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方程也不会有所改变。
这种对称性也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在1918年,德国数学家Emmy Noether发现一些物理学中非常基本的守恒定理背后也是对称性,如大家熟知的能量守恒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然而这种对称性也会带来一些严苛的要求。一个球必须是完美的球体,任何一点突起都会损害其对称性。对于方程式来说,情况也是类似。在标准模型框架中不允许存在有质量的粒子,现在我们知道,这明显是不符合自然界实际情况的。因此这些粒子一定是从外部,以某种方式“获得”了质量的属性。而这,正是此次物理学奖所奖励的成果:它提供了一种机制,既保全了这种对称性,又将其掩盖了起来。
你看不到对称性,但它依旧存在
我们的宇宙诞生时可能是对称的。在大爆炸发生时,所有粒子都不具有质量,所有的力都统一为一种单一的原始力形式,但这最初的秩序已经不复存在——这种对称性已经被隐藏起来。这件事大约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后10 -11秒时发生的,希格斯场失去了其最初的平衡态。但这一切为何会发生?
一切都是以对称形式开端的。这一情形大致可以用一只被置于一个圆形碗内的一个圆球来描述,即位于其最低能级态。当其受到一个推力,这个球开始转动,但很快它又会回到最低能级态。
然而,如果这个碗的中心部位出现一个凸起,那么这个球位于碗中央的部位就不再是稳定的了,尽管它此时仍然保持了对称性。此时这个球会向四周任何方向落下去。在这个球落下去之前,这个碗都一直是对称的,但一旦这个球落下去,这个球偏离了碗中央位置的外表掩盖了碗本身仍然是对称的这一事实。相似的,希格斯场打破了这种对称性并在真空中找到了一种稳定的能级态,但这一能级态是偏离能级为零的位置的。这种自发的对称性破缺也被称作希格斯场相变,就像是水变成冰。
要想发生相变,需要4种粒子,但是其中只有一种粒子即希格斯粒子可以幸存下来,其它3种都会被弱核力消耗:即两种带电的W粒子,以及一种Z粒子,在这一过程中,这三种粒子获得了质量的属性。通过这一途径,标准模型中弱电磁力的对称性得以保全——即三种弱核力控制下的重粒子,以及电磁力控制下没有质量的光子之间的对称性得到保存,只是从视野中被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