF图像。虽然TIFF文件保持了每颜色通道8位的信息,但它的文件大小比RAW更大(TIFF:3×8位颜色通道;RAW:12位RAW通道)。JPEG通过压缩照片原文件,减少文件大小,但压缩是以牺牲画质为代价的。因此,RAW是上述两者的平衡:既保证了照片的画质和颜色,又节省储存空间(相对于TIFF)。一些高端的数码相机更能输出几乎是无损的压缩RAW文件。
RAW格式的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目前最大的色彩空间,这就是ProPhoto RGB。RAW格式照片作为独立于相机外的数据文件,不受影像生成器的色域空间的限制,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扩展到最大的色彩空间。关于这一点,不看色彩模型就可以推断出来。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色域如果不是大于Adobe RGB,就不可能定义出真正的Adobe RGB。事实上,数码相机的色彩空间超出了AdobeRGB,与最大的ProPhoto RGB几乎“并驾齐驱”,这也是RAW格式素质卓越的原因之一。它出色的色域性能为我们驾驭色RAW格式由于采用了12位、14位甚至22位来记录信息(已经有数码相机的单色色彩深度达到22位)。转换时可以转换为16位的TIFF输出,这意味着有RGB单色最少有65536种色彩记录能力,这相对于8位JPEG的256种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以某种红色为例,8位JPEG只有256级可以利用,而在RAW格式中,单色可达到4096级,所以RAW格式的层次要丰富得多。
RAW的适用性:
许多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照相机输出的RAW文件进行处理。这些软件提供了对RAW格式照片的锐度、白平衡、色阶和颜色的调节。此外,由于RAW拥有12位数据,你可以通过软件,从RAW图片的高光或昏暗区域榨取照片细节,这些细节不可能在每通道8位的JPEG或TIFF图片中找到。
RAW的弊端:
RAW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随着照相机牌子和型号的不同,它们输出的RAW格式也不同。用户在处理RAW格式图片的时候必须使用厂家提供的专门软件。这为图像处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相对于JPEG和TIFF格式的图片,打开和处理RAW文件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数码相机可以让用户拍摄照片的时候同时以RAW与JPEG格式储存照片。随着照相机图像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记忆卡容量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便宜,上述的做法将不再麻烦了。同时记录JPEG和RAW格式照片,可以让用户使用常规的图像处理软件组织和编辑照片(JPEG);当需要获得处理精细的照片或需要改善照片缺憾(如白平衡不正确和高光/暗部细节缺失)的时候, 用户可以使用RAW解决问题。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第三方软件制造商制造一些兼容性强的图像处理软件,让多个品牌、多个型号的照相机都能使用同一个软件处理其输出的RAW照片,解决RAW的兼容性问题。Adobe Photoshop CS就是其中一个例子。然而,Adobe Photoshop CS并不能像厂家的专门软件那样,提供全面的RAW处理设定。兼容性不够强仍然是限制RAW格式发展的最大障碍。
RAW格式的现实意义是:如果我们进行大幅度的色彩改变和亮度调整,就会发现同样的调整,使用JPEG格式或者是TIFF格式时,照片已经模糊,产生噪点、画质受损,而RAW格式还远远没有达到“精疲力尽”的程度,还有可以发掘的余地,这种潜能是RAW格式的性质决定的——最大的色彩空间,最多的层次记录,并且给你最原始的没有加工过的原料,让你烹饪出最理想、美味的个性大餐。
我们来看一下在绝大部分数码相机内部,拍摄.JPG的话,其生成过程是怎样的。从CCD/CMOS得到原始Raw数据后,把之前设置好的各项参数,如sRGB或是Adobe RGB的色彩空间、锐化值、白平衡、对比度、降噪等,更多的是再加上一条强S形的曲线(提亮亮部、压暗暗部)进行变换(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因为CCD/CMOS捕获光子能量是基于一种线性Gamma(Gamma 1.0),可是人眼对光的感觉的却是非线性的,如果不进行这个操作的话,图像是暗得没法看的),得到变换后的图像,再按照你所设定的JPEG质量进行压缩,得到.JPG文件。而拍摄RAW格式的话,机身上的所有设置除了ISO、快门、光圈、焦距之外,其它设定一律对RAW文件不起作用,因为上述的色彩空间、锐化值、白平衡、对比度、降噪等的所有操作必须在转换RAW时才指定,一切都由你自己控制。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拍.JPG就像是自己拍照,然后拿给相机制造商的打片手来帮你出片;而拍RAW格式则是自己拍照、自己冲洗底片、自己出片。
而底片格式则是记录感光元件的数据的文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后期用达芬奇,对元数据进行调节(比如色温,曝光,噪点数量),然后再自己压缩底片成真正的视频/图片。
这样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在后期调整一些自己想要的参数,如果是非底片格式,那么这个工作只能靠单反/摄像机帮我们做了,这样后期制作的空间将会变小(因为被单反内部系统压缩过)。
那么常见的底片格式视频,有哪些?
BMD摄像机——DNG格式
魔灯固件佳能相机——DNG格式
RED电影机——R3D
阿莱艾丽莎电影机——ARI等格式
既然大家已经对底片格式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下,底片格式。
在这个IT迅速发展的今天,数码产品越来越便宜,功能越来越强大,大部分人都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数码单反相机,而绝大部分的单反相机都可以拍摄多格式照片,甚至可以拍摄视频。目前主流的照片格式分为JPEG和RAW格式,那么什么是RAW格式呢?RAW跟JPEG有什么区别和优势呢?我们应该利用RAW还是JPEG来存储照片呢?
RAW(底片格式)是什么?
RAW中文解释是“原材料”或“未经处理的东西”。RAW文件包含了原图片文件在传感器产生后,进入照相机图像处理器之前的一切照片信息。由感光元件直接获取的原始数据以12位、14位或22位二进制记录数据。严格地说RAW格式不是图像文件,而是一个数据包,这个数据包不经过相机内的影像生成器的转换,所以前期的许多设定对数据包无效,前期设定中即只有曝光量正确与否对数据包起作用,其余的都没有“设定”,色彩、平衡、反差、锐化等都在RAW格式专用的转换软件中进行。换句话说,除曝光之外,一切都可以在后期改变。比如,使用RAW格式可以在后期任意地调整白平衡,在后期无论设定什么样的色温对画质都没有影响。这是多么有吸引力!这相当于拍摄的反转片可以在冲洗的时候改变色温、精确度可以到1K。这近乎是天方夜谭!然而,RAW格式就是这样,千真万确地实现了。
RAW的存储和优势:
我们应该知道传统的传感器中,每个象素只负责获得一种颜色。每个象素承载的数据通常有10或12位(12位最常用),而这些数据就能储存到RAW文件里面。照相机内置图像处理器通过这些RAW数据进行插值运算,计算出三个颜色通道的值,输出一个24位的JPEG或TIFF图像。虽然TIFF文件保持了每颜色通道8位的信息,但它的文件大小比RAW更大(TIFF:3×8位颜色通道;RAW:12位RAW通道)。JPEG通过压缩照片原文件,减少文件大小,但压缩是以牺牲画质为代价的。因此,RAW是上述两者的平衡:既保证了照片的画质和颜色,又节省储存空间(相对于TIFF)。一些高端的数码相机更能输出几乎是无损的压缩RAW文件。
RAW格式的最大的优势是具有目前最大的色彩空间,这就是ProPhoto RGB。RAW格式照片作为独立于相机外的数据文件,不受影像生成器的色域空间的限制,完全可以放开手脚,扩展到最大的色彩空间。关于这一点,不看色彩模型就可以推断出来。数码相机的原始文件色域如果不是大于Adobe RGB,就不可能定义出真正的Adobe RGB。事实上,数码相机的色彩空间超出了AdobeRGB,与最大的ProPhoto RGB几乎“并驾齐驱”,这也是RAW格式素质卓越的原因之一。它出色的色域性能为我们驾驭色RAW格式由于采用了12位、14位甚至22位来记录信息(已经有数码相机的单色色彩深度达到22位)。转换时可以转换为16位的TIFF输出,这意味着有RGB单色最少有65536种色彩记录能力,这相对于8位JPEG的256种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以某种红色为例,8位JPEG只有256级可以利用,而在RAW格式中,单色可达到4096级,所以RAW格式的层次要丰富得多。
RAW的适用性:
许多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对照相机输出的RAW文件进行处理。这些软件提供了对RAW格式照片的锐度、白平衡、色阶和颜色的调节。此外,由于RAW拥有12位数据,你可以通过软件,从RAW图片的高光或昏暗区域榨取照片细节,这些细节不可能在每通道8位的JPEG或TIFF图片中找到。
RAW的弊端:
RAW有一个明显的弊端:随着照相机牌子和型号的不同,它们输出的RAW格式也不同。用户在处理RAW格式图片的时候必须使用厂家提供的专门软件。这为图像处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此外,相对于JPEG和TIFF格式的图片,打开和处理RAW文件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数码相机可以让用户拍摄照片的时候同时以RAW与JPEG格式储存照片。随着照相机图像处理速度越来越快,记忆卡容量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便宜,上述的做法将不再麻烦了。同时记录JPEG和RAW格式照片,可以让用户使用常规的图像处理软件组织和编辑照片(JPEG);当需要获得处理精细的照片或需要改善照片缺憾(如白平衡不正确和高光/暗部细节缺失)的时候, 用户可以使用RAW解决问题。除此以外,越来越多第三方软件制造商制造一些兼容性强的图像处理软件,让多个品牌、多个型号的照相机都能使用同一个软件处理其输出的RAW照片,解决RAW的兼容性问题。Adobe Photoshop CS就是其中一个例子。然而,Adobe Photoshop CS并不能像厂家的专门软件那样,提供全面的RAW处理设定。兼容性不够强仍然是限制RAW格式发展的最大障碍。
RAW格式的现实意义是:如果我们进行大幅度的色彩改变和亮度调整,就会发现同样的调整,使用JPEG格式或者是TIFF格式时,照片已经模糊,产生噪点、画质受损,而RAW格式还远远没有达到“精疲力尽”的程度,还有可以发掘的余地,这种潜能是RAW格式的性质决定的——最大的色彩空间,最多的层次记录,并且给你最原始的没有加工过的原料,让你烹饪出最理想、美味的个性大餐。
我们来看一下在绝大部分数码相机内部,拍摄.JPG的话,其生成过程是怎样的。从CCD/CMOS得到原始Raw数据后,把之前设置好的各项参数,如sRGB或是Adobe RGB的色彩空间、锐化值、白平衡、对比度、降噪等,更多的是再加上一条强S形的曲线(提亮亮部、压暗暗部)进行变换(为什么要这样?这是因为CCD/CMOS捕获光子能量是基于一种线性Gamma(Gamma 1.0),可是人眼对光的感觉的却是非线性的,如果不进行这个操作的话,图像是暗得没法看的),得到变换后的图像,再按照你所设定的JPEG质量进行压缩,得到.JPG文件。而拍摄RAW格式的话,机身上的所有设置除了ISO、快门、光圈、焦距之外,其它设定一律对RAW文件不起作用,因为上述的色彩空间、锐化值、白平衡、对比度、降噪等的所有操作必须在转换RAW时才指定,一切都由你自己控制。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拍.JPG就像是自己拍照,然后拿给相机制造商的打片手来帮你出片;而拍RAW格式则是自己拍照、自己冲洗底片、自己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