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亲电基团和亲核集团?
电性是相对的,但是位阻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位阻大的亲核试剂,电子云密度再高亲核性也会很弱。 对于亲电试剂而言,位阻也同样考虑在内,空间位阻大,从某个角度而言,有助于离去基团的离去,但是另一方面,也阻碍亲核试剂的亲核进攻。 对于亲核试剂而言,吸电子基团容易稳定形成的碳负离子,因此通常在亲核试剂中引入吸电子基团容易形成亲核中心。但是吸电子基团也分散了电子云密度,所以需要综合考虑。 对于亲电试剂而言,给电子基团容易稳定形成的碳正离子或对SN2过渡态有稳定作用,因此对于亲电试剂有利。 但是这些情况都是相对情况,不同的取代反应需要不同方式辨别,以上大多以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碳正离子作为亲电试剂进行说明,如果是胺作为亲核试剂需要对一些方面进行修正。

对于SN1反应: 碳正离子稳定性是判断亲电试剂的活泼程度,通常碳正离子越稳定,亲电性越弱。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亲电试剂不能只考虑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还要考虑形成碳正离子的难易程度,而碳正离子越稳定,形成越容易。 通常情况,SN1反应的决速步是碳正离子的形成过程,因此,形成的碳正离子越稳定,SN1反应越容易发生。 给电子基团有助于稳定碳正离子。 对于SN2反应: 涉及构型反转,因此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这里简要讨论。 要考虑离去基团离去的难易程度,以及亲核试剂的亲核性,这里对亲电试剂暂不讨论,先就亲核试剂讨论。 亲核试剂电子云密度是一个方面,但不是绝对方面,还要考虑空间位阻以及溶剂化效应。

传统有机教学里,亲电亲核位点的判断总是很玄学,尤其是在多个效应冲突的时候,产生很多“规则”和“特例”。但其实,我们可以采取定量的理论计算,脱离定性yy与满嘴跑火车。 (本人入门计算不太久,难免疏漏,各位发现低级错误烦请指出~) 福井函数(Fukui Function) 福井函数被定义为空间中某一点的电子密度对电子数的偏微分结果:其中 为位矢,为化学势,为电子密度,N为电子数,为原子核对某位置的电子的吸引势(构型相关)。考虑到N为整数,此函数不连续,用有限差分近似从两侧分别求极限。从1式可知,当一个分子得到电子时,该电子倾向于跑到 值大的地方,因为在该位点加上电子可以使得分子整体被稳定,化学势降低。该大的位点即容易受到亲核进攻的位点 从2式可知,当一个分子被亲电攻击时,值大处的电子被夺走后,体系失稳(destabilize)的程度较小。则此处为容易受到亲电攻击的位点。 我们可以利用基于福井函数的双描述符来同时考察亲电与亲核性: 该数值在某处越负,则某处越容易受到亲电进攻;越正,则越易受到亲核进攻。 将双描述符收缩到原子上,我们可以得出该原子处的简缩双描述符(condensed dual descriptor) : 此式也可以采取自旋代替总电荷作为近似,通常效果更佳。以此基础进行定量计算,进而比较各个位点发生亲电或亲核反应的难易程度。 举个例子~ 前面都是公式,还是来点形象的吧举【间硝基甲苯】分子作为例子。此分子中硝基为间位定位的强吸电子的钝化基,而甲基为邻间定位的弱给电子的活化基。其中存在着活化与钝化的冲突、间邻位取代的冲突以及电子效应的冲突,似乎不太容易依照经验规则进行判断。让我们试着采用福井函数来分析这个分子。 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行结构优化,计算单点能,输出波函数信息。 首先,让我们定性看看该分子的亲电亲核位点。作出双描述符在空间中的分布图,等值面取0.005: 其中,蓝色代表易受亲电进攻,绿色代表易受亲核进攻。硝基的共轭吸电子能力太过强大,碾压了甲基的供电子效应,导致了苯环整体的钝化。硝基的邻对位碳原子都成为了易受亲核进攻的位点,只有4号碳原子可以被亲电进攻。 接下来进行亲电亲核性的定量计算。利用电子密度等值面定义分子表面,以生成的表面与原子坐标为基础计算简缩双描述符,得出1、2、4、6号碳原子的值分别为: 由此可以按受到亲核进攻从易到难排序:6>2>4 而1号碳原子为这四个位点中唯一可以受到亲电进攻的,有良好的定位效应。

电性是相对的,但是位阻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位阻大的亲核试剂,电子云密度再高亲核性也会很弱。 对于亲电试剂而言,位阻也同样考虑在内,空间位阻大,从某个角度而言,有助于离去基团的离去,但是另一方面,也阻碍亲核试剂的亲核进攻。 对于亲核试剂而言,吸电子基团容易稳定形成的碳负离子,因此通常在亲核试剂中引入吸电子基团容易形成亲核中心。但是吸电子基团也分散了电子云密度,所以需要综合考虑。 对于亲电试剂而言,给电子基团容易稳定形成的碳正离子或对SN2过渡态有稳定作用,因此对于亲电试剂有利。 但是这些情况都是相对情况,不同的取代反应需要不同方式辨别,以上大多以碳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碳正离子作为亲电试剂进行说明,如果是胺作为亲核试剂需要对一些方面进行修正。

对于SN1反应: 碳正离子稳定性是判断亲电试剂的活泼程度,通常碳正离子越稳定,亲电性越弱。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亲电试剂不能只考虑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还要考虑形成碳正离子的难易程度,而碳正离子越稳定,形成越容易。 通常情况,SN1反应的决速步是碳正离子的形成过程,因此,形成的碳正离子越稳定,SN1反应越容易发生。 给电子基团有助于稳定碳正离子。 对于SN2反应: 涉及构型反转,因此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这里简要讨论。 要考虑离去基团离去的难易程度,以及亲核试剂的亲核性,这里对亲电试剂暂不讨论,先就亲核试剂讨论。 亲核试剂电子云密度是一个方面,但不是绝对方面,还要考虑空间位阻以及溶剂化效应。

传统有机教学里,亲电亲核位点的判断总是很玄学,尤其是在多个效应冲突的时候,产生很多“规则”和“特例”。但其实,我们可以采取定量的理论计算,脱离定性yy与满嘴跑火车。 (本人入门计算不太久,难免疏漏,各位发现低级错误烦请指出~) 福井函数(Fukui Function) 福井函数被定义为空间中某一点的电子密度对电子数的偏微分结果:其中 为位矢,为化学势,为电子密度,N为电子数,为原子核对某位置的电子的吸引势(构型相关)。考虑到N为整数,此函数不连续,用有限差分近似从两侧分别求极限。从1式可知,当一个分子得到电子时,该电子倾向于跑到 值大的地方,因为在该位点加上电子可以使得分子整体被稳定,化学势降低。该大的位点即容易受到亲核进攻的位点 从2式可知,当一个分子被亲电攻击时,值大处的电子被夺走后,体系失稳(destabilize)的程度较小。则此处为容易受到亲电攻击的位点。 我们可以利用基于福井函数的双描述符来同时考察亲电与亲核性: 该数值在某处越负,则某处越容易受到亲电进攻;越正,则越易受到亲核进攻。 将双描述符收缩到原子上,我们可以得出该原子处的简缩双描述符(condensed dual descriptor) : 此式也可以采取自旋代替总电荷作为近似,通常效果更佳。以此基础进行定量计算,进而比较各个位点发生亲电或亲核反应的难易程度。 举个例子~ 前面都是公式,还是来点形象的吧举【间硝基甲苯】分子作为例子。此分子中硝基为间位定位的强吸电子的钝化基,而甲基为邻间定位的弱给电子的活化基。其中存在着活化与钝化的冲突、间邻位取代的冲突以及电子效应的冲突,似乎不太容易依照经验规则进行判断。让我们试着采用福井函数来分析这个分子。 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行结构优化,计算单点能,输出波函数信息。 首先,让我们定性看看该分子的亲电亲核位点。作出双描述符在空间中的分布图,等值面取0.005: 其中,蓝色代表易受亲电进攻,绿色代表易受亲核进攻。硝基的共轭吸电子能力太过强大,碾压了甲基的供电子效应,导致了苯环整体的钝化。硝基的邻对位碳原子都成为了易受亲核进攻的位点,只有4号碳原子可以被亲电进攻。 接下来进行亲电亲核性的定量计算。利用电子密度等值面定义分子表面,以生成的表面与原子坐标为基础计算简缩双描述符,得出1、2、4、6号碳原子的值分别为: 由此可以按受到亲核进攻从易到难排序:6>2>4 而1号碳原子为这四个位点中唯一可以受到亲电进攻的,有良好的定位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