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县东部,西距安阳县政府20公里,地处洹河两岸。全镇划为东南、西南、中间、河北四个行政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集东街。[1] 2014年,全镇总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万亩,辖40个行政村,总人口5.51万。[2] 永和镇历史悠久。上古时代尧理天下,命鲧治水时于此筑有鲧堤。[3] 自西晋初置长乐县,后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直到宋末,先后作为长乐县、尧城县、长平县、永定县、永和县治所,具有长达八百多年的县治历史。此后历经各代,永和一直为镇、集、公社、乡等,名称沿用至今。[1] 2014年,永和乡改为永和镇。[4] 永和镇今存古迹永和石桥,为宋、金时代建筑,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置沿革编辑永和镇,原为汉代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北齐废长乐并入临漳县。[5] 隋开皇十年(590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乐县为尧城县(治在今安阳县永和镇),隶属相州(今安阳市)。[5]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郡,尧城县改属魏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相州总管府,尧城县复属相州。唐天宝元年(742年),相州又改为邺郡,尧城县属河北道邺郡。唐乾元元年(758年),邺郡复改为相州,尧城县复属河北道相州。唐天祐三年(906年),改尧城县为永定县。后梁开平年间(907年-911年),永定县改为长平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永定县。[6] 宋仍为永定县,属河北西路真定府相州(也称邺郡)。宋天圣七年(1029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定县为永和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永和县为镇入安阳县。[7] 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永和镇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安阳县。明代为永和三里(110户编为1里),属河南彰德府安阳县。清代为永和镇,仍属河南彰德府安阳县。民国为永和集,属河南省安阳县第二区。[8] 1947年,永和集改属邺县(分安阳东部、临漳漳河以南置,驻辛店集)。1951年,永和为邺县第九区政府驻地。1954年,邺县并入安阳县,永和为安阳县第十二区政府驻地。1955年,并区设乡,置永和中心乡,属安阳县瓦店区。[8] 1958年,改乡为社,置永和公社,下辖39个行政村,直属安阳县。1983年,改社为乡,永和公社改为永和乡,辖村未变。2014年,永和乡改称永和镇,下辖40个行政村,仍属安阳县。
行政区划编辑
安阳县永和镇政区图永和镇下辖永和东街、永和西街、永和北街、关村、西陈市、刘庄、贺家庄、杨家堂、后刺头、沙里、东邢济、西邢济、伍庄、小寒、庞家湾、史庄、裴庄、东牛房、小百官、赵奇村、程奇村、苏奇村、张奇村、王奇村、郭奇村、沿村台、西铁炉、何营、田营、王小庄、朱小庄、后李村、后油房、后荣村、陶村、王家口、栗村、西荣村、东荣村、冯村等40个行政村。









地图永和镇,地处豫冀交界,东与吕村镇隔洹河相望,西与白璧镇接壤,南与瓦店乡、辛村镇为邻,北与崔家桥镇和河北省临漳县柳园镇接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5′,北纬30°51′。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1公里,周长40公里,总面积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万亩。镇域内交通便利,南有上道口直通安南高速,西面紧邻石武高铁客运专线和京珠高速公路,北有安阳县北外环东西贯穿全境,中间省道219与省道301在境内十字交叉,是安阳市唯一的两条省级以上道路交汇的乡镇。沿奇路、沿刘路、永兴路等干道连接全乡,“村村通”如同蛛网,延伸到各行政村。
重要文物编辑
永和石桥永和石桥位于安阳县东20公里的永和集西头,横跨洹河故道上。桥下部为宋金时代建筑,桥面系明代重铺。该桥东西向,为三孔曲拱,全长39.5米,宽6.8米,桥面弧长31.5米,高8米。全桥通用青石构筑。桥面用长1.5米、宽1米的条石270块铺成。桥墩为长方体,面阔3.7米,进深6.05米。桥拱用肩形石砌成。中间大拱宽7米,两侧小拱宽4.5米。两侧镌有高浮雕龙头。拱券面石上刻有云龙、天马、海狮、牛、羊等图案。刀工粗放,线条苍劲。桥面的青条石,因年深日久过往车辆倾轧,留下两道车辙,深8厘米,宽13厘米,两辙相距1.27米。桥面两侧有青石栏板。栏板长2米,宽1.3米,厚20厘米,用28根望柱衔接固定,上刻历史故事和花卉图案。桥两端由抱鼓石摆成八字形,柱顶雕有雄狮和仙桃。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置沿革编辑永和镇,原为汉代内黄县地,晋于此置长乐县,北齐废长乐并入临漳县。[5] 隋开皇十年(590年),分临漳、洹水二县于此重置长乐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乐县为尧城县(治在今安阳县永和镇),隶属相州(今安阳市)。[5] 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州改郡,尧城县改属魏郡。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相州总管府,尧城县复属相州。唐天宝元年(742年),相州又改为邺郡,尧城县属河北道邺郡。唐乾元元年(758年),邺郡复改为相州,尧城县复属河北道相州。唐天祐三年(906年),改尧城县为永定县。后梁开平年间(907年-911年),永定县改为长平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永定县。[6] 宋仍为永定县,属河北西路真定府相州(也称邺郡)。宋天圣七年(1029年),避真宗山陵名,改永定县为永和县。宋熙宁六年(1073年),降永和县为镇入安阳县。[7] 金明昌三年(1192年),相州升为彰德府,永和镇属河北西路彰德府安阳县。明代为永和三里(110户编为1里),属河南彰德府安阳县。清代为永和镇,仍属河南彰德府安阳县。民国为永和集,属河南省安阳县第二区。[8] 1947年,永和集改属邺县(分安阳东部、临漳漳河以南置,驻辛店集)。1951年,永和为邺县第九区政府驻地。1954年,邺县并入安阳县,永和为安阳县第十二区政府驻地。1955年,并区设乡,置永和中心乡,属安阳县瓦店区。[8] 1958年,改乡为社,置永和公社,下辖39个行政村,直属安阳县。1983年,改社为乡,永和公社改为永和乡,辖村未变。2014年,永和乡改称永和镇,下辖40个行政村,仍属安阳县。
行政区划编辑











重要文物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