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吧 关注:4,075贴子:1,194,100
  • 102回复贴,共1

从诸葛亮遗命,魏延之死说开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演义》第104回原文;
“姜维入帐,直至孔明榻前问安。孔明曰:“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吾平生所学,……。汝可依法造用。”维亦拜受。孔明又曰:“……”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孔明一一调度已毕,便昏然而倒,至晚方苏,便连夜表奏后主。后主闻奏大惊,急命尚书李福,星夜至军中问安,兼询后事。李福领命,趱程赴五丈原,入见孔明,传后主之命,问安毕。孔明流涕曰:“吾不幸中道丧亡,虚废国家大事,得罪于天下。我死后,公等宜竭忠辅主。国家旧制,不可改易;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吾兵法皆授与姜维,他自能继吾之志,为国家出力。吾命已在旦夕,当即有遗表上奏天子也。”李福领了言语,匆匆辞去。孔明强支病体……”叹息良久。回到帐中,病转沉重,乃唤杨仪分付曰:“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皆忠义之士,久经战阵,多负勤劳,堪可委用。我死之后,凡事俱依旧法而行。缓缓退兵,不可急骤。汝深通谋略,不必多嘱。姜伯约智勇足备,可以断后。”杨仪泣拜受命。孔明令取文房四宝,于卧榻上手书遗表,以达后主。表略曰:“……。”孔明写毕,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杨仪一一领诺。
是夜,孔明令人扶出,……”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
从《演义》上述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至此魏延也没有想过要谋反。诸葛亮自知必死,尚有几天的时间可在安排后事、安排暗杀(是的,是暗杀。不是光明正大、明正典刑)魏延、书写文表给后主等等诸多工作,临死的晚上还有精力出帐看天象。根本没有给魏延下达任何命令!事先一而再,再而三的到处造谣、造势说“魏延有反骨”。弄得满天下人都先入为主的认为;魏延“真的会造反”。魏延可是前军大将,级别除诸葛之外最高,相当于军中副帅。而直至诸葛死时,魏延还在勤勤恳恳、奋不顾身的与敌人拼杀,夏侯霸退走还追杀二十余里。就是说;你正在奋勇杀敌,而后面你的上司不但到处造你的谣,还正在安排暗杀你。设身处地的想;换做自身会是什么感受?这种反差难道不令人寒心吗?宋高宗为何不敢对岳飞“明正典刑”?而是以“莫须有”进行暗中杀害?和诸葛杀魏延是不是很相似?
续原文“费祎至魏延寨中,屏退左右,曰:“昨夜三更,丞相已辞世矣。临终再三嘱付,令将军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而退,不可发丧。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延曰:“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祎曰:“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祎曰:“丞相遗令,教且暂退,不可有违。”延怒曰:“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吾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祎曰:“将军之言虽是,然不可轻动,令敌人耻笑。待吾往见杨仪,以利害说之,令彼将兵权让与将军,何如?”延依其言。”
到这里为止,魏延已经知道杨仪接管了大军(但并不能确认是诸葛亮的遗命),魏延仍没有半点要反的意思。费褘来是口头传达杨仪的命令,持的是杨仪的兵符。不是诸葛亮的遗命!一个军队,如果不是有主帅的确凿授权证明(比如文字授权),会容许一个下级文职人员,直接给一个顶级军官、军中次帅下命令的吗?魏延抗的是谁的“命”?对魏延来讲,杨仪属于“矫诏”、是篡命!除了费褘的口述,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诸葛亮遗命杨仪接管军队的指挥权!你要是军中的顶级大将、次帅,你会接受这样的命令吗?你会不认为杨仪、费褘等人是合谋;串改遗命、篡夺军权吗?你会相信诸葛亮会把大军指挥权,交到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管后勤的文职人员手上,而不是交给次帅的自己或姜维等武将手上吗?在死前,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写下手书“遗命”,命令杨仪接替自己掌军、命令魏延断后这么大的军事变动,又明知杨仪、魏延极不对付,会不给魏延下达手书命令?即使给后主的手书遗表上,诸葛也没有说明让魏延断后,军队交由杨仪掌管带回。没有遗命指明代职,军中规矩。主官死了,自然由副职或最高军衔的军官代理一切职务。所以,让杨仪掌军的草率安排完全不符合诸葛亮天生“谨慎”的性格,更不符合他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的周密习惯!所谓的诸葛亮“遗命”,不是很清楚的显示;是杨仪、费褘、王平、马岱等与魏延不对付的人,合伙害死魏延的阴谋吗?加上杨仪的结局,费褘、王平在魏延死后得到的好处,就更加清楚的显现了杨仪、费褘等的丑恶嘴脸了!杨仪后来说;早知这样,不如当初“就魏氏”。现在的读者都以为是;杨仪是要带军投魏国,试想,杨仪不是傻瓜,凭他的资历、职务、威信,军中的各位文武大臣、军兵会跟着他投魏国吗?其实杨仪说的是;不如当时还是(按遗命)以魏延为主帅呢!那样他仍可窃居高位。魏延是直率之人,心无城府。杨仪成全了他,他自然会加倍的报答杨仪。看看魏延对刘备的忠心就知道;魏延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即使真正的历史《三国志·魏延传》记述,都证明不了诸葛遗命是由杨仪率军撤退,让魏延断后。因为这一切,均是经过费褘的口头转述,没有任何凭据能证明诸葛亮的所谓“遗命”!而《魏略》记述的就是;诸葛亮是遗命魏延接管军权的,也没有遗命撤军。是杨仪、费褘、王平(王平或许是被蒙骗的)等人害怕魏延掌权后对自己不利,矫改遗命,篡夺军权,合谋谗害、攻击魏延。是魏延不愿自相残杀而退走被杀的。写《魏略》的也是陈寿同时代人。我觉得这才应该是历史的真相、才符合诸葛亮的“谨慎、周密”的性格和军中的常规、常理。也才符合魏延的耿直率性,忠于刘备,耿耿以兴复汉室,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初衷!裴松之说《魏略》是敌人的记载,靠不住。那么陈寿的父亲是受过诸葛亮处罚的,在蜀汉没有史官的前提下;单凭记忆、传说,他的记载为什么就一定靠得住?再者,你裴松之一个南北朝的宋人,已经离三国时期很远了,不是更加靠不住吗?所谓的“裴注”是真的“注”吗?是“编”吧?是完全按民间传说和你自己的主官臆断瞎“编”才对!一个魏延同时代的人记述的东西“靠不住”,你一个几百年后的人,瞎“编”的东西就靠得住?没有任何的说服力!
况且根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述:“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明文记述魏延是和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是“相攻”。谁先攻击谁并没有说明,更不会是魏攻杨守。完全没有定性为“魏延反叛”或是“魏延作乱”!按这个说法。魏延是“假节”的征西大将军,南郑候(侯爵的最高级)。杨仪、包括诸葛亮本人都根本无权安排杀害魏延。这样写诸葛亮,是明说诸葛亮擅权骄横,无视后主。是和曹操、司马懿一样的权臣、或是和秦桧一样的奸臣。是黑诸葛亮(史实是;诸葛亮并没有安排杀害魏延)!杨仪等人合谋擅杀国家顶级大将,军中次帅,这不是造反又是什么?魏延上表说杨仪造反,一点也没有冤枉杨仪。杨仪之罪之大,不下于秦桧,罪不容诛!
再看《演义》第105回;
“……姜维披挂上马,绰枪在手,引三千军,开了城门,一齐冲出,鼓声大震,排成阵势。维挺枪立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曰:“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延横刀勒马而言曰:“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
不管罗贯中如何污蔑魏延,魏延这一句:“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已经显露出罗贯中杜撰的“魏延谋反”的漏洞,写书时的不严谨,前后矛盾。按常理;反叛之贼,人人得而诛之!魏延不是**,不会不懂“造反”的后果是什么。魏延既然造反,怎么会“不干”姜维的事?很明显,这已经证明魏延并不怕姜维,也不恨姜维。魏延要对付的只是杨仪,不是姜维及其他人。更不是蜀汉的大军及政权。所以,即使从《演义》看,看深一层,魏延也不存在造反的事实。
那么魏延是不是就没错呢?不是!魏延的错误也是很严重的。他的错就是烧毁栈道,起码是不顾全大局,任性胡为!当然应该受到处罚,但罪不至死。仅此而已!但烧毁栈道固然极其错误,可详察之后也情有可原;因为此时蜀汉大军已经在五丈原安顿下来,屯田种地已经几个月了。诸葛亮六次北伐,只有这一次是在魏国的地盘扎下了根。眼看粮食就要收获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费了诸葛亮半生的努力,才不容易在敌国境内打下的基础。一旦大军撤退,诸葛亮半生的努力都要付之东流了。而且种下的粮食就更成了咨敌之资!作为军中最高级将领,极具战略眼光的魏延能够不心痛?况且,此时的魏延应该已经超过了50岁了,时日也已无多。平定中原,复兴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愿望还遥遥无期。魏延内心的着急又有谁能体察、理解呢?魏延是个心无城府的直率人,这种人往往行事有点偏激。为了堵住撤退的大军,一时情急而烧毁栈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上述事例已经很清楚;杨仪、费褘等人很可能是因为害怕魏延掌权后于己不利,知道魏延和其他人关系也不怎么好。利用了这点合谋串改诸葛亮遗命,篡夺军权。最终整死魏延,只是杨仪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他人做嫁衣。便宜了费褘、王平等人。害人终害己!总之一句话;魏延之败,和韩信相仿。政治上太过**,为人太直,心无城府,喜怒形于颜色。不会见风使舵,阿谀奉承。


1楼2017-12-15 15:24回复
    因为是演义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12-17 16:38
    回复
      宋高宗怎么没有对岳飞明正典刑了?岳飞死罪有二,一:指斥乘舆,情节严重;二、奉御笔十五道,不援淮西。岳飞的死跟被路人谣传的所谓"莫须有"没什么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12-17 20:10
      收起回复
        @LXL1105BCB;
        小吧主说得没错,这一节我倒真是疏忽了。魏延里诸葛大军有十里,杨仪军还先退,魏延不可能超越杨仪军先期到达南谷口,而不与杨仪军相会。除非魏延带的都是“飞将军”,从空中飞过去的。如果栈道被烧,杨仪还能从别道从容的回到汉中,反而又超越了魏延军,先期占领要隘堵住魏延。那就证明还有一条很平坦的大路,并且是比走栈道更近的大道通往汉中才能做到。那么问题来了;这条“大道”魏延为何十年守备,没有发现?好,及时说魏延不是将才,守汉中时,每天都在汉中睡大觉。那么诸葛亮可是格外精细之人,为何近十年也没有发现这条“大道”?好,又算诸葛亮百密一疏,智者千虑的一失吧,没有发现这条“大道”。那么曹真呢?张郃呢?郭淮呢?司马懿呢?钟会呢?邓艾呢?原来魏国的将帅们,也全都是饭桶,统统不如杨仪一个人的“智慧”!其次,既然杨仪“发明”了这条大道,可他是诸葛亮的心腹,为何瞒着诸葛亮,不向他建言;从这条“大道”出兵北伐?那就只能证明;杨仪从一开始,就没有当诸葛亮是颗什么“菜”,不屑告诉他!这不是又黑我大诸葛丞相鼓目如盲,看错他杨仪么?这诸葛亮也太差劲了吧;看错荆州(只知片面的强求“东和孙权”,不知荆州对孙权的重要性,完全不作也许“防范”的安排)、不知汉中的重要性(刘备攻汉中,向他请救兵,他不是立马发兵,却是先要去问杨洪)、看错马谡、看错赵云、看错杨仪,那么,诸葛大丞相还剩下了什么是看准的呢?这么多看错,就看准了一个魏延?实在是不可思议!


        5楼2018-03-12 10:59
        回复
          诸葛亮死后,魏延军衔最高,不管什么理由,在没有魏延造反的实际证据的情况下,杀死魏延的人就是在造反


          IP属地:上海9楼2018-06-29 13: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