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对“滇越”问题深入的论述,否定了史学界通常采用的观点,得出“滇越”与“滇”和“越”没有关系的结论。
【关键词】滇越傣泰民族
【作者】人可二
许多学者在论及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时,几乎都会提到“滇越”,把“滇越”追溯为傣泰民族的先民,同时又把“滇越”归为越(百越)人的一支。江应梁在其《傣族史》一书中说“滇越”是傣族先民、是百越族属。①“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的《傣族简史》一书说:“傣族先民曾以各种名称出现于我国历史,其最早见于史籍称谓是‘滇越’。”②黄惠焜在其《从越人到泰人》一书中认为滇越就是古越人的一支,并把它称为“滇越国”。③
“滇越”是不是傣泰民族的先民?它与“滇”和“越”究竟又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涉及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应当深入研究。
“滇越”一名,最早载于《史记•大宛列传》:“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意思是:昆明之类的种族没有君长,善于抢劫偷盗,杀害抢掠路过的汉朝使者,汉朝使者终究没能通过其地盘。但听说其西一千余里有个骑象的国家,名叫滇越。
也就是说,汉朝使者根本没有到过这个叫“滇越”的地方,半路就被“昆明”人所阻拦,只是听说“昆明”以西千余里有个名叫“滇越”的地方。只要搞清楚古代“昆明”所处的位置,按照古代的毛路向西行走一千余里便知“滇越”的大概位置。那么,古代的“昆明”是在什么地方?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自笮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娏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由此得知,“昆明”在“滇”以西、“同师”以东、“楪榆”以南一带。“滇”在滇池周边无疑虑,“楪榆”在金沙江以西至洱海东北部,“同师”在苍山以西地区,那么“昆明”就在今大理州东部、楚雄州西部,汉朝使者在这一片受阻,从今大理州与楚雄州交界地往西一千余里的地方便是“滇越”的大概位置,根据古代的度量单位、云南山路弯曲的特点推算,走毛路步行一千余里的位置大概在澜沧江与怒江之间这个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汉朝使者听说的“滇越”。
根据各种史籍记载,怒江与澜沧江之间这个区域在东汉时期居住着傣泰民族的先民“哀牢”,东汉与《史记》成书的西汉相差并不久远,民族迁徙变化不会太大,所以,“滇越”是傣泰民族的先民,只是后来以“哀牢”之名代之。
那么,“滇越”与“滇”和“越”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到底是不是越人的一支?
从“滇越”所处的位置看,其远在“昆明”以西一千余里,与“昆明”东边的“滇”没有任何关系。把“滇越”理解为“滇国以外的越人或属于滇国的越人”④非常牵强,“滇”和“滇越”之间还隔着一个“昆明”族群,如果说其西边真有一支“越”人的话,用与其相近的族名或地名来作为“所属”或“方位”定语指称他们时,也不应当称为“滇越”,而应称为“昆明越”才对。因此,“滇越”与“滇”没有任何关系。
其次,“滇越”的“越”与“百越”的“越”也没有关系。中国古代将南方地区的民族泛称为“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其中的“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已经道明“百越”不是一个种群,只是交趾(越南北部)至会稽(中国浙江)之间各种族群的泛称。远在“昆明”以西千余里的“滇越”不在“百越”的范围内,与“百越”没有任何关系。
史籍中出现“越”字有时只是一个译音词,并不是一出现“越”字都与“百越”有关。例如,《华阳国志》记载:“明帝永平十二年(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奉献,明帝乃置郡……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獠、漂越、躶濮、身毒之民。”这里提到一个“越”,也有人将其分读为“漂、越”,但很少有人认为这个“漂越”或与“漂”并列的“越”与“百越”有关。
又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盘越国,一名汉越王,在天竺东南数千里,与益部相近。”也没有人把这个“盘越国”或“汉越王”与“百越”联系在一起。
又如《新唐书·骠国传》记载骠国所属32个部落中有一个叫“逝越”,还有史籍提到印度有个古国名叫“迦罗越”。这些部落名或国名均带有“越”字,也没有人将它们与“百越”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能因为“滇越”这个名称中有个“越”字就说其一定与“百越”有关。江应梁曾认为:“‘滇越’一名,既称之为‘越’,自应是百越族属”。①现在看来,这实在是很牵强的说法。
综上所述,“滇越”是汉朝人没有接触到傣泰民族之前,对傣泰先民的一种称呼,这个称呼只是汉朝人道听途说后转译而来、并记载在典籍中,它与“滇”和“越”没有任何关系。
参考资料:
①江应梁:《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第91—94页。
②《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4-5页。
③黄惠焜:《从越人到泰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第34-35页,第45-49页。
④候方岳、李景煜:《滇越、掸、傣源流》,载《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第75页。
【关键词】滇越傣泰民族
【作者】人可二
许多学者在论及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时,几乎都会提到“滇越”,把“滇越”追溯为傣泰民族的先民,同时又把“滇越”归为越(百越)人的一支。江应梁在其《傣族史》一书中说“滇越”是傣族先民、是百越族属。①“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的《傣族简史》一书说:“傣族先民曾以各种名称出现于我国历史,其最早见于史籍称谓是‘滇越’。”②黄惠焜在其《从越人到泰人》一书中认为滇越就是古越人的一支,并把它称为“滇越国”。③
“滇越”是不是傣泰民族的先民?它与“滇”和“越”究竟又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涉及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应当深入研究。
“滇越”一名,最早载于《史记•大宛列传》:“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意思是:昆明之类的种族没有君长,善于抢劫偷盗,杀害抢掠路过的汉朝使者,汉朝使者终究没能通过其地盘。但听说其西一千余里有个骑象的国家,名叫滇越。
也就是说,汉朝使者根本没有到过这个叫“滇越”的地方,半路就被“昆明”人所阻拦,只是听说“昆明”以西千余里有个名叫“滇越”的地方。只要搞清楚古代“昆明”所处的位置,按照古代的毛路向西行走一千余里便知“滇越”的大概位置。那么,古代的“昆明”是在什么地方?
《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嶲、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嶲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自笮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娏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由此得知,“昆明”在“滇”以西、“同师”以东、“楪榆”以南一带。“滇”在滇池周边无疑虑,“楪榆”在金沙江以西至洱海东北部,“同师”在苍山以西地区,那么“昆明”就在今大理州东部、楚雄州西部,汉朝使者在这一片受阻,从今大理州与楚雄州交界地往西一千余里的地方便是“滇越”的大概位置,根据古代的度量单位、云南山路弯曲的特点推算,走毛路步行一千余里的位置大概在澜沧江与怒江之间这个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汉朝使者听说的“滇越”。
根据各种史籍记载,怒江与澜沧江之间这个区域在东汉时期居住着傣泰民族的先民“哀牢”,东汉与《史记》成书的西汉相差并不久远,民族迁徙变化不会太大,所以,“滇越”是傣泰民族的先民,只是后来以“哀牢”之名代之。
那么,“滇越”与“滇”和“越”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到底是不是越人的一支?
从“滇越”所处的位置看,其远在“昆明”以西一千余里,与“昆明”东边的“滇”没有任何关系。把“滇越”理解为“滇国以外的越人或属于滇国的越人”④非常牵强,“滇”和“滇越”之间还隔着一个“昆明”族群,如果说其西边真有一支“越”人的话,用与其相近的族名或地名来作为“所属”或“方位”定语指称他们时,也不应当称为“滇越”,而应称为“昆明越”才对。因此,“滇越”与“滇”没有任何关系。
其次,“滇越”的“越”与“百越”的“越”也没有关系。中国古代将南方地区的民族泛称为“越”。《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其中的“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已经道明“百越”不是一个种群,只是交趾(越南北部)至会稽(中国浙江)之间各种族群的泛称。远在“昆明”以西千余里的“滇越”不在“百越”的范围内,与“百越”没有任何关系。
史籍中出现“越”字有时只是一个译音词,并不是一出现“越”字都与“百越”有关。例如,《华阳国志》记载:“明帝永平十二年(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奉献,明帝乃置郡……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鸠獠、漂越、躶濮、身毒之民。”这里提到一个“越”,也有人将其分读为“漂、越”,但很少有人认为这个“漂越”或与“漂”并列的“越”与“百越”有关。
又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盘越国,一名汉越王,在天竺东南数千里,与益部相近。”也没有人把这个“盘越国”或“汉越王”与“百越”联系在一起。
又如《新唐书·骠国传》记载骠国所属32个部落中有一个叫“逝越”,还有史籍提到印度有个古国名叫“迦罗越”。这些部落名或国名均带有“越”字,也没有人将它们与“百越”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能因为“滇越”这个名称中有个“越”字就说其一定与“百越”有关。江应梁曾认为:“‘滇越’一名,既称之为‘越’,自应是百越族属”。①现在看来,这实在是很牵强的说法。
综上所述,“滇越”是汉朝人没有接触到傣泰民族之前,对傣泰先民的一种称呼,这个称呼只是汉朝人道听途说后转译而来、并记载在典籍中,它与“滇”和“越”没有任何关系。
参考资料:
①江应梁:《傣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第91—94页。
②《傣族简史》编写组:《傣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第4-5页。
③黄惠焜:《从越人到泰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第34-35页,第45-49页。
④候方岳、李景煜:《滇越、掸、傣源流》,载《百越民族史论丛》,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第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