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胞胎兄弟吴迪、吴跃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出于对喜剧表演天生的热爱,这对兄弟一路打拼,通过出演《杨光的快乐生活》系列剧为天津人所熟识,他们又创办了一家双胞胎俱乐部,以公益之心服务于“双胞胎”这一特殊群体。在近日开机的《杨光那些事·艺人》中,吴迪、吴跃又有了新角色──剧中杨光的师弟、一对相声演员。相信观众很快又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
小时候跟着收音机学相声
马三立大师为我亲笔题字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刘庄浮桥,现在下瓦房那块儿。出家门这边是刘庄中街,那边是刘庄大街;这边通棉纺二厂,那边通海河边,也得有五六公里。这条街上没有不知道我们哥俩的。为嘛呢?这哥俩儿双胞胎啊,也皮、也淘。经常是到了吃饭的时候,拿着碗,不一定跑谁家里去吃了。
但凡双胞胎都有个特点──这个要干嘛,那个也干嘛,俩人说的话都一样,性格差不多,配合默契。我们俩最爱干的,就是趴在收音机旁边听相声。一边听一边拿笔记词,听得越多,词记得越全。然后就自己学,一个捧哏一个逗哏,在学校联欢会上表演。
长大后,我和吴迪果然干上了这一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马三立马老的儿子马志良。马老跟志良住,没事儿我就去家里看望马老,陪老爷子聊聊天。马老办马三立老人园的时候,我帮着跑前跑后。
马老爱书法,有一次我去马老家,马老说吴跃我送你一件好东西,我给你题了一幅字。我特别惊喜,也特别感动,我说我根本不敢想请您给我题字。老爷子一边给我看字,一边念:“人不在高,有志必成。”马老说得挺有智慧,对我也是一种鼓励。现在这幅字还在我家里挂着。
我特别崇拜马老,就跟志良商量,要为马老搞一台纪念演出。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马老,马老说:“我是为观众服务的,不能为我个人搞什么纪念活动。”我们劝马老,您那么久没出来演出,观众也想看您,这次演出也算满足观众的心愿。
就这么着,2001年,我跟马志良等人一起策划了“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那是一次公益演出,没有费用,想请大腕儿来,不给钱说不过去,怎么办?我们先把黄枫请到天津,他是唱山东快书的老艺术家。我们跟黄老先生说,这么大的活动,只有请您出面协调,这些大腕才能买账。黄老特别爽快,说没问题,马三爷的事,他一定出头!
当时牛群、冯巩已经不在一起搭档了。为请他们俩,黄枫找到马季先生。马季当着黄枫的面给冯巩打电话,说:“你们俩必须得搭啊!”又请赵忠祥和倪萍来主持,那阵儿他们俩正火。倪萍一听,“给马三爷主持啊,我一分钱不要,免费,但是得答应我一个条件。”她那时做一档节目叫《聊天》,要请马老上节目。最后的演员阵容,我们开始根本不敢想。
演出那天下着大雪,原本我们想开车去北京接赵忠祥、倪萍等人,但路滑没去成。我去火车站接的他们,住在天宇大酒店。
马老身患膀胱癌,挂着尿袋。总医院的大夫一直跟着,嘱咐马老上台顶多演一刻钟。马老一上去兴奋了,说了四十多分钟才下来。转天我去家里看马老,他问我昨天你去了吗?我说去了啊!他又问演出效果怎么样?我说太好了。他说他嗓子都哑了,大夫不让他说这么长时间。
那场晚会动静太大了。开场都很长时间了,体育馆门口还卖黄牛票呢。晚上正演着,央视《新闻联播》就插播了这条新闻,说在天津正在举办一场“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画面切到现场。想想哪位演员的演出能上《新闻联播》啊,这么大力度。
结识杨议,出演《杨光的快乐生活》
双胞胎兄弟衬托喜剧效果
马老告别舞台那次演出,杨议和杨少华上台说了段相声。后来他们在天津大礼堂演出,我们又见了面。杨议拍《杨光的快乐生活》第二部时我们去探班,他说怎么总找不着你们哥俩儿?跟着玩玩多好。我说行啊。就跟着演了。先演了两个保安,叫任五、任六。天津不是有句老话叫“这俩还人五人六的”吗?陈寒柏演保安队长,那次是在梅江“蓝水假期”拍戏。
杨议说你们俩双胞胎,这个头儿,穿上保安服在那儿一站就让人乐,让人觉得这小区怎么雇这么俩保安?你们俩要是和业主发生冲突,观众会觉得好玩儿。如果弄两个人高马大的保安,长得再凶点儿,观众就会觉得这保安太可恨了,怎么打业主呢?我们演得还行,杨议挺满意,跟陈寒柏合作得也挺好。
虽然在演《杨光》之前,我们俩也到处演出,但真正让观众熟悉我们的,还是通过这部电视剧。用天津方言讲天津老百姓的故事,在《杨光》之前是没有过的。
《杨光》第二部播出后,杨议又让我们演了第四部。这次演的人物叫虎哥、豹哥,跟女主角小薇演对手戏。虎哥、豹哥这俩角色挺横的,在歌厅里谁都不敢惹他们,为什么呢,因为歌厅是他们的姐夫开的。小薇是歌厅的歌手,也不敢得罪他们,陪他们喝酒、唱歌。剧中有一个情节,我们欺负小薇,大头带一帮人来替小薇出气,我给大头轰走。演大头的赵一穗是执行导演,按剧本要求我得拍他脑袋。演的时候他不乐意,说别打我脑袋,把我推走就行。杨议说:“这是为了情节,不打显示不出他们俩可恨来,他就得打你。”
其实我们俩每集只有几场戏,但我们个头儿好玩儿,也演出那股可恨劲儿来了──杨光追求小薇、保护小薇,让我们俩挤兑得够呛。观众对我们的印象更深了。后来杨议又让我们演了梅大、梅小这俩角色,但没超越虎哥、豹哥。
我们俩不仅参与《杨光的快乐生活》的演出,还参与了制片、外联和剧组协调。杨议真有把咬劲儿,一拍三个月,早晨四五点钟就出来,拍夜戏三四点钟才回去。有时打着吊瓶还拍呢。我记得有一年拍戏时,正赶上侯耀文心脏病突发去世,杨议的大哥杨威把电话打过来说:“杨议我告诉你,你现在给我停,立马儿给我歇着去,天天那么拍,身体受得了嘛!”他哥都跟他急了。
成立双胞胎俱乐部
无论演什么我们哥俩都不怵
演完虎哥、豹哥,不说家喻户晓,天津人也都知道有这么一对儿双胞胎。像我们这种普通演员,演电视剧让观众喜欢是一种成功,但同时也需要自己运作市场,因为毕竟还不能完全靠演戏生存。杨议也跟大伙儿说,演《杨光》给了你们一个平台,在这个基础上,需要你们自己拉着大旗,自己去做事。
我们俩开始做文化公司。那时候有婚礼请我俩当主持人,我们俩叫好事成双、成双成对、双喜临门。也奇怪了,我们哥俩儿主持的婚礼,有好几对儿都生了双胞胎。
我们俩还成立了一家双胞胎俱乐部,组织好几百对双胞胎,带领他们参加活动,上过湖南卫视、辽宁卫视的节目。2008年奥运会,我们组织一百对双胞胎,其中还有德国人、韩国人,带他们到塘沽金街宣传环保、宣传奥运,又上了滨海基辅号航母主题公园。现在俱乐部还在,我们有一个更大的设想,找56个民族的双胞胎,穿上56个民族的服装,在国庆节时登长城。我觉得如果能做成,会是件很神圣的事。
好多年以前,天津曲协秘书长王宏介绍我们认识了姜昆先生。后来慢慢和姜昆先生相处得很好,姜先生也喜欢我们俩,一到天津就给我们打电话:“在哪儿了?”其实他在天津朋友挺多,我就感觉挺荣幸,陪着他在天津转转。
有一次刘惠、戴志诚等演员们来天津演出,姜昆先生也来了。吃饭时敬酒,我一看,敬酒的都是姜先生的徒弟,我们俩就别敬了。没想到姜昆先生一回头,看我俩在旁边坐着,就喊我们:“吴迪、吴跃,徒弟们都敬酒,怎么你们俩不敬?”我们赶紧站起来:“师父、师父,我们给您敬酒。”
姜昆先生在北京演《明春曲》,我们俩到北京去看演出,散场后一块儿吃饭。姜先生给我们引荐:“这是你们师娘,李静民。”师娘乐:“怎么又认俩徒弟?”我们就算姜昆先生口盟的弟子,但没举行拜师仪式。姜先生说:“你们有特点,下点儿功夫能火。打个比方,超市里很多人排队购物,在人群里找你们俩,好找,因为你们特殊。”
咱们天津的李伯祥老先生也说:“你们哥俩儿为曲艺界、为老艺术家做了很多事,但你们自己也应该练一块好活,穿上大褂在台上一走,包袱齐了,弄块活就火。”
我们俩不敢跟老先生们交流相声,无论演什么我们都不怵,但是相声,真不敢说。杨议说:“相声是最难的表演形式。相声没有道具,在台上说相声经常要扮演不同的人物。影视演员拍电视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可相声不行。你消失两年,嘛也不干,天天练功,到晚上睡觉脑子里还得想着,做梦也想着,你要不成功才怪呢。”
说实话,我们哥俩儿没太下功夫往演艺圈里钻,也是因为还得为生活奔波,眼前的事情太多。但是,跟大艺术家们多接触一次,就能多长点儿本事。有人总想跟大腕儿一起能赚点儿钱,我觉得学能耐比什么都强。你在他旁边,看他怎么处理问题,怎么待人接物,怎么表演,你自己也会慢慢提升。所以我们俩也受益于圈内的这些老师、朋友,认识他们是我们的幸运,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也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小时候跟着收音机学相声
马三立大师为我亲笔题字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刘庄浮桥,现在下瓦房那块儿。出家门这边是刘庄中街,那边是刘庄大街;这边通棉纺二厂,那边通海河边,也得有五六公里。这条街上没有不知道我们哥俩的。为嘛呢?这哥俩儿双胞胎啊,也皮、也淘。经常是到了吃饭的时候,拿着碗,不一定跑谁家里去吃了。
但凡双胞胎都有个特点──这个要干嘛,那个也干嘛,俩人说的话都一样,性格差不多,配合默契。我们俩最爱干的,就是趴在收音机旁边听相声。一边听一边拿笔记词,听得越多,词记得越全。然后就自己学,一个捧哏一个逗哏,在学校联欢会上表演。
长大后,我和吴迪果然干上了这一行。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马三立马老的儿子马志良。马老跟志良住,没事儿我就去家里看望马老,陪老爷子聊聊天。马老办马三立老人园的时候,我帮着跑前跑后。
马老爱书法,有一次我去马老家,马老说吴跃我送你一件好东西,我给你题了一幅字。我特别惊喜,也特别感动,我说我根本不敢想请您给我题字。老爷子一边给我看字,一边念:“人不在高,有志必成。”马老说得挺有智慧,对我也是一种鼓励。现在这幅字还在我家里挂着。
我特别崇拜马老,就跟志良商量,要为马老搞一台纪念演出。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马老,马老说:“我是为观众服务的,不能为我个人搞什么纪念活动。”我们劝马老,您那么久没出来演出,观众也想看您,这次演出也算满足观众的心愿。
就这么着,2001年,我跟马志良等人一起策划了“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那是一次公益演出,没有费用,想请大腕儿来,不给钱说不过去,怎么办?我们先把黄枫请到天津,他是唱山东快书的老艺术家。我们跟黄老先生说,这么大的活动,只有请您出面协调,这些大腕才能买账。黄老特别爽快,说没问题,马三爷的事,他一定出头!
当时牛群、冯巩已经不在一起搭档了。为请他们俩,黄枫找到马季先生。马季当着黄枫的面给冯巩打电话,说:“你们俩必须得搭啊!”又请赵忠祥和倪萍来主持,那阵儿他们俩正火。倪萍一听,“给马三爷主持啊,我一分钱不要,免费,但是得答应我一个条件。”她那时做一档节目叫《聊天》,要请马老上节目。最后的演员阵容,我们开始根本不敢想。
演出那天下着大雪,原本我们想开车去北京接赵忠祥、倪萍等人,但路滑没去成。我去火车站接的他们,住在天宇大酒店。
马老身患膀胱癌,挂着尿袋。总医院的大夫一直跟着,嘱咐马老上台顶多演一刻钟。马老一上去兴奋了,说了四十多分钟才下来。转天我去家里看马老,他问我昨天你去了吗?我说去了啊!他又问演出效果怎么样?我说太好了。他说他嗓子都哑了,大夫不让他说这么长时间。
那场晚会动静太大了。开场都很长时间了,体育馆门口还卖黄牛票呢。晚上正演着,央视《新闻联播》就插播了这条新闻,说在天津正在举办一场“马三立从艺80周年暨告别舞台晚会”,画面切到现场。想想哪位演员的演出能上《新闻联播》啊,这么大力度。
结识杨议,出演《杨光的快乐生活》
双胞胎兄弟衬托喜剧效果
马老告别舞台那次演出,杨议和杨少华上台说了段相声。后来他们在天津大礼堂演出,我们又见了面。杨议拍《杨光的快乐生活》第二部时我们去探班,他说怎么总找不着你们哥俩儿?跟着玩玩多好。我说行啊。就跟着演了。先演了两个保安,叫任五、任六。天津不是有句老话叫“这俩还人五人六的”吗?陈寒柏演保安队长,那次是在梅江“蓝水假期”拍戏。
杨议说你们俩双胞胎,这个头儿,穿上保安服在那儿一站就让人乐,让人觉得这小区怎么雇这么俩保安?你们俩要是和业主发生冲突,观众会觉得好玩儿。如果弄两个人高马大的保安,长得再凶点儿,观众就会觉得这保安太可恨了,怎么打业主呢?我们演得还行,杨议挺满意,跟陈寒柏合作得也挺好。
虽然在演《杨光》之前,我们俩也到处演出,但真正让观众熟悉我们的,还是通过这部电视剧。用天津方言讲天津老百姓的故事,在《杨光》之前是没有过的。
《杨光》第二部播出后,杨议又让我们演了第四部。这次演的人物叫虎哥、豹哥,跟女主角小薇演对手戏。虎哥、豹哥这俩角色挺横的,在歌厅里谁都不敢惹他们,为什么呢,因为歌厅是他们的姐夫开的。小薇是歌厅的歌手,也不敢得罪他们,陪他们喝酒、唱歌。剧中有一个情节,我们欺负小薇,大头带一帮人来替小薇出气,我给大头轰走。演大头的赵一穗是执行导演,按剧本要求我得拍他脑袋。演的时候他不乐意,说别打我脑袋,把我推走就行。杨议说:“这是为了情节,不打显示不出他们俩可恨来,他就得打你。”
其实我们俩每集只有几场戏,但我们个头儿好玩儿,也演出那股可恨劲儿来了──杨光追求小薇、保护小薇,让我们俩挤兑得够呛。观众对我们的印象更深了。后来杨议又让我们演了梅大、梅小这俩角色,但没超越虎哥、豹哥。
我们俩不仅参与《杨光的快乐生活》的演出,还参与了制片、外联和剧组协调。杨议真有把咬劲儿,一拍三个月,早晨四五点钟就出来,拍夜戏三四点钟才回去。有时打着吊瓶还拍呢。我记得有一年拍戏时,正赶上侯耀文心脏病突发去世,杨议的大哥杨威把电话打过来说:“杨议我告诉你,你现在给我停,立马儿给我歇着去,天天那么拍,身体受得了嘛!”他哥都跟他急了。
成立双胞胎俱乐部
无论演什么我们哥俩都不怵
演完虎哥、豹哥,不说家喻户晓,天津人也都知道有这么一对儿双胞胎。像我们这种普通演员,演电视剧让观众喜欢是一种成功,但同时也需要自己运作市场,因为毕竟还不能完全靠演戏生存。杨议也跟大伙儿说,演《杨光》给了你们一个平台,在这个基础上,需要你们自己拉着大旗,自己去做事。
我们俩开始做文化公司。那时候有婚礼请我俩当主持人,我们俩叫好事成双、成双成对、双喜临门。也奇怪了,我们哥俩儿主持的婚礼,有好几对儿都生了双胞胎。
我们俩还成立了一家双胞胎俱乐部,组织好几百对双胞胎,带领他们参加活动,上过湖南卫视、辽宁卫视的节目。2008年奥运会,我们组织一百对双胞胎,其中还有德国人、韩国人,带他们到塘沽金街宣传环保、宣传奥运,又上了滨海基辅号航母主题公园。现在俱乐部还在,我们有一个更大的设想,找56个民族的双胞胎,穿上56个民族的服装,在国庆节时登长城。我觉得如果能做成,会是件很神圣的事。
好多年以前,天津曲协秘书长王宏介绍我们认识了姜昆先生。后来慢慢和姜昆先生相处得很好,姜先生也喜欢我们俩,一到天津就给我们打电话:“在哪儿了?”其实他在天津朋友挺多,我就感觉挺荣幸,陪着他在天津转转。
有一次刘惠、戴志诚等演员们来天津演出,姜昆先生也来了。吃饭时敬酒,我一看,敬酒的都是姜先生的徒弟,我们俩就别敬了。没想到姜昆先生一回头,看我俩在旁边坐着,就喊我们:“吴迪、吴跃,徒弟们都敬酒,怎么你们俩不敬?”我们赶紧站起来:“师父、师父,我们给您敬酒。”
姜昆先生在北京演《明春曲》,我们俩到北京去看演出,散场后一块儿吃饭。姜先生给我们引荐:“这是你们师娘,李静民。”师娘乐:“怎么又认俩徒弟?”我们就算姜昆先生口盟的弟子,但没举行拜师仪式。姜先生说:“你们有特点,下点儿功夫能火。打个比方,超市里很多人排队购物,在人群里找你们俩,好找,因为你们特殊。”
咱们天津的李伯祥老先生也说:“你们哥俩儿为曲艺界、为老艺术家做了很多事,但你们自己也应该练一块好活,穿上大褂在台上一走,包袱齐了,弄块活就火。”
我们俩不敢跟老先生们交流相声,无论演什么我们都不怵,但是相声,真不敢说。杨议说:“相声是最难的表演形式。相声没有道具,在台上说相声经常要扮演不同的人物。影视演员拍电视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可相声不行。你消失两年,嘛也不干,天天练功,到晚上睡觉脑子里还得想着,做梦也想着,你要不成功才怪呢。”
说实话,我们哥俩儿没太下功夫往演艺圈里钻,也是因为还得为生活奔波,眼前的事情太多。但是,跟大艺术家们多接触一次,就能多长点儿本事。有人总想跟大腕儿一起能赚点儿钱,我觉得学能耐比什么都强。你在他旁边,看他怎么处理问题,怎么待人接物,怎么表演,你自己也会慢慢提升。所以我们俩也受益于圈内的这些老师、朋友,认识他们是我们的幸运,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也走出了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