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各种公共论坛上关于“三三的都督从贞观十二年开始就丢了”的拷贝调调满天飞,所以我还是码好砖系统的拍过去。
先喂史料:
皇王受命,步骤之迹以殊;经籍所纪,质文之道匪一。虽治乱不同,损益或异。至於设官司以制海内,建藩屏以辅王室,莫不明其典章,义存於致治,崇其贤戚,志在於无疆。朕以寡昧,丕承鸿绪,寅畏三灵,忧勤百姓,考明哲之馀论,求经邦之长策。帝业之重,独任难以成务;天下之旷,因人易以获安。然则侯伯肇於自昔,州郡始於中代。圣贤异术,沿革随时,复古则义难顿从,寻今则事不尽理。遂规模周汉,斟酌曹马,采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共治之职重矣,分土之实存焉。已有制书,陈其至理,继世垂范,贻厥后昆,维城作固,同符前烈。荆州都督荆王元景、梁州都督汉王元昌、徐州都督徐王元礼、潞州都督韩王元嘉、遂州都督彭王元则、郑州刺史郑王元懿、绛州刺史霍王元轨、虢州刺史虢王凤、豫州刺史道王元庆、邓州刺史邓王元裕、寿州刺史舒王元名、幽州都督燕王灵夔、苏州刺史许王元祥、安州都督吴王恪、相州都督魏王秦、齐州都督齐王佑、益州都督蜀王愔、襄州刺史蒋王恽、扬州都督越王贞、并州都督晋王治、秦州都督纪王慎等:或地居旦,夙闻《诗》、《礼》;或望及闲平,早称才艺。并爵隆土宇,宠兼车服。诚孝之心。无忘於造次;风政之举,克著於期月。宜冠恒册,祚以休命。其所任刺史,咸令子孙代代承袭,有司仍准前诏,详为条制奏闻。俾克本枝之盛,随天地而长久;刺举之荣,与山河而无绝。——《世袭诏》
以上是三三世袭封建的时候,受封安州都督的《诏书》——没错,都督批量订制
门下:体国经邦,资懿亲而作屏;设官分职,俟方岳以宣风。用能式固本枝。克隆盘石。前安州都督吴王恪等,并识量明允,体业贞固。礼高彝器,望重维城。学艺之誉日新,忠孝之风早茂。分命有典,佥议攸归。可依前件。——
《全唐文.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
这个就是贞观十二年,三三因为打猎过度自己被御史拍了然后爹护短没护成也被连带拍了于是被撸了“安州都督”之后,又官复原职原职的《制文》。
按说看《制文》,其实没啥歧义的,但是歧义就在于那个标题《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于是就成了他丢官丢的都要不回来的“证据”了。
现在说的是这个有没有办法证明三三在十二年之后还是安州都督。
1)第一,世袭封建在贞观十三年就被否了,存在三三不再担任安州都督的可能性,这个咱要实话实说。不过由于是罢封建,那么表说三三,世袭封建的所有皇子皇孙们,都存在这个可能性。
2)从三三的墓志线索可见,三三的安州都督没有被彻底剥夺的明确记载。
改封吴王,徙授潭州都督,不行,转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十一年,又与诸王同诏代袭安州刺史。……策拜司徒,徙授梁州都督,寻又重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李恪墓志》
这里又要特别指出,墓志里还有一句,“又与诸王同诏代袭安州刺史”嘿嘿,不过很可惜:
第一,这句之前是”转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中间没有任何过度说他”都督“没了,且时间是十一年,之后没有任何记载提到他的”都督“又没了,于是一直到九大帝登基是个”徙“梁州都督,后面再次授予安州都督前还加个”又“,这么多副词清晰的表明他那个安州都督一直安稳的很;当然我不排除贞观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这之间他又被换了官职什么的的,”前安州都督、吴王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九大帝本纪里这句,只能证明三三在贞观二十三年”九月甲寅“不是安州都督,丝毫不能说他从十二年起就不是安州都督了,这是两个意思。
第二,有《全唐文》和《新唐书》作证,世袭诏书里的那个就是“安州都督”。而且,《旧唐书.李恪列传》:“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累”何解?“多次、连续”的意思。这不就说的是在十二年,他屡次担任”安州都督“吗?因为他打猎也好,赌钱也好,反正被罢作处罚,过段时间听话了又给再复职回来。
而正如我们之间所指出的那样,至少到贞观十三年,安州中都督府一直存在。
3)从三三复职的“制文”里可见,清楚明白的写了“前安州都督”,最后那句叫“可依前件”。
所谓“都督”全称应该叫“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安州是中都督府~~~也就是说,三三做安州都督的时候,同时领安州刺史的文官。后来因为他打猎也好,赌钱也好,被罢了,也是罢“安州都督”这个职位,安州刺史一直都没被罢过——这很重要。所以他再复职,当然是复的是丢了的官职“安州都督”,而不是一直没丢过的职,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4)最后,不要看到标题就高潮。《全唐文》里的标题是清朝人给加的,不是唐朝人没事干发个制文还要搞个标题在前,公文没这么写的。
关于这个丢官,其实还牵扯一桩公案,就是三三被罢官的原因到底是个啥?
关于被罢官削户的原因,狩猎一事可信度甚高,因为史书中在不同德地方各有记载可以互为作证,而赌钱这事,只在野味远大过《旧唐书》的《新唐书》中有此 一处记载,并无其他资料可以佐证。且李恪本人的墓志中也有:“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淩践稼穑,扼青兕於云泽,褫文豹於平林。”记载,可见狩猎之 因的可信度远远大过赌钱之因,所以史学界一直多认同李恪因狩猎而被削户罢官(这也符合我国重农的一贯统治思想),李二还拉着手对阿史那说打猎是件好事。
而且我们还同时可以参考李二护短三三时被御史柳范拍过去说老房子都不能劝阻李二打猎,可见李二是多么爱打猎,所以三三这次倒霉真是完美体现了不正的上梁是怎么歪了下梁的——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爹认为的好事,儿子当然不会认为那是坏事。
先喂史料:
皇王受命,步骤之迹以殊;经籍所纪,质文之道匪一。虽治乱不同,损益或异。至於设官司以制海内,建藩屏以辅王室,莫不明其典章,义存於致治,崇其贤戚,志在於无疆。朕以寡昧,丕承鸿绪,寅畏三灵,忧勤百姓,考明哲之馀论,求经邦之长策。帝业之重,独任难以成务;天下之旷,因人易以获安。然则侯伯肇於自昔,州郡始於中代。圣贤异术,沿革随时,复古则义难顿从,寻今则事不尽理。遂规模周汉,斟酌曹马,采按部之嘉名,参建侯之旧制,共治之职重矣,分土之实存焉。已有制书,陈其至理,继世垂范,贻厥后昆,维城作固,同符前烈。荆州都督荆王元景、梁州都督汉王元昌、徐州都督徐王元礼、潞州都督韩王元嘉、遂州都督彭王元则、郑州刺史郑王元懿、绛州刺史霍王元轨、虢州刺史虢王凤、豫州刺史道王元庆、邓州刺史邓王元裕、寿州刺史舒王元名、幽州都督燕王灵夔、苏州刺史许王元祥、安州都督吴王恪、相州都督魏王秦、齐州都督齐王佑、益州都督蜀王愔、襄州刺史蒋王恽、扬州都督越王贞、并州都督晋王治、秦州都督纪王慎等:或地居旦,夙闻《诗》、《礼》;或望及闲平,早称才艺。并爵隆土宇,宠兼车服。诚孝之心。无忘於造次;风政之举,克著於期月。宜冠恒册,祚以休命。其所任刺史,咸令子孙代代承袭,有司仍准前诏,详为条制奏闻。俾克本枝之盛,随天地而长久;刺举之荣,与山河而无绝。——《世袭诏》
以上是三三世袭封建的时候,受封安州都督的《诏书》——没错,都督批量订制
门下:体国经邦,资懿亲而作屏;设官分职,俟方岳以宣风。用能式固本枝。克隆盘石。前安州都督吴王恪等,并识量明允,体业贞固。礼高彝器,望重维城。学艺之誉日新,忠孝之风早茂。分命有典,佥议攸归。可依前件。——
《全唐文.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
这个就是贞观十二年,三三因为打猎过度自己被御史拍了然后爹护短没护成也被连带拍了于是被撸了“安州都督”之后,又官复原职原职的《制文》。
按说看《制文》,其实没啥歧义的,但是歧义就在于那个标题《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于是就成了他丢官丢的都要不回来的“证据”了。
现在说的是这个有没有办法证明三三在十二年之后还是安州都督。
1)第一,世袭封建在贞观十三年就被否了,存在三三不再担任安州都督的可能性,这个咱要实话实说。不过由于是罢封建,那么表说三三,世袭封建的所有皇子皇孙们,都存在这个可能性。
2)从三三的墓志线索可见,三三的安州都督没有被彻底剥夺的明确记载。
改封吴王,徙授潭州都督,不行,转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十一年,又与诸王同诏代袭安州刺史。……策拜司徒,徙授梁州都督,寻又重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李恪墓志》
这里又要特别指出,墓志里还有一句,“又与诸王同诏代袭安州刺史”嘿嘿,不过很可惜:
第一,这句之前是”转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中间没有任何过度说他”都督“没了,且时间是十一年,之后没有任何记载提到他的”都督“又没了,于是一直到九大帝登基是个”徙“梁州都督,后面再次授予安州都督前还加个”又“,这么多副词清晰的表明他那个安州都督一直安稳的很;当然我不排除贞观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这之间他又被换了官职什么的的,”前安州都督、吴王恪为司空兼梁州刺史“九大帝本纪里这句,只能证明三三在贞观二十三年”九月甲寅“不是安州都督,丝毫不能说他从十二年起就不是安州都督了,这是两个意思。
第二,有《全唐文》和《新唐书》作证,世袭诏书里的那个就是“安州都督”。而且,《旧唐书.李恪列传》:“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累”何解?“多次、连续”的意思。这不就说的是在十二年,他屡次担任”安州都督“吗?因为他打猎也好,赌钱也好,反正被罢作处罚,过段时间听话了又给再复职回来。
而正如我们之间所指出的那样,至少到贞观十三年,安州中都督府一直存在。
3)从三三复职的“制文”里可见,清楚明白的写了“前安州都督”,最后那句叫“可依前件”。
所谓“都督”全称应该叫“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安州是中都督府~~~也就是说,三三做安州都督的时候,同时领安州刺史的文官。后来因为他打猎也好,赌钱也好,被罢了,也是罢“安州都督”这个职位,安州刺史一直都没被罢过——这很重要。所以他再复职,当然是复的是丢了的官职“安州都督”,而不是一直没丢过的职,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4)最后,不要看到标题就高潮。《全唐文》里的标题是清朝人给加的,不是唐朝人没事干发个制文还要搞个标题在前,公文没这么写的。
关于这个丢官,其实还牵扯一桩公案,就是三三被罢官的原因到底是个啥?
关于被罢官削户的原因,狩猎一事可信度甚高,因为史书中在不同德地方各有记载可以互为作证,而赌钱这事,只在野味远大过《旧唐书》的《新唐书》中有此 一处记载,并无其他资料可以佐证。且李恪本人的墓志中也有:“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淩践稼穑,扼青兕於云泽,褫文豹於平林。”记载,可见狩猎之 因的可信度远远大过赌钱之因,所以史学界一直多认同李恪因狩猎而被削户罢官(这也符合我国重农的一贯统治思想),李二还拉着手对阿史那说打猎是件好事。
而且我们还同时可以参考李二护短三三时被御史柳范拍过去说老房子都不能劝阻李二打猎,可见李二是多么爱打猎,所以三三这次倒霉真是完美体现了不正的上梁是怎么歪了下梁的——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爹认为的好事,儿子当然不会认为那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