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
你是否遇到过每天早上起床,脚一踩地,足跟就出现剧烈的刺痛感,走了十多分钟后才逐渐缓解的情况?
这可能是得了「足底筋膜炎」。
我们的脚骨相当精密且强壮,小小一只脚就有26块骨头,除了脚掌与脚趾的跖骨与趾骨外,脚踝处还有距骨、舟状骨、骰骨、楔状骨、跟骨等等,为了固定这些骨头,骨头间有一百多条如粽子绑绳般的韧带把这些骨头牢牢系住。
除了韧带外,需要靠一条「胫后肌腱」,从小腿后侧延伸到脚内侧来支撑起足弓;足底还有个扇形的结缔纤维组织——筋膜,从跟骨延伸到五个脚趾,像「渔网」般捞住这些骨头,在走路时,会随着步伐一张一弛。这片足底筋膜就像是人体的天然避震器,承受我们全身的重量并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
足底筋膜炎会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退化”。年轻时,足底筋膜因为有强壮的韧带、肌腱协助,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在支撑脚,然而随着年纪增长,身体各部位逐渐退化,韧带、肌腱也不例外。
此时正常使用,或许不致造成足底筋膜的伤害,但若体重过重、使用不当,如时常走凹凸不平的路面、爱踩公园的健康步道、爬坡、慢跑……等等都会导致已经退化的韧带、肌腱不断耗损、松掉,最后就只剩足底筋膜来支撑身体重量。
也有些病患因为天生足部结构的瑕疵、重量分配不均,如高弓足的病患因为结构拱起,会先伤到关节;扁平足的患者则是缺乏足弓,结构往内倾斜,最后都会伤到足底筋膜,也容易出现足底筋膜炎。
【“下床脚跟痛”是诊断指标】
当足底筋膜炎发生后,病人最典型的主诉就是“一下床,脚跟就痛得受不了!”这也是医生鉴别诊断的指标。
因为人体60%的负重,须靠两脚跟骨承受,每天走路跑跳,在跟骨与筋膜交界处,或称接骨点,容易有撕裂伤。一般小撕裂伤,在休息、睡觉时“纤维母细胞”会帮忙修复好,但当撕裂伤不断、好不起来成了慢性发炎后,足底筋膜逐渐纤维化,血液循环变差,纤维母细胞就愈难进入受伤区域修补组织。
也因此只要是一段时间不用脚,如睡觉、久坐,要起身踩地时,正在慢性发炎、弹性已变差的筋膜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张力,足跟就会有撕裂的痛感,需要过一段时间疼痛才会减轻。
检查病患的痛点,通常痛点会在足跟近内缘处;再给病患照X光,会发现健康的足底筋膜会呈现完整清晰的弧线,若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炎,因为病灶不断发炎,或呈现水肿,X光会看不出弧线,再对照上述按压的痛点,即可判断是否为足底筋膜炎。许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因为年龄较大,在X光图中,跟骨处易出现骨刺的退化现象,但骨刺并非足底筋膜炎的原因,拿掉骨刺并无益于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疼痛。
【九成接受保守治疗可好转】
虽然痛起来很难受,甚至有人治疗很久却不见好转,但好消息是,只要耐心治疗,九成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善。重点得找出导致足底筋膜炎的不当生活习惯,并改掉它。
太多病患没有察觉到身体已退化的事实,仍爱爬山、慢跑、习惯扛重物……等等,都可能让足底筋膜受伤,很多病患只痛一边觉得没事,继续硬撑,反倒为了避开疼痛,另一只脚负担加重,来看病时已经两只脚都有足底筋膜炎了。若出现足底筋膜炎症状,最先要做的就是休息,不搬重物、不久走、停止爬山、慢跑等运动。其他保守治疗有以下方法:
■药物治疗
口服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注射类固醇。很多病患排斥吃药,改用奇怪姿势去躲掉疼痛,反倒会延伸出其他伤害。吃药会让病患减轻疼痛,但不会忘记疼痛,可以时时提醒让脚休息。有些医生会帮病患施打类固醇,但一打类固醇,痛感会迅速消失,病患容易忘记伤还在,持续磨损足底筋膜,病情反而恶化。
■物理治疗
包括超音波、短波,这两种工具都是藉由物理产生热能帮助组织再生。
■足底筋膜伸展运动
手扶桌缘,弓箭步,慢慢身体往前倾,后足跟不离地,维持5~10秒,每天2~3次。或是制作一个三角形箱子,高度约10公分,斜边长大于自己的脚长,放在墙边。扶墙,站上斜边,维持5~10秒,重复5~10次,以伸展足底筋膜。
■量身订做鞋垫
许多病患的脚部结构已经变形,足弓消失,需要量身订做鞋垫将足弓撑起,避免塌陷的足弓不断拉扯足底筋膜。
■热敷
病患在家可以泡泡热水,藉由热让该处血液循环增加。热水是最简单、最易取得的治疗方法,大家都可以做到。
■骨震波
对于长期保守治疗不见效、多年足底筋膜炎缠身的病患,近年出现的骨震波是可以尝试的治疗方法。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d256989b2389b5038ffe05ab537e5f1/6534c033c895d143f6bf97b478f0820258af07ea.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3daff9f90504fc2a25fb00dd5dfe7f0/fea0d195d143ad4b8de7355789025aafa60f06ea.jpg)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你是否遇到过每天早上起床,脚一踩地,足跟就出现剧烈的刺痛感,走了十多分钟后才逐渐缓解的情况?
这可能是得了「足底筋膜炎」。
我们的脚骨相当精密且强壮,小小一只脚就有26块骨头,除了脚掌与脚趾的跖骨与趾骨外,脚踝处还有距骨、舟状骨、骰骨、楔状骨、跟骨等等,为了固定这些骨头,骨头间有一百多条如粽子绑绳般的韧带把这些骨头牢牢系住。
除了韧带外,需要靠一条「胫后肌腱」,从小腿后侧延伸到脚内侧来支撑起足弓;足底还有个扇形的结缔纤维组织——筋膜,从跟骨延伸到五个脚趾,像「渔网」般捞住这些骨头,在走路时,会随着步伐一张一弛。这片足底筋膜就像是人体的天然避震器,承受我们全身的重量并吸收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
足底筋膜炎会发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退化”。年轻时,足底筋膜因为有强壮的韧带、肌腱协助,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在支撑脚,然而随着年纪增长,身体各部位逐渐退化,韧带、肌腱也不例外。
此时正常使用,或许不致造成足底筋膜的伤害,但若体重过重、使用不当,如时常走凹凸不平的路面、爱踩公园的健康步道、爬坡、慢跑……等等都会导致已经退化的韧带、肌腱不断耗损、松掉,最后就只剩足底筋膜来支撑身体重量。
也有些病患因为天生足部结构的瑕疵、重量分配不均,如高弓足的病患因为结构拱起,会先伤到关节;扁平足的患者则是缺乏足弓,结构往内倾斜,最后都会伤到足底筋膜,也容易出现足底筋膜炎。
【“下床脚跟痛”是诊断指标】
当足底筋膜炎发生后,病人最典型的主诉就是“一下床,脚跟就痛得受不了!”这也是医生鉴别诊断的指标。
因为人体60%的负重,须靠两脚跟骨承受,每天走路跑跳,在跟骨与筋膜交界处,或称接骨点,容易有撕裂伤。一般小撕裂伤,在休息、睡觉时“纤维母细胞”会帮忙修复好,但当撕裂伤不断、好不起来成了慢性发炎后,足底筋膜逐渐纤维化,血液循环变差,纤维母细胞就愈难进入受伤区域修补组织。
也因此只要是一段时间不用脚,如睡觉、久坐,要起身踩地时,正在慢性发炎、弹性已变差的筋膜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张力,足跟就会有撕裂的痛感,需要过一段时间疼痛才会减轻。
检查病患的痛点,通常痛点会在足跟近内缘处;再给病患照X光,会发现健康的足底筋膜会呈现完整清晰的弧线,若是典型的足底筋膜炎,因为病灶不断发炎,或呈现水肿,X光会看不出弧线,再对照上述按压的痛点,即可判断是否为足底筋膜炎。许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因为年龄较大,在X光图中,跟骨处易出现骨刺的退化现象,但骨刺并非足底筋膜炎的原因,拿掉骨刺并无益于改善足底筋膜炎的疼痛。
【九成接受保守治疗可好转】
虽然痛起来很难受,甚至有人治疗很久却不见好转,但好消息是,只要耐心治疗,九成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就可以有很大的改善。重点得找出导致足底筋膜炎的不当生活习惯,并改掉它。
太多病患没有察觉到身体已退化的事实,仍爱爬山、慢跑、习惯扛重物……等等,都可能让足底筋膜受伤,很多病患只痛一边觉得没事,继续硬撑,反倒为了避开疼痛,另一只脚负担加重,来看病时已经两只脚都有足底筋膜炎了。若出现足底筋膜炎症状,最先要做的就是休息,不搬重物、不久走、停止爬山、慢跑等运动。其他保守治疗有以下方法:
■药物治疗
口服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注射类固醇。很多病患排斥吃药,改用奇怪姿势去躲掉疼痛,反倒会延伸出其他伤害。吃药会让病患减轻疼痛,但不会忘记疼痛,可以时时提醒让脚休息。有些医生会帮病患施打类固醇,但一打类固醇,痛感会迅速消失,病患容易忘记伤还在,持续磨损足底筋膜,病情反而恶化。
■物理治疗
包括超音波、短波,这两种工具都是藉由物理产生热能帮助组织再生。
■足底筋膜伸展运动
手扶桌缘,弓箭步,慢慢身体往前倾,后足跟不离地,维持5~10秒,每天2~3次。或是制作一个三角形箱子,高度约10公分,斜边长大于自己的脚长,放在墙边。扶墙,站上斜边,维持5~10秒,重复5~10次,以伸展足底筋膜。
■量身订做鞋垫
许多病患的脚部结构已经变形,足弓消失,需要量身订做鞋垫将足弓撑起,避免塌陷的足弓不断拉扯足底筋膜。
■热敷
病患在家可以泡泡热水,藉由热让该处血液循环增加。热水是最简单、最易取得的治疗方法,大家都可以做到。
■骨震波
对于长期保守治疗不见效、多年足底筋膜炎缠身的病患,近年出现的骨震波是可以尝试的治疗方法。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6d256989b2389b5038ffe05ab537e5f1/6534c033c895d143f6bf97b478f0820258af07ea.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3daff9f90504fc2a25fb00dd5dfe7f0/fea0d195d143ad4b8de7355789025aafa60f06ea.jpg)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