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铺乡位于县政府东南 6.5公里处,东邻旧州镇,南接刘家庙乡,西北靠风化店乡。全乡土地面积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7万亩。汪家铺乡辖24个行政村,分别是董家庄、端庄子、尚家园、沈家铺、芦王庄、三里堤、瓦仓、汪家铺、彭店、于庄子、施家堤、云河堤、刘进士、周孙庄、七里淀、潘庄子、曹家庄、高庄子、高辛庄、踅庄子、马士庄、张牛庄、杨家桥、孙佛庄。其中,曹庄子为回族村。2015年,汪家铺乡人口3.5万,其中,回族825人。居民大多数为明永乐年间山西洪桐县移民后裔。
历史沿革。明以前区划无考。明代为里社制,现汪家铺乡各村归属不详。清雍正八年(1730年),属南路东云河堤铺。民国二年(1913年)2月,改沧州为沧县,现汪家铺乡各村均归沧县管辖。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五区。民国31年(1942年)至1945年期间,除彭店村曾属青城县和盐山县外,其余各村属于七里淀区。1956年,属第五区,驻地七里淀村。1958年,成立汪家铺公社和七里淀公社。1985年,公社改为乡,汪家铺乡辖14个村,驻地在汪家铺村,七里淀乡辖10个村,驻地在七里淀村。1995年12月,汪家铺乡和七里淀乡合并为汪家铺乡,乡政府驻地汪家铺村。
居民与名人。早在汉代,汪家铺乡境内就有人居住,但现住民都是明永乐二年靖难之役以后外来移民的后裔。这里的人们艰苦朴实,辛勤苦作,逾六百年间,悲歌慷慨、俗重气侠之士辈出,特别是近代以来,涌现出一批名人志士和风物事迹,为优秀民族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历史上,有明嘉靖年间进士刘子延,官至工部都水司主事,诗文名盛。近代,有河北梆子老艺人于世海,哈哈腔第一代传人王连科,在他们的影响和教导传承下,形成了沧州历史上最早的瓦仓村赵世华戏班,出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踅庄子村哈哈腔。当代,有年仅24岁牺牲于老山前线战场上的潘玉起和一大批革命烈士,有医学名人李崇盛、孙文轩,八极名师付树山,至今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名角许荷英、史从芳。
产业与经济。汪家铺乡是一个传统农业乡,人们在农业耕种之余,也经营商业、手工作坊和工业作坊等产业。清雍正年间,现汪家铺乡政府所在地设铺递,外来行人过往较多,周边多旅店。人们为了谋生,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劳作打造出七里淀的帽子、潘庄子的香、周孙庄的鞭炮、高辛庄的制花等远近闻名的小作坊品牌,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智慧,在生产劳作过程中练成了很多绝活秘技,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障人们温饱起到了主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迅猛发展,使汪家铺乡处于沧州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S283省道和石黄高速沧州东出口的交叉地带,地缘优势日益明显,经济发展日益活跃。近年来,汪家铺乡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从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逐渐成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快速发展乡。2008年,在汪家铺乡政府积极推动下建立沧旺工业园区,占地1000亩。至2015年,沧旺工业园区累计入驻企业30余家,其中重点企业有,河北沛然世纪有限公司、沧州亚泰塑胶有限公司、沧州商砼沧县分公司、沧州温氏集团有限公司等。2016年,汪家铺乡的年财政收入达到了3000万元。
战争与苦难。从靖难之役至清以前,这里的大部分村由于相对偏僻,与外界接触不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避过了历代匪乱和战乱。清末民初之际,兵患频生,盗匪横行,主干道两侧的住民多次受到盗抢和骚扰,激起人们反抗,出现了农民自发抗匪事件。抗日战争时期,有志青年踊跃参军抗日,后方积极支前,一次次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很多抗日志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有1944年发生在张牛庄的“五月惨案”和七里淀村多次遭兵患。土改时期,于桥成为解放区和敌战区的边界,多次发生还乡团为害百姓事件。
教育和卫生。汪家铺乡2015年有初中2所,小学11所。分别是,汪家铺乡第一中学、汪家铺乡第二中学及杨桥小学、七里淀小学、潘庄子小学、董辛庄小学、施家堤小学、汪家铺小学、三里堤小学、于庄子小学、高辛庄小学、孙佛庄小学、张牛庄小学。其中,高辛庄小学、孙佛庄小学、张牛庄小学为教学点。汪家铺乡第一中学位于汪家铺村北,始建于1976年,招生辐射北半部13个村,汪家铺乡第二中学位于七里淀村,始建于1979年,招生辐射南半部11个村。在13所中小学中,创办最早的是建于民国9年(1920年)的七里淀小学。沧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是一所县办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5130平方米,1992年由原县办七里淀中学改建而成,1993年4月开始特殊教育招生,2015年聋班4个,培智班2个,在校生58人。汪家铺乡2015年有乡级卫生院2所,分别坐落在汪家铺村和七里淀村,其前身分别是汪家铺乡卫生院和七里淀乡卫生院。全乡24个村都有卫生所。
历史沿革。明以前区划无考。明代为里社制,现汪家铺乡各村归属不详。清雍正八年(1730年),属南路东云河堤铺。民国二年(1913年)2月,改沧州为沧县,现汪家铺乡各村均归沧县管辖。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五区。民国31年(1942年)至1945年期间,除彭店村曾属青城县和盐山县外,其余各村属于七里淀区。1956年,属第五区,驻地七里淀村。1958年,成立汪家铺公社和七里淀公社。1985年,公社改为乡,汪家铺乡辖14个村,驻地在汪家铺村,七里淀乡辖10个村,驻地在七里淀村。1995年12月,汪家铺乡和七里淀乡合并为汪家铺乡,乡政府驻地汪家铺村。
居民与名人。早在汉代,汪家铺乡境内就有人居住,但现住民都是明永乐二年靖难之役以后外来移民的后裔。这里的人们艰苦朴实,辛勤苦作,逾六百年间,悲歌慷慨、俗重气侠之士辈出,特别是近代以来,涌现出一批名人志士和风物事迹,为优秀民族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历史上,有明嘉靖年间进士刘子延,官至工部都水司主事,诗文名盛。近代,有河北梆子老艺人于世海,哈哈腔第一代传人王连科,在他们的影响和教导传承下,形成了沧州历史上最早的瓦仓村赵世华戏班,出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踅庄子村哈哈腔。当代,有年仅24岁牺牲于老山前线战场上的潘玉起和一大批革命烈士,有医学名人李崇盛、孙文轩,八极名师付树山,至今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名角许荷英、史从芳。
产业与经济。汪家铺乡是一个传统农业乡,人们在农业耕种之余,也经营商业、手工作坊和工业作坊等产业。清雍正年间,现汪家铺乡政府所在地设铺递,外来行人过往较多,周边多旅店。人们为了谋生,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劳作打造出七里淀的帽子、潘庄子的香、周孙庄的鞭炮、高辛庄的制花等远近闻名的小作坊品牌,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智慧,在生产劳作过程中练成了很多绝活秘技,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障人们温饱起到了主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交通事业迅猛发展,使汪家铺乡处于沧州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S283省道和石黄高速沧州东出口的交叉地带,地缘优势日益明显,经济发展日益活跃。近年来,汪家铺乡农业产业化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快速发展,从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逐渐成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共同快速发展乡。2008年,在汪家铺乡政府积极推动下建立沧旺工业园区,占地1000亩。至2015年,沧旺工业园区累计入驻企业30余家,其中重点企业有,河北沛然世纪有限公司、沧州亚泰塑胶有限公司、沧州商砼沧县分公司、沧州温氏集团有限公司等。2016年,汪家铺乡的年财政收入达到了3000万元。
战争与苦难。从靖难之役至清以前,这里的大部分村由于相对偏僻,与外界接触不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避过了历代匪乱和战乱。清末民初之际,兵患频生,盗匪横行,主干道两侧的住民多次受到盗抢和骚扰,激起人们反抗,出现了农民自发抗匪事件。抗日战争时期,有志青年踊跃参军抗日,后方积极支前,一次次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很多抗日志士浴血奋战壮烈牺牲,其中比较著名的事件有1944年发生在张牛庄的“五月惨案”和七里淀村多次遭兵患。土改时期,于桥成为解放区和敌战区的边界,多次发生还乡团为害百姓事件。
教育和卫生。汪家铺乡2015年有初中2所,小学11所。分别是,汪家铺乡第一中学、汪家铺乡第二中学及杨桥小学、七里淀小学、潘庄子小学、董辛庄小学、施家堤小学、汪家铺小学、三里堤小学、于庄子小学、高辛庄小学、孙佛庄小学、张牛庄小学。其中,高辛庄小学、孙佛庄小学、张牛庄小学为教学点。汪家铺乡第一中学位于汪家铺村北,始建于1976年,招生辐射北半部13个村,汪家铺乡第二中学位于七里淀村,始建于1979年,招生辐射南半部11个村。在13所中小学中,创办最早的是建于民国9年(1920年)的七里淀小学。沧县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是一所县办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5130平方米,1992年由原县办七里淀中学改建而成,1993年4月开始特殊教育招生,2015年聋班4个,培智班2个,在校生58人。汪家铺乡2015年有乡级卫生院2所,分别坐落在汪家铺村和七里淀村,其前身分别是汪家铺乡卫生院和七里淀乡卫生院。全乡24个村都有卫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