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古印度文明,外无征战内无冲突,繁荣兴盛达七百年,这是不是传说中的乌托邦?

乌托邦存在么
乌托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而乌托邦的蓝图出现在 16 世纪,那时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发表了《乌托邦》。
莫尔用 Utopia 指代一种理想社会,音译为乌托邦。这种理想社会秩序井然,选举产生政府,官吏文化高,君主也要选举但许终身制;社会氛围和睦,人人平等,按需分配;争斗几乎绝迹,人人以战为耻,战争虽存,但俘敌只囚不杀。
这是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它激起巨大反响,对后世社会主义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也有人认为乌托邦根本不存在,它是莫尔讽刺上层权贵自私贪婪、针砭时弊而虚构的。
同时,Utopia 一语双关。它源于古希腊文 ou-topos,即 " 没有此地 ";但它也指代另一个古希腊词 eu-topos,即 " 好地方 "。这两个意思中,莫尔到底用的哪个意思?
不管是什么意思,至少从没人见过乌托邦。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暴力,比如警察、监狱,近 5000 年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战争印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暴力(战争)是驱动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
2500 多年前巴比伦帝国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地区)兴起,它靠战争立国,盛极一时,建造了著名的空中花园。巴比伦帝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称两河文明)的一部分,后者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2200 多年前秦帝国以武力 " 扫六合 ",一统华夏,使中国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近代,大英帝国也是靠殖民战争扩张为 " 日不落 " 帝国。
人类历史上,专制统治、权力崇拜、冲突斗争 …… 这些几乎从未间断。但是考古学家却发现一处尘封的人类遗迹,那里没有专制、冲突、战争!这就是古印度文明,也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最神秘的一个。
它将冲突斗争消弭于无形,走上了一条独特之路,完全有别于其他古文明。难道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乌托邦?它怎么生存下来,又为什么最终消失了?

繁荣兴盛且无战争冲突
约公元前 26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古印度文明兴盛了 700 年,之后消失于历史长河。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它才 " 重见天日 "。
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大量城镇遗迹,总数超过 1000 个,占地超过 80 万平方千米。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这肯定是一个繁荣而和平的社会。
首先在经济上,古印度手工业发达,贸易兴旺,制度完备。由于南靠阿拉伯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古印度人贸易范围远至两河流域,因为在两河流域的吾珥和阿卡德城遗迹里,考古学家发现过古印度文明制造的物品。
古印度人的手工艺很精巧。他们能在珠宝首饰上精确钻孔,配制出长长的玛瑙串珠。他们制造了无数块小型印章石,由商人配戴在脖子上,既作身份标识,又可用来封印信笺、签名盖章。这代表了诚信,也是商业贸易发达的一种标志。他们创造了基于石制秤砣的重量单位,为商业交易提供称重标准。而且在今天巴基斯坦、印度一些传统市场上,这一标准仍在使用,当称量不太重的东西时就会用它。

其次在文化生活上,古印度人创制了文字。代表身份标识的小型印章石共出土上千块,上面都刻着精致的文字。不过目前为止,这种文字还很神秘,虽多方破译,但未形成统一解读。
古印度人生活设施先进。在发掘最大的两座城市——哈拉帕和摩罕吉达罗时,考古学家非常震惊。它们的街道规划和污水处理,堪比现代化水平,其中有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洗手间,还有配备砖制水箱的大浴室,十分引人注目。
古印度人还 " 均贫富等贵贱 "。遗迹里没有恢弘的皇宫王苑,没有雄伟的寺庙神殿,也没有对国王、统治者的不朽传颂,似乎不存在等级制度。所有房屋家室都差不多,他们生前饮食也都差不多—真可谓是 " 人人平等 ",其他古文明根本没有。两河文明于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建造雄伟的亚述古庙塔,是一种大型宗教建筑,后来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与此大有渊源;古埃及文明,法老被尊为太阳神之子,被人看作神的化身,当神明般崇拜。
最后在军事战争上,古印度人创造了奇迹。考古学家发掘遗迹时,只发现打猎用的刀、矛等工具;主要城市都没有发现防御工事,没有发现军用的正规兵器、甲胄,也没有发现战马,他们没有军备。
从发掘遗迹至今,近 100 年来考古学家没有找到任何战争迹象!也就是说,古印度人既没有发动对外征战,也没有遭受军事威胁。
这似乎难以置信。有人提出了置疑,但至少从考古发掘来看,理由不足以服众,缺乏证据。
集聚民力却无集权统治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人口越来越多时,集权制是集聚社会力量的最有效方式,但是古印度文明似乎是个例外。
古印度人建造了大型的防洪工程,维持着广阔的商业网络,集聚民力财力办成了许多大事,但是考古学家却没发现集权制的迹象。
遗迹里,很多城市地下建有石制地基—巨大的石头平台。它抬高了城市建筑和街道的 " 海拔高度 ",高于印度河每年的洪水水位。有的石制平台还额外再垫一些石头,加高个别建筑物。摩罕吉达罗城的石制地基长宽高分别是 400 米、200 米、5 米,据估计这需要动员 10000 名男劳力,通过统一部署,在后勤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至少耗时一年才能建成。如果没有统一协调,这么多劳动力如何组织?
商业贸易上,天青石是当时重要的贸易品。印度河流域北部有一座天青石矿,附近发展出一座贸易栈,叫作邵图改(在今阿富汗)。但是考古学家却在万里之外的埃及发现了同样的天青石(埃及本土不产此矿)。因此古印度人的贸易肯定远涉埃及,货物通过海路、水路和陆路运输。
商业网络不仅四通八达,而且持续运行了 7 个世纪。假如陆路上各个贸易栈之间没有道路连接,没有基础设施,绝对无法长期运行。据推测,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应该有统一税收来保证,然后再加上其他规章制度(至少在古印度境内),才能保证商业信誉,贸易不断。这难道不需要什么机构来统一管理?
为了寻找 " 统一机构 ",考古学家深入发掘遗迹,但始终找不到什么机构,只找到一位 " 统治者 "。实际上,这是一件半身像雕塑。由于资料有限,目前不清楚这位统治者怎样行使职权,但能肯定他与祭祀有关,也因此被称为 " 祭司王 "。他留着络腮胡须,半闭眼睛,呈深思状,更像一个 " 思想家 ";装束也很特别,仅在左肩披了三叶形图案的斗篷,很像佛教僧侣和印度教祭司的装束。而且,三叶形图案正是两河文明里祭司衣服的标志。
一切似乎都表明,古印度文明里没有地位显赫的集权统治者,但却有某种 " 机构制度 ",调动社会资源,办成了大事。

兴盛的原因
古印度文明看上去很像乌托邦,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足;人人平等,社会有凝聚力;" 不以战为荣 ",兴盛 700 年不遭军事入侵。这或许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
印度河流域土地广阔,南接阿拉伯海与印度河平原,北壤丘陵山地。印度河及其支流水量丰沛,提供了丰富而稳定的水源。木材、次宝石和铜等其他金属,以及各种原材料储备丰富。每年印度洋季风带来大量雨水,滋润这片土地。因此,它物产富饶应有尽有,没必要对外掠夺资源,更没必要对外征战,也就不需要集权统治。
那么,它会面临外族入侵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首先在地理环境上,东方是塔尔沙漠和阿拉瓦利山脉,这里荒无人烟,而且再往东也没有强盛好战的民族。
其次在政治经济上,从不同方位的城市遗迹发掘来看,它与西方国家有密切往来,政治贸易关系非常友好;与北方、西北方的国家同样保持着友好关系。
因此只有南方最可能遭袭。而巧合的是,就在南方沿海城市遗迹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防御工事。当时能从海上入侵的,只有两河文明。但他们几乎没有入侵的理由,一是距离太远,二是双方贸易密切,还有两河流域内战不断,远征可能性不大。
再加上古代航海技术有限,大规模舰队入侵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数百年繁荣时期,南方遇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最终的衰落
不是由于战争入侵,那古印度文明为什么又最终衰落了呢?
一开始考古学家发掘出 14 具人类遗骸,并推测他们因逃离城市被抓而处死,再加上公元前 1900 年至公元前 1500 年间,发生了大规模人口迁移,大量人口从中亚涌出,冲击了古印度文明。因此推测,古印度文明衰落是中亚人大举南迁,引起冲突和战争而最终导致的。然而半个世纪后,法医技术成熟,证实这些人不是遭屠杀,而是死于疟疾或其他疾病。
若不是人为因素,那环境变迁是不是原因?考古发现古印度文明末期,气候确实发生过变化。约公元前 2100 年印度洋季风减弱,印度河及其支流相继改道。河道变化直接导致洪水威胁,或许摩罕吉达罗城便因此废弃。这些变化可能都是由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壳活动引发,毕竟这地区容易地震。约公元前 2200 年就地震过一次,还毁掉了朵拉维那地区一个定居点。环境变迁使古印度人生活不再稳定,若此时中亚人南迁又带来大量干扰,那么这很可能造成文明动荡,甚至衰落。
另外,古印度人的思想意识或许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这是古印度文明专家所提出的,他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波塞尔教授。印度思想有致命弱点,其终极哲学让人知道自己是谁,同时也让人知道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这使社会形成稳定而有序的习俗。文明初期这种秩序有助于社会发展,但发展繁荣后,外界一旦变化,它就显得保守而僵化,无法及时调整应对。
实际上,古印度文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有等到文字破译的那一天才会知道。同时也会知道它的文明是否建立在战争(暴力)上,它究竟是不是 " 乌托邦 "。

乌托邦存在么
乌托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而乌托邦的蓝图出现在 16 世纪,那时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发表了《乌托邦》。
莫尔用 Utopia 指代一种理想社会,音译为乌托邦。这种理想社会秩序井然,选举产生政府,官吏文化高,君主也要选举但许终身制;社会氛围和睦,人人平等,按需分配;争斗几乎绝迹,人人以战为耻,战争虽存,但俘敌只囚不杀。
这是人类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它激起巨大反响,对后世社会主义学说产生了深远影响。当然,也有人认为乌托邦根本不存在,它是莫尔讽刺上层权贵自私贪婪、针砭时弊而虚构的。
同时,Utopia 一语双关。它源于古希腊文 ou-topos,即 " 没有此地 ";但它也指代另一个古希腊词 eu-topos,即 " 好地方 "。这两个意思中,莫尔到底用的哪个意思?
不管是什么意思,至少从没人见过乌托邦。人类社会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暴力,比如警察、监狱,近 5000 年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战争印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暴力(战争)是驱动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
2500 多年前巴比伦帝国在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地区)兴起,它靠战争立国,盛极一时,建造了著名的空中花园。巴比伦帝国属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称两河文明)的一部分,后者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2200 多年前秦帝国以武力 " 扫六合 ",一统华夏,使中国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近代,大英帝国也是靠殖民战争扩张为 " 日不落 " 帝国。
人类历史上,专制统治、权力崇拜、冲突斗争 …… 这些几乎从未间断。但是考古学家却发现一处尘封的人类遗迹,那里没有专制、冲突、战争!这就是古印度文明,也是人类四大古文明中最神秘的一个。
它将冲突斗争消弭于无形,走上了一条独特之路,完全有别于其他古文明。难道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乌托邦?它怎么生存下来,又为什么最终消失了?

繁荣兴盛且无战争冲突
约公元前 26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古印度文明兴盛了 700 年,之后消失于历史长河。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它才 " 重见天日 "。
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大量城镇遗迹,总数超过 1000 个,占地超过 80 万平方千米。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这肯定是一个繁荣而和平的社会。
首先在经济上,古印度手工业发达,贸易兴旺,制度完备。由于南靠阿拉伯海,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古印度人贸易范围远至两河流域,因为在两河流域的吾珥和阿卡德城遗迹里,考古学家发现过古印度文明制造的物品。
古印度人的手工艺很精巧。他们能在珠宝首饰上精确钻孔,配制出长长的玛瑙串珠。他们制造了无数块小型印章石,由商人配戴在脖子上,既作身份标识,又可用来封印信笺、签名盖章。这代表了诚信,也是商业贸易发达的一种标志。他们创造了基于石制秤砣的重量单位,为商业交易提供称重标准。而且在今天巴基斯坦、印度一些传统市场上,这一标准仍在使用,当称量不太重的东西时就会用它。

其次在文化生活上,古印度人创制了文字。代表身份标识的小型印章石共出土上千块,上面都刻着精致的文字。不过目前为止,这种文字还很神秘,虽多方破译,但未形成统一解读。
古印度人生活设施先进。在发掘最大的两座城市——哈拉帕和摩罕吉达罗时,考古学家非常震惊。它们的街道规划和污水处理,堪比现代化水平,其中有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洗手间,还有配备砖制水箱的大浴室,十分引人注目。
古印度人还 " 均贫富等贵贱 "。遗迹里没有恢弘的皇宫王苑,没有雄伟的寺庙神殿,也没有对国王、统治者的不朽传颂,似乎不存在等级制度。所有房屋家室都差不多,他们生前饮食也都差不多—真可谓是 " 人人平等 ",其他古文明根本没有。两河文明于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建造雄伟的亚述古庙塔,是一种大型宗教建筑,后来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与此大有渊源;古埃及文明,法老被尊为太阳神之子,被人看作神的化身,当神明般崇拜。
最后在军事战争上,古印度人创造了奇迹。考古学家发掘遗迹时,只发现打猎用的刀、矛等工具;主要城市都没有发现防御工事,没有发现军用的正规兵器、甲胄,也没有发现战马,他们没有军备。
从发掘遗迹至今,近 100 年来考古学家没有找到任何战争迹象!也就是说,古印度人既没有发动对外征战,也没有遭受军事威胁。
这似乎难以置信。有人提出了置疑,但至少从考古发掘来看,理由不足以服众,缺乏证据。
集聚民力却无集权统治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人口越来越多时,集权制是集聚社会力量的最有效方式,但是古印度文明似乎是个例外。
古印度人建造了大型的防洪工程,维持着广阔的商业网络,集聚民力财力办成了许多大事,但是考古学家却没发现集权制的迹象。
遗迹里,很多城市地下建有石制地基—巨大的石头平台。它抬高了城市建筑和街道的 " 海拔高度 ",高于印度河每年的洪水水位。有的石制平台还额外再垫一些石头,加高个别建筑物。摩罕吉达罗城的石制地基长宽高分别是 400 米、200 米、5 米,据估计这需要动员 10000 名男劳力,通过统一部署,在后勤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至少耗时一年才能建成。如果没有统一协调,这么多劳动力如何组织?
商业贸易上,天青石是当时重要的贸易品。印度河流域北部有一座天青石矿,附近发展出一座贸易栈,叫作邵图改(在今阿富汗)。但是考古学家却在万里之外的埃及发现了同样的天青石(埃及本土不产此矿)。因此古印度人的贸易肯定远涉埃及,货物通过海路、水路和陆路运输。
商业网络不仅四通八达,而且持续运行了 7 个世纪。假如陆路上各个贸易栈之间没有道路连接,没有基础设施,绝对无法长期运行。据推测,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应该有统一税收来保证,然后再加上其他规章制度(至少在古印度境内),才能保证商业信誉,贸易不断。这难道不需要什么机构来统一管理?
为了寻找 " 统一机构 ",考古学家深入发掘遗迹,但始终找不到什么机构,只找到一位 " 统治者 "。实际上,这是一件半身像雕塑。由于资料有限,目前不清楚这位统治者怎样行使职权,但能肯定他与祭祀有关,也因此被称为 " 祭司王 "。他留着络腮胡须,半闭眼睛,呈深思状,更像一个 " 思想家 ";装束也很特别,仅在左肩披了三叶形图案的斗篷,很像佛教僧侣和印度教祭司的装束。而且,三叶形图案正是两河文明里祭司衣服的标志。
一切似乎都表明,古印度文明里没有地位显赫的集权统治者,但却有某种 " 机构制度 ",调动社会资源,办成了大事。

兴盛的原因
古印度文明看上去很像乌托邦,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足;人人平等,社会有凝聚力;" 不以战为荣 ",兴盛 700 年不遭军事入侵。这或许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
印度河流域土地广阔,南接阿拉伯海与印度河平原,北壤丘陵山地。印度河及其支流水量丰沛,提供了丰富而稳定的水源。木材、次宝石和铜等其他金属,以及各种原材料储备丰富。每年印度洋季风带来大量雨水,滋润这片土地。因此,它物产富饶应有尽有,没必要对外掠夺资源,更没必要对外征战,也就不需要集权统治。
那么,它会面临外族入侵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首先在地理环境上,东方是塔尔沙漠和阿拉瓦利山脉,这里荒无人烟,而且再往东也没有强盛好战的民族。
其次在政治经济上,从不同方位的城市遗迹发掘来看,它与西方国家有密切往来,政治贸易关系非常友好;与北方、西北方的国家同样保持着友好关系。
因此只有南方最可能遭袭。而巧合的是,就在南方沿海城市遗迹里,考古学家发现了防御工事。当时能从海上入侵的,只有两河文明。但他们几乎没有入侵的理由,一是距离太远,二是双方贸易密切,还有两河流域内战不断,远征可能性不大。
再加上古代航海技术有限,大规模舰队入侵几乎不可能,因此在数百年繁荣时期,南方遇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最终的衰落
不是由于战争入侵,那古印度文明为什么又最终衰落了呢?
一开始考古学家发掘出 14 具人类遗骸,并推测他们因逃离城市被抓而处死,再加上公元前 1900 年至公元前 1500 年间,发生了大规模人口迁移,大量人口从中亚涌出,冲击了古印度文明。因此推测,古印度文明衰落是中亚人大举南迁,引起冲突和战争而最终导致的。然而半个世纪后,法医技术成熟,证实这些人不是遭屠杀,而是死于疟疾或其他疾病。
若不是人为因素,那环境变迁是不是原因?考古发现古印度文明末期,气候确实发生过变化。约公元前 2100 年印度洋季风减弱,印度河及其支流相继改道。河道变化直接导致洪水威胁,或许摩罕吉达罗城便因此废弃。这些变化可能都是由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壳活动引发,毕竟这地区容易地震。约公元前 2200 年就地震过一次,还毁掉了朵拉维那地区一个定居点。环境变迁使古印度人生活不再稳定,若此时中亚人南迁又带来大量干扰,那么这很可能造成文明动荡,甚至衰落。
另外,古印度人的思想意识或许也是其衰落的原因之一。这是古印度文明专家所提出的,他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波塞尔教授。印度思想有致命弱点,其终极哲学让人知道自己是谁,同时也让人知道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这使社会形成稳定而有序的习俗。文明初期这种秩序有助于社会发展,但发展繁荣后,外界一旦变化,它就显得保守而僵化,无法及时调整应对。
实际上,古印度文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或许只有等到文字破译的那一天才会知道。同时也会知道它的文明是否建立在战争(暴力)上,它究竟是不是 " 乌托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