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但是政治思想却是十分丰富的。关于“为政之道”,中国的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经有过深刻的阐述。其中孔子的“为政之道”即“德政”思想深远影响了历史政治的发展,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践上,“为政以德”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特征。孔子“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尽人皆知的。孔子“德政”思想重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从政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一生却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恢复“周礼”。他认为以道德和礼教来治理这个国家才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我们今天也把这种治国方略称为“德政”或者“礼治”。 孔子一去两千五百多年,他的思想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借鉴、吸收。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德政”思想对于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管理的有序,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为政的理念——“政者,正也” 政治也许是人类事务中最扑朔迷离,最令人难以琢磨的,同时又与每个人利害攸关的现象之一。那么为政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有一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当时鲁国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季康子(鲁哀公时的正卿,)问孔子,什么是政治呢?孔子说,政治就是正道。所谓政治的道理,就是领导人民、社会走上一个正道。假如君王能够以正道统帅老百姓,又有谁敢不听从呢?一个反问号加强了这种语气。“正”是对“政”核心理念的最佳诠释。孔子把“政”解释为“正”,认为政治乃是符合礼仪的道德。儒家强调“礼治”、“德政”实质上就是要求为政者按照礼法来进行统治,并强调为政者应该以身作则,自己本身首先要正,即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者才能很好的进行统治。季康子当时是一个当权者,所以孔子对他说了如此语重心长的话,希望他能有所警醒。 那么怎样才算“正道”的政治呢?曾经叶公问孔子治国的诀窍,“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管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民心,这样就能使近处的老百姓因受其惠泽而喜悦,远处的老百姓能慕名前来归服。 怎么才能得民心呢?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孔子把为政的要领归结为“礼、义、信”三个方面是很有见地的。礼者,法理也,即行为上共同遵守的准则;义者,道义也,即思想上应有的原则;信者,诚信也,即言行一致,开诚布公。为政者若能做到这三点,四方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你,国家也会因此而强大。 孔子的为政之道,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治国理念,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历来的暴君,虽然可以凭借其武力剪除异己统治国家,但因为独裁暴虐失信于民,最终一个个被老百姓推下去,所以“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而“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左传·庄公十一年》),那些代表老百姓意志和利益的人,因其深得民心,处处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也许一开始势单力薄,很快会发展壮大夺得政权,四方群贤毕至,江山归于一统。
一、为政的理念——“政者,正也” 政治也许是人类事务中最扑朔迷离,最令人难以琢磨的,同时又与每个人利害攸关的现象之一。那么为政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有一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当时鲁国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季康子(鲁哀公时的正卿,)问孔子,什么是政治呢?孔子说,政治就是正道。所谓政治的道理,就是领导人民、社会走上一个正道。假如君王能够以正道统帅老百姓,又有谁敢不听从呢?一个反问号加强了这种语气。“正”是对“政”核心理念的最佳诠释。孔子把“政”解释为“正”,认为政治乃是符合礼仪的道德。儒家强调“礼治”、“德政”实质上就是要求为政者按照礼法来进行统治,并强调为政者应该以身作则,自己本身首先要正,即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者才能很好的进行统治。季康子当时是一个当权者,所以孔子对他说了如此语重心长的话,希望他能有所警醒。 那么怎样才算“正道”的政治呢?曾经叶公问孔子治国的诀窍,“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管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民心,这样就能使近处的老百姓因受其惠泽而喜悦,远处的老百姓能慕名前来归服。 怎么才能得民心呢?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孔子把为政的要领归结为“礼、义、信”三个方面是很有见地的。礼者,法理也,即行为上共同遵守的准则;义者,道义也,即思想上应有的原则;信者,诚信也,即言行一致,开诚布公。为政者若能做到这三点,四方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你,国家也会因此而强大。 孔子的为政之道,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治国理念,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历来的暴君,虽然可以凭借其武力剪除异己统治国家,但因为独裁暴虐失信于民,最终一个个被老百姓推下去,所以“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而“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左传·庄公十一年》),那些代表老百姓意志和利益的人,因其深得民心,处处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也许一开始势单力薄,很快会发展壮大夺得政权,四方群贤毕至,江山归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