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客街吧 关注:41贴子:489
  • 0回复贴,共1

盘点中国各地的茶馆文化,有撩到你的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茶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饮料,古人把茶列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可见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各地围绕着饮茶而形成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影响深远。那么今天就来了解,中国几个典型地区特有的茶馆文化,是否你的家乡也在下列名单里面呢?

都说茶馆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或窗口,中国茶馆由来已久,早在唐玄宗时期就有了,只不过当时不叫茶馆叫“茗铺”。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茶馆这个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地区称茶馆为“茶楼”,而京津地区又称为“茶亭”。
1
北京茶馆
长期以来,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茶馆始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既有环境优雅的高档茶楼、茶馆,也有大众化的以大碗茶为主要特征的街头茶棚。明清以来,就有闻名遐迩的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茶饭馆和所谓野茶馆、棋茶馆,更有为数众多的季节性茶棚。茶馆是北京民众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茶馆文化是京味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舍茶馆最能体现北京的地方特色。文学家老舍的话剧《茶馆》反映了老北京茶馆几十年的兴衰史。现在的“老舍茶馆”雕梁画栋、花格木窗,墙壁上悬挂着名人字画,吊着华丽的宫灯,摆设具有晚清风格的桌椅,环境高雅,显示了传统京味茶馆的特色。

2
粤派茶馆
闽粤“功夫茶”,名扬海内外。从选茶、取水、泡茶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武夷山的“茶艺十八道”,融入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极具观赏性。潮汕人斟茶“套路”同样讲究,总结下来美其名曰:“高冲低斟,淋盖刮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饮茶是广东福建人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清晨起床以后,在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意之前先去茶楼饮早茶,名茶美点,一盅两件,既解决了早餐,也是一种绝妙享受。在生意场上,不进茶楼,是不会融入广东的商业社会的。清闲、舒适的茶楼,变成了商业谈判的地点,使得茶楼不再只是人们闲谈,打发时光的悠静场所。旧时广州的“妙奇香”茶楼有一幅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正是广东人在茶楼饮茶的心理写照。

3
江南茶馆
江南秀色,风月无边,吸引众多文人雅士,才子佳人。江南水乡的茶馆往往临水而建,木柱子竖在河中,阁楼建在水上。临水的三面开着窗子,老茶馆喝茶讲究的是面临水、背靠水、脚踏水。有些茶馆是在桥头开设的。江南茶馆的建筑古朴小巧,大多是水榭式楼房,大多是黑瓦红墙,颇有江南风格。楼上装着雕花的格子窗,茶客凭栏品茶,眺望水乡风光。
精致是这里茶馆的特点,无锡宜兴盛产的紫砂壶精巧灵动,格子窗是栩栩如生的东阳木雕所作。小书架、古筝等等,无不散发着古朴书香气息。一曲悠扬婉转的葫芦丝,将茶客的思绪融化在江南的水巷桥头。
即便是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茶馆依旧保留着“品茶结社”的功能。无论现代茶馆如何演进,都离不开这一方水土的秀气、精致、古朴。

4
四川茶馆
俗话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四川茶馆是市民茶文化最典型的表现。茶馆在四川,可谓是遍布大小巷,尤其是在成都。成都人不能一日无茶,坐茶馆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茶馆的功能已远远超过了饮食本身的意义。因此,茶文化在四川已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
四川茶馆的陈设虽不十分讲究,但潇洒舒适。有桌凳,有的还设一排竹躺椅。茶客既可以坐着品茶,也可以躺着品茶。在过去,很多人一起床便进茶馆,有的洗脸都在茶馆里。然后是品茶、早点,接下去便摆开了龙门阵。所谓摆龙门阵,是指聊天、闲谈。四川人口才好,脑子快,能言善辩,不论老友新知,一进茶馆皆是谈友,大事小事都能说个天方地圆,如云如雾。
四川茶馆有一项重大作用常为人们所忽视,即“经济交易所”。在四川,民间主要生意买卖都是在茶馆进行的成都,有专门用来进行交易的茶馆,在那里一般都没有雅座,有茶、有点心,还可以临时叫菜设宴,谈生意十分方便。
四川茶馆除了是休闲、社交场所之外,还是“民间法院”。亲朋邻里之间若出现了纠纷,双方约定到某茶馆“评理”。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如果双方各有不是,则各付一半茶钱;如是一方理亏,则要认输赔礼,包付茶钱。这也反映了,川人看待茶馆,是有茶的“公平”、“廉洁”内容。事实上,四川茶馆的“政治”、“社会”功能似乎比其他地区更为突出。
四川茶馆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为一体,其特色文化让人叹为观止。


中国兴盛的茶文化引申出了各地风格迥异的茶馆文化,各个地区人文风貌不同,茶文化也不尽相同。上述四种代表派别的茶馆,有你家乡的吗?有撩到你的吗?


1楼2017-12-07 16:4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