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道吧 关注:44贴子:2,107
  • 1回复贴,共1

【《论语》中的“为政之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但是政治思想却是十分丰富的。关于“为政之道”,中国的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曾经有过深刻的阐述。其中孔子的“为政之道”即“德政”思想深远影响了历史政治的发展,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践上,“为政以德”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政治的重要特征。孔子“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是尽人皆知的。孔子“德政”思想重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从政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的一生却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恢复“周礼”。他认为以道德和礼教来治理这个国家才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我们今天也把这种治国方略称为“德政”或者“礼治”。 孔子一去两千五百多年,他的思想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借鉴、吸收。在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德政”思想对于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管理的有序,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为政的理念——“政者,正也” 政治也许是人类事务中最扑朔迷离,最令人难以琢磨的,同时又与每个人利害攸关的现象之一。那么为政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呢?有一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颜渊》),当时鲁国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季康子(鲁哀公时的正卿,)问孔子,什么是政治呢?孔子说,政治就是正道。所谓政治的道理,就是领导人民、社会走上一个正道。假如君王能够以正道统帅老百姓,又有谁敢不听从呢?一个反问号加强了这种语气。“正”是对“政”核心理念的最佳诠释。孔子把“政”解释为“正”,认为政治乃是符合礼仪的道德。儒家强调“礼治”、“德政”实质上就是要求为政者按照礼法来进行统治,并强调为政者应该以身作则,自己本身首先要正,即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只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者才能很好的进行统治。季康子当时是一个当权者,所以孔子对他说了如此语重心长的话,希望他能有所警醒。 那么怎样才算“正道”的政治呢?曾经叶公问孔子治国的诀窍,“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路》),管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得民心,这样就能使近处的老百姓因受其惠泽而喜悦,远处的老百姓能慕名前来归服。 怎么才能得民心呢?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子路》),孔子把为政的要领归结为“礼、义、信”三个方面是很有见地的。礼者,法理也,即行为上共同遵守的准则;义者,道义也,即思想上应有的原则;信者,诚信也,即言行一致,开诚布公。为政者若能做到这三点,四方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你,国家也会因此而强大。 孔子的为政之道,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治国理念,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历来的暴君,虽然可以凭借其武力剪除异己统治国家,但因为独裁暴虐失信于民,最终一个个被老百姓推下去,所以“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而“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左传·庄公十一年》),那些代表老百姓意志和利益的人,因其深得民心,处处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也许一开始势单力薄,很快会发展壮大夺得政权,四方群贤毕至,江山归于一统。


1楼2017-11-29 13:50回复
    三、为政的途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两种行为规范,都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它们二者明显不同。中国的文化受儒学影响最大,在我国法与道德有很大的一致性。然而在当今的社会里,它们关系的密切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特别是现今西方一些思想的影响下,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疏远的程度加深了。法律则是统治阶级按照统治阶级意志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制定或认可的,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的总和。法律是外在社会对你的要求和约束,它明确的特征就是“他律”。法律通过各种“不准”的设置,给人们指出了做人的底线。道德是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则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和规范,它明确的特征就是“自律”。道德通过诸多的“应该”,让人们精神世界逐步升华。道德是在人心中的东西,可以说是自我约束。法律则是国家制定,具有外部规定性的特点。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
    础。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部人民都能促进于正义和善德的制度”。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为政》),孔子认为统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假如以暴政来统治,再用严苛的刑法加以管理,也许老百姓都不敢违法犯法,因为犯法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一来“民免”。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那就是一些人会想方设法的逃避,钻法律的漏洞。并且当这种人逃避了责任或者法律处罚的时候,他还会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认为法律也奈何不了他。这种人渐渐就会毫无羞耻之心。如此这般,循环往复,最终的结果就是道家老子所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法令虽然越来越多,然而以身试法的人也跟着越来越多。看来光靠法律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看到道德的力量。因此孔子又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假如为政者以道德来领导,每个人都有道德修养,为政者再以礼来教化老百姓,老百姓都能自动自发,这样就会让每个人有着最起码的羞耻之心,如果做错了,有那惭愧之心,这个时候不用等到法律的制裁,自己就已经很难过了。人人有耻,以后不敢再做不道德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有耻”,到了这种情形,自然“且格”即人心归服,也就达到了为政的目的,民心归顺。所以孔子一直主张用道德的政治、道德的感化,注重实行“德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北辰就是北极星。一年四季天体星座的移动,好像都在听北极星的指挥一样,环绕着它转动。孔子提出了,假如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会无懈可击,就像北斗星一样,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行为,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会像漫天的星星,跟着你的方向动。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混乱,各国诸侯重视权力的斗争,社会的秩序很乱,文化也衰败了。孑L子面对这种状况,非常担忧。因此他积极提出为政应该施行“德政”。
    假如君王不能以德执政呢,那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在《颜渊》一篇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季康子问孔子说,运用以杀止恶的方法,把坏人都杀掉,归到正道那里去,如何啊?孔子说,为政之道,并不是靠杀几个坏人就能够成功的。为政不用道德来教化,而只用杀戮来威胁,是绝对压不住的。应该以自己的道德来领导老百姓。你自己用善心来行事,下面的风气自然会跟着转化。孔子紧接着提出了,君子之德就像风一样,普通人或者老百姓的道德就像小草一样,如果一阵风吹过,小草一定是沿着风的方向倒掉,风的力量越大,小草倾斜的力量也就越大。为政者道德品行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民德、民风。自古以来,老百姓总是把那些为政者称为“父母官”即“天子作民父母”。 (《尚书·洪范》),一般说来,为政者重视道德,爱好礼义,尊重贤哲,使用能者,没有贪利之心,这样一种风气就会影响老百姓也学礼义,讲道德,美风俗。反之,为政者不重视道德,不讲礼义,坏人当道,偏好私利,贤哲隐世,这种风气就会影响老百姓不学礼义,不讲道德,社会就会世风日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2-02 20: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