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帅的失败也许是必然的,但直接原因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小人难防。
事实上,在两军开战之时,所有人就都已经料到了,结局无外乎两个:要么皇帝战败而死(这个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绝对没有,要不然打个什么劲啊),要么总督战败而死(这个被证明了),不再有回旋余地。尽管所有人都不愿意见到这样的结果——也许只有罗帅自己是无所谓的态度,他在开打之前就有被皇帝打败也不错这样的想法。米达麦亚就不说了,缪拉向皇帝提出的唯一请求就是希望饶罗严塔尔不死,而莱因哈特呢?他想要罗严塔尔这样结局吗?他在处置朗古时说对罗严塔尔而言也许太迟了,这难道不是惋惜甚至歉意吗?即使在开战后他还满怀凄凉的想只要现在你来向朕低低头认个错不就没事了吗向朕低头让你那么难以忍受吗?他甚至会反省自己当年的挑衅对事情走到这般地步的责任。他恢复了罗严塔尔的职位和荣誉,在弥留之际请他的儿子做自己皇太子对等的朋友。虽然我对莱因哈特的感情未必胜过罗严塔尔,但我还是认为在这个事件中,莱因哈特对他的功臣算得上仁至义尽了。
生前身后,主君、同僚、部下,没有人真的把他当做叛徒,没有人憎恨他。莱因哈特、米达麦亚、缪拉上文都已经说过。在银英中,艺术家提督梅克林格的态度,通常可以视为一种相对普遍和客观的看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史家之言,他对这一次所谓叛乱的感慨是什么——“一个时代却承载了两个人的野心,看来这银河真的还是太小了”,读到此处和他一起叹息。罗严塔尔一生的政敌奥贝斯坦,无论是出于怎样复杂的心情,那个近乎苦笑的表情,那句“只是……我好像也变得爱说话了”的自嘲,是整部银英中干冰之剑最感性的一面。甚至对莱因哈特最死忠的毕典菲尔特那句被瓦列制止了的“罗严塔尔到底对皇帝有什么不满要出此下策”,不解、惋惜也远远大于指责。在他起兵时即使政治和军力上都没有任何的回旋空间、即使他在程序上已经没有权利指挥一兵一卒,即使面对军中威望素着的疾风之狼统帅的皇帝威名下的堂堂之师,数百万部下几乎没有一人做逃兵。即使到他大势已去身负重伤返回海尼森时仍有数十万人追随,他的嫡系将士誓死相随即使在他身亡之后也不改此志,他麾下大将扯掉军章痛责皇帝辜负功臣饮弹自尽随他而去。
即使无论客观上来评价还是罗帅的主观认识,这都是一场“无谓的叛乱”,然而银英中用了回天篇的一半篇幅整整七万余字,只为写罗严塔尔元帅这场盛大的死亡,《叛逆是英雄的特权》《因剑而生》《因剑而亡》《无休止的安魂曲》单看这些令人心潮起伏的题目,就知道这是一位怎样动人心魄的英雄演出的一首壮丽的悲歌。
为什么他做了错事,却得到了这样的回报。
也许只能用——这是一个高贵的人特有的魔力——来解释吧。
当然了,这样一来,双方战死的数百万将士在天之灵恐怕就相当郁闷了,罗帅自己不认为自己背叛,与他对阵的僚友们也不以他为叛,他的主君和部下也不认为他背叛了,那这场仗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我们当然可以说,阴错阳差天妒英才,假小人之手不容英雄于世。但认真究其原因,还是应该归咎于罗严塔尔的性格。
高傲到不愿意去辩白冤屈固然是很重要的方面,另者,他的思想之矛盾——他对于战胜皇帝的欲望,和不愿皇帝被打败的恐惧,无论他主观愿望如何,在内心深处总是后者占上风。他的忠诚远远比他的野心真挚得多。所以他才会始终记挂着吾皇,所以他把皇帝托付给米达麦亚时脸上的表情才会让挚友毕生难忘。
或者使这种性格带来了他无上的功绩与魅力,却带走了他才华横溢的年轻生命。
当他在近乎自虐的享受着死亡的过程中,是真正的视死如归,所谓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不平凡终究是不平凡。
他对那个自己怀着复杂感情的女子(窃以为,男人也许会对同床的女人毫无感觉,但是无论是谁,对于自己孩子的母亲,总会有些不同的感受吧,而爱尔芙利德的表现也让我们点头,也许菲利克斯日后会有更难以想象的磨难和痛苦,但至少此时,他的母亲即使不是怀着爱,至少也不再是满怀仇恨),说“古代好像有个了不起的家伙,似乎曾经说过这么一句了不起的话。他说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如果能够有个可以把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是人生至高无上的幸福……”,他为自己这个本不在希望中出现的孩子找了一个最可靠的归宿,他可以放心的把自己生命的延续托付给米达麦亚。
我所有的心结,突然都释然了。虽然两人最终如此结局,然而直到最后一刻,他们怀着的都是对对方的歉疚和自己对这段情谊造成的伤害的无能为力而深深自责。这难道还不是全始全终吗?在罗帅内心空洞的一生中,有一位如此了解他并为他所了解、信任他并为他所信任的朋友,终究不枉此生。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在对放的两杯威士忌的酒香中,落日余晖荡漾着,硬撑着等待与挚友最后一次对饮,却终究只有无声的叹息“未免太迟了啊,米达麦亚……疾风之狼啊,你有辱这个名号哪……”
倾尽一代风宇,叱咤半生的绝世名将,怀着这样的心情,在自己的总督办公室里,在黄金狮子旗下,安然而逝。
事实上,在两军开战之时,所有人就都已经料到了,结局无外乎两个:要么皇帝战败而死(这个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绝对没有,要不然打个什么劲啊),要么总督战败而死(这个被证明了),不再有回旋余地。尽管所有人都不愿意见到这样的结果——也许只有罗帅自己是无所谓的态度,他在开打之前就有被皇帝打败也不错这样的想法。米达麦亚就不说了,缪拉向皇帝提出的唯一请求就是希望饶罗严塔尔不死,而莱因哈特呢?他想要罗严塔尔这样结局吗?他在处置朗古时说对罗严塔尔而言也许太迟了,这难道不是惋惜甚至歉意吗?即使在开战后他还满怀凄凉的想只要现在你来向朕低低头认个错不就没事了吗向朕低头让你那么难以忍受吗?他甚至会反省自己当年的挑衅对事情走到这般地步的责任。他恢复了罗严塔尔的职位和荣誉,在弥留之际请他的儿子做自己皇太子对等的朋友。虽然我对莱因哈特的感情未必胜过罗严塔尔,但我还是认为在这个事件中,莱因哈特对他的功臣算得上仁至义尽了。
生前身后,主君、同僚、部下,没有人真的把他当做叛徒,没有人憎恨他。莱因哈特、米达麦亚、缪拉上文都已经说过。在银英中,艺术家提督梅克林格的态度,通常可以视为一种相对普遍和客观的看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史家之言,他对这一次所谓叛乱的感慨是什么——“一个时代却承载了两个人的野心,看来这银河真的还是太小了”,读到此处和他一起叹息。罗严塔尔一生的政敌奥贝斯坦,无论是出于怎样复杂的心情,那个近乎苦笑的表情,那句“只是……我好像也变得爱说话了”的自嘲,是整部银英中干冰之剑最感性的一面。甚至对莱因哈特最死忠的毕典菲尔特那句被瓦列制止了的“罗严塔尔到底对皇帝有什么不满要出此下策”,不解、惋惜也远远大于指责。在他起兵时即使政治和军力上都没有任何的回旋空间、即使他在程序上已经没有权利指挥一兵一卒,即使面对军中威望素着的疾风之狼统帅的皇帝威名下的堂堂之师,数百万部下几乎没有一人做逃兵。即使到他大势已去身负重伤返回海尼森时仍有数十万人追随,他的嫡系将士誓死相随即使在他身亡之后也不改此志,他麾下大将扯掉军章痛责皇帝辜负功臣饮弹自尽随他而去。
即使无论客观上来评价还是罗帅的主观认识,这都是一场“无谓的叛乱”,然而银英中用了回天篇的一半篇幅整整七万余字,只为写罗严塔尔元帅这场盛大的死亡,《叛逆是英雄的特权》《因剑而生》《因剑而亡》《无休止的安魂曲》单看这些令人心潮起伏的题目,就知道这是一位怎样动人心魄的英雄演出的一首壮丽的悲歌。
为什么他做了错事,却得到了这样的回报。
也许只能用——这是一个高贵的人特有的魔力——来解释吧。
当然了,这样一来,双方战死的数百万将士在天之灵恐怕就相当郁闷了,罗帅自己不认为自己背叛,与他对阵的僚友们也不以他为叛,他的主君和部下也不认为他背叛了,那这场仗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我们当然可以说,阴错阳差天妒英才,假小人之手不容英雄于世。但认真究其原因,还是应该归咎于罗严塔尔的性格。
高傲到不愿意去辩白冤屈固然是很重要的方面,另者,他的思想之矛盾——他对于战胜皇帝的欲望,和不愿皇帝被打败的恐惧,无论他主观愿望如何,在内心深处总是后者占上风。他的忠诚远远比他的野心真挚得多。所以他才会始终记挂着吾皇,所以他把皇帝托付给米达麦亚时脸上的表情才会让挚友毕生难忘。
或者使这种性格带来了他无上的功绩与魅力,却带走了他才华横溢的年轻生命。
当他在近乎自虐的享受着死亡的过程中,是真正的视死如归,所谓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不平凡终究是不平凡。
他对那个自己怀着复杂感情的女子(窃以为,男人也许会对同床的女人毫无感觉,但是无论是谁,对于自己孩子的母亲,总会有些不同的感受吧,而爱尔芙利德的表现也让我们点头,也许菲利克斯日后会有更难以想象的磨难和痛苦,但至少此时,他的母亲即使不是怀着爱,至少也不再是满怀仇恨),说“古代好像有个了不起的家伙,似乎曾经说过这么一句了不起的话。他说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如果能够有个可以把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是人生至高无上的幸福……”,他为自己这个本不在希望中出现的孩子找了一个最可靠的归宿,他可以放心的把自己生命的延续托付给米达麦亚。
我所有的心结,突然都释然了。虽然两人最终如此结局,然而直到最后一刻,他们怀着的都是对对方的歉疚和自己对这段情谊造成的伤害的无能为力而深深自责。这难道还不是全始全终吗?在罗帅内心空洞的一生中,有一位如此了解他并为他所了解、信任他并为他所信任的朋友,终究不枉此生。得友如此,夫复何求。
在对放的两杯威士忌的酒香中,落日余晖荡漾着,硬撑着等待与挚友最后一次对饮,却终究只有无声的叹息“未免太迟了啊,米达麦亚……疾风之狼啊,你有辱这个名号哪……”
倾尽一代风宇,叱咤半生的绝世名将,怀着这样的心情,在自己的总督办公室里,在黄金狮子旗下,安然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