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峰,以《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一代宗师》、《师父》等影片为世人所知,他的新作《刀背藏身》不久前入围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他既创作小说,写影评,又自编自导电影,更是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传道授业解年开始文学创作,其《逝去的武林》开创了中国武侠纪实文学的风气之先,武侠小说《道士下山》更使得硬派武侠小说重新占据文学市场的一隅之地。
“武术是我的童子功, 电影导演也是我的童子功。但是我是年近40的时候,才有机会干这这两件事。 ”

1.
徐浩峰在不在江湖,江湖上都有他的传说。其实,怎么会有人不在江湖呢?只是以前江湖把徐浩峰沉着静着,小范围地摇着涟漪和波浪,让他名声在外,自己还能作一个散仙。
40岁之前,徐浩峰练武、画画、写剧本、写小说、导电影、教书 。他的东西好,在某个范围内,是公认的。但要具体说清楚怎么个好法,有点难。譬如他写了一千字,想讲明白这一千字的好,起码也需要一千字。夸他,多是张开嘴,觉得措辞不易,但又不舍得闭上。踌躇一会儿,最常蹦出来的词是“自成一体”。
关于徐浩峰的传说挺多。他是北京人,出身武林世家,二姥爷李仲轩是形意拳的传人。徐浩峰自幼练武,口述史和武侠小说也都写过很多。他的小说真是自成一体,像是对着猫画虎真画成了似的,间架字句都漂亮得要命,读着读着很容易被拽住不放,很快便产生错觉,好像把他书里那些冷硬苦涩的规矩都做到的话,就能“成了”。
2013年,徐浩峰担任《一代宗师》的编剧和武术顾问,与邹静之、王家卫一起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之后,他还是写剧本、写小说、导电影、教书。但是慢慢地江湖上的传说就成了“轶事”—— 有了大众意义上的名气的名人,大都有此优遇。
从电影学院教学楼楼道的一头,徐浩峰晃晃悠悠地漂过来了。是漂,不是飘。他是胖乎乎,软绵绵,慢悠悠的。他刚上完一节课。他坐下,体积很大的一团,但好像密度并不大,坐在椅子上,椅子没什么感觉。他开始说话,话也是慢悠悠的 ,每一句都带一点无来由的抱歉,但是笑眯眯的。他点了一根烟。
这是2017年的秋天了,徐浩峰44岁。他的新作《刀背藏身》基本完成,上映档期还没最终确定。前一天,他从西班牙荔枝电影节回来,在巴塞罗那的电影学校,徐浩峰放映了《刀背藏身》的纪录片《心思刀理》。有当地练咏春拳的人也特地过来看,他说。他是这部电影的武术指导,但是现在不太能打了,“可能这个纪录片记录下的就是我这辈子最高的武功状态”。
《刀背藏身》是徐浩峰的第四部导演作品。十几岁时徐浩峰学的是画画,然后又去学了导演。可是,在他最好的时光里,没有人支持他做电影。上世纪90年代,国家刚刚停止资助所有的电厂,所有电影人都急着希望电影能挣钱。“每次开策划会和投资会的时候,我都觉得交流起来特别困难。所以最后我就选择转头就走,因为根本说不通。”
2011年,徐浩峰执导的《倭寇的踪迹》入围了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他说,他碰到的投资方是“赌神性格”,很有气魄 — —“对我基本没有什么要求。我首先看好你这个人,你去做,你做出东西来之后,万一有受众,那不就很好。”那年徐浩峰37岁,《倭寇的踪迹》是他的第一部电影。
表面上看,几十年来徐浩峰所作做的一切都是为最终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作准备:整理口述历史,写影评,拍纪录片,做花絮......但他摇头说不是。“其实那都是觉得自己当不了电影导演,放弃了,才会有的事。武术是我的童子功,电影导演也是我的童子功。但是我是年在近四十的时候,才有机会干这两件事。之前有蛮长的时间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事后看,好像我之前做的那些散碎的事最后还都用上了。”
“武术是我的童子功, 电影导演也是我的童子功。但是我是年近40的时候,才有机会干这这两件事。 ”

1.
徐浩峰在不在江湖,江湖上都有他的传说。其实,怎么会有人不在江湖呢?只是以前江湖把徐浩峰沉着静着,小范围地摇着涟漪和波浪,让他名声在外,自己还能作一个散仙。
40岁之前,徐浩峰练武、画画、写剧本、写小说、导电影、教书 。他的东西好,在某个范围内,是公认的。但要具体说清楚怎么个好法,有点难。譬如他写了一千字,想讲明白这一千字的好,起码也需要一千字。夸他,多是张开嘴,觉得措辞不易,但又不舍得闭上。踌躇一会儿,最常蹦出来的词是“自成一体”。
关于徐浩峰的传说挺多。他是北京人,出身武林世家,二姥爷李仲轩是形意拳的传人。徐浩峰自幼练武,口述史和武侠小说也都写过很多。他的小说真是自成一体,像是对着猫画虎真画成了似的,间架字句都漂亮得要命,读着读着很容易被拽住不放,很快便产生错觉,好像把他书里那些冷硬苦涩的规矩都做到的话,就能“成了”。
2013年,徐浩峰担任《一代宗师》的编剧和武术顾问,与邹静之、王家卫一起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奖。之后,他还是写剧本、写小说、导电影、教书。但是慢慢地江湖上的传说就成了“轶事”—— 有了大众意义上的名气的名人,大都有此优遇。
从电影学院教学楼楼道的一头,徐浩峰晃晃悠悠地漂过来了。是漂,不是飘。他是胖乎乎,软绵绵,慢悠悠的。他刚上完一节课。他坐下,体积很大的一团,但好像密度并不大,坐在椅子上,椅子没什么感觉。他开始说话,话也是慢悠悠的 ,每一句都带一点无来由的抱歉,但是笑眯眯的。他点了一根烟。
这是2017年的秋天了,徐浩峰44岁。他的新作《刀背藏身》基本完成,上映档期还没最终确定。前一天,他从西班牙荔枝电影节回来,在巴塞罗那的电影学校,徐浩峰放映了《刀背藏身》的纪录片《心思刀理》。有当地练咏春拳的人也特地过来看,他说。他是这部电影的武术指导,但是现在不太能打了,“可能这个纪录片记录下的就是我这辈子最高的武功状态”。
《刀背藏身》是徐浩峰的第四部导演作品。十几岁时徐浩峰学的是画画,然后又去学了导演。可是,在他最好的时光里,没有人支持他做电影。上世纪90年代,国家刚刚停止资助所有的电厂,所有电影人都急着希望电影能挣钱。“每次开策划会和投资会的时候,我都觉得交流起来特别困难。所以最后我就选择转头就走,因为根本说不通。”
2011年,徐浩峰执导的《倭寇的踪迹》入围了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他说,他碰到的投资方是“赌神性格”,很有气魄 — —“对我基本没有什么要求。我首先看好你这个人,你去做,你做出东西来之后,万一有受众,那不就很好。”那年徐浩峰37岁,《倭寇的踪迹》是他的第一部电影。
表面上看,几十年来徐浩峰所作做的一切都是为最终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作准备:整理口述历史,写影评,拍纪录片,做花絮......但他摇头说不是。“其实那都是觉得自己当不了电影导演,放弃了,才会有的事。武术是我的童子功,电影导演也是我的童子功。但是我是年在近四十的时候,才有机会干这两件事。之前有蛮长的时间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事后看,好像我之前做的那些散碎的事最后还都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