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92贴子:329,737

论语简说: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未开化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虽然有他们自己的国体、政体(是谓夷狄之有君),但由于没有遵从、依照文明程度比较高的人、民族和国家的政体、国体(是谓不如,不遵照的意思),而被后者所轻视(诸夏之亡也,亡,轻视.诸夏亡之也)。   
-----诸夏也是从夷狄而来,轻视的也是过去的自己 



1楼2009-03-13 19:57回复
    “君本位”和“道本位”的争斗贯穿了人类社会. 
    而缠认为现实是无位可本,才可以无所位而生其本. 
    又无所本而生其位. 
    也就说,社会群体包括思想等等是在当下做自然分化的,其位其本是应其时其地其人而生的.并没有所谓规定之本,规定之位.而且其位其本还会在世界中变化转移. 
    一切借口君本位,道本位,都是不着究竟的. 
    而其中确实有迹可循,但也是由人承担,在现实中去显现,去追寻与遵循.


    2楼2009-03-13 19:58
    回复
      而且认为孔子自己是作此想的: 
      现实是无位可本,才可以无所位而生其本. 
      又无所本而生其位. 由此否定先验不变化的道的存在,和先天的君主位置,或者说什么固定不变的君臣之位. 
      2)孔子提出: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 
      先验的道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来弘人.而只有人闻先人之道,到现实中去见证,发现,才能将道弘扬.


      3楼2009-03-13 19:59
      回复
        3)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如果不行“善人”之道,不是着意于构造有教无类的社会(是谓,不教). 
        而打算单纯以用“残、杀”企图让民众战栗、恐惧而治理国家(是谓,民战).就是遗弃、背叛民众,而最终也将被民众所遗弃。(是谓,弃之) 
        在广义的角度上说对其他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的道理. 
        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不行“善人”之道,用“残、杀”企图让别国、别的民族战栗、恐惧而治理世界,就是遗弃、背叛各国、各民族,而最终也将被各国、各民族所遗弃。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美国,以前历史上所有大帝国的兴亡历史,都是这个广义角度“善人”之道的最好反面教材。相应的,“善人、胜残去杀”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六字箴言,同样是世界长久和平的六字箴言。而由“善人”、“胜残去杀”这一个硬币的两面所构成的“善人”之道,也就由这章而从狭义的一国状况推广到了广义的天下状况,由家而天下了。


        4楼2009-03-13 20:00
        回复
          4)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行“善人”之道,“善人”就是“庶之”、“富之”,最终“教之”。“教之”,就是“教民”。 
          “教”,不单是指某圣人或圣人教团从上而下的教育,而是指所有人构成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包括现代术语所说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用一个更概括的词,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明”,指的就是社会结构的整体表现,单纯某一方面,是够不上“文明”的,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总体,就包含在“教”里。 
          “庶、富、教”的“善人”之道最终形成的强大文明力量,可以融合、同化那些未开化的、文明程度比较低的人、民族和国家。七年,是古代的习惯用法,当时都喜欢用奇数来代表大概的数字。但无论时间具体多长,最终都会“亦可以即戎矣”。 
          即:融合、同化的意思.


          5楼2009-03-13 20:01
          回复
            5)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庶”,不单单指“人口众多、人丁兴旺”,关键还指各种人以及社会生存形态的多样性,也就是“不同”。一个地方,就算满大街都是人,但清一色都穿同样的服装、同样的面孔、同样的神态,这样,无论如何也称不上“庶”;人如此,物也一样,所有商店都一个样子,所有报纸、传媒都一个样子,所有的文化都一个样子,这样也不是“庶”。 
            “富”,不单单指“增加财富,经济富裕”。在上面也曾反复强调,“贫富”不能光从财富角度看,社会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存在着“贫富”问题,而“富之”,是综合的,包括财富、人的素质等等,都存在“富之”的问题。而“富之”必须在“庶”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不同”、“不相”的总原则下才有可能“富之”,而这“富之”是针对人的所有方面,用一个现代的词语,“富”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富之”就是使人全面发展。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谈得上“富”。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富之”是针对所有的人,如果只针对某一部分的人,那连“不相”都达不到,就根本谈上不“富”,只有先对“贫富”之相“不相”之,才谈得上对所有人的“富之”。否则所谓的“富之”就成了名言把戏,成了“鲁式”“假仁”一样的玩意了。 
            “教”,必须在“富”的基础上,不同程度的“富”对应着不同程度的“教”。这个“教”,在“有教无类”那一章已经指出,在古代具有“教育、政令、法令、政教、教令、宗旨、学说或学派、宗教”等含义,用现代术语,这个“教”包括了整个上层建筑领域。这个“教”主要不是指通常所说的“教育、教化以提高素质”,这种意思其实已经包含在“富之”里,“富之”当然包括人的素质的提高。其实,“富”主要是针对个体来说的,“富之”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而每一个个体如何连接成为一个社会的整体,体现为整个上层建筑的结构,也就是“教”。由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可分关系,这个“教”,其实就指代了整个社会结构。“富”而“教”,其充分发展的形态就是全面发展的人自由地联合构成整个社会的结构,用一个现代术语,就是整个社会结构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构成,对西学熟悉的人都知道,这就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定义。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庶、富、教”发展程度。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庶、富、教”充分发展所呈现的面貌。只有自由人,才会有多样性,才会有“不相”而“不同”,才有真正的“庶”;只有全面发展,才有真正的“富”;由“庶”而“富”,充分发展而形成“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结构,这才是真正的“教”。“庶、富、教”,就是不同成其大而大同。“庶、富”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的发展水平,只有“庶、富”充分发展,才有“教”的充分发展,“庶、富”对应的是“人不相”,而“教”的充分发展最终对应的就是“人不愠”,只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构成的“教”,才是构成“人不愠”世界的社会结构基础。而只有“人不愠”,才是真正的“善人”。 
            社会需要有庶,人自由发展而各不同,不彼此以相相之而分离敌对, 
            再由庶而富,在各方面充分发展,再由富而教,形成”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结构.


            6楼2009-03-13 20:03
            回复
              6)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善人”可“为邦百年”,“胜残去杀”亦可“为邦百年”。 
              孔子、《论语》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明确提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的六字箴言“善人、胜残去杀”,这三组字是相互相成的.一文一武,相辅相成. 
               
               
              而一般老古董都认为孔子只讲究道德,忽视法制与强权.是不得而知的.


              7楼2009-03-13 20:05
              回复
                7)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孔子认为,君子欲行之道,是以不同,不相为谋的. 
                首先承认社会人和事物都存在差异,会产生贫富分化.认识到它们的不同,并且由此认识到贫富差异造成的社会问题和危害. 
                对此以不相的态度和措施.通过善人,胜残去杀,才可能去做到不同而和,实现有教无类的和(摆渡)谐的社会. 
                “不相”,不单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思想不加以”相”来选择,还是指对不同个体、团体的行为,不能用一种权威、上帝等独断的方式来以“相”相之,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 
                而不是单纯的把与自己观念,或者理想不同的人做为异端来攻击和消灭.


                8楼2009-03-13 20:06
                回复
                  8)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乎异端”,就是“攻打、攻击非圣人之道的别为一端者”。“斯害也已”,“这是灾害、损害呀”。是对什么的损害、灾害?是对行“圣人之道”的损害、灾害。存一端的办法从来都不是儒家对社会的认识和措施,并认为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现实必然是多端而共存的. 
                  9)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善人,胜残去杀,可以为邦百年.诚哉是言也! 
                  善人之道见5).由庶而富而教. 
                  胜残去杀:战胜残暴,制止杀戮. 
                  一文一武,善恶并举才可以为邦百年. 
                   


                  9楼2009-03-13 20:08
                  回复
                    我所见得于缠中说缠的教诲,我们所见虽然不一定得以和缠君见解全同,却深为所动. 
                    http://tieba.baidu.com/f?kz=535571135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 作者:缠中说缠.


                    10楼2009-03-13 20:09
                    回复
                      10)子曰:有教无类。 
                      无类就是不相, 
                      就是君子谋“圣人之道”所必须坚持的“不相”原则在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具体化表述。 
                      “教”,不是平声,而是去声,在古代具有如下含义:教育、政令、法令、政教、教令、宗旨、学说或学派、宗教等。换言之就是上层建筑,当然也包括一般所理解的教育. 
                      11)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论是耻自己还是耻别人,恶衣恶食者,都已经是相了,违背了不相谋道的原则,所以这样的志於道者,是未足与议也!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还是不相. 
                      正视差异的自然存在,不着于相,不改心志,去改变世界. 不改其乐,何乐呢?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还是不相. 
                      贫富分化是自然存在的(不仅仅是说财富上的差异,指一切差异引起的贫富分化),那么如何为贫富而不相呢?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怨:埋怨、怨恨、仇人. 难:敌对、造反、灾难. 骄:在富有的层面上,强壮,骄横,傲慢. 易:赐给、交换、轻视、自以为容易而怠慢.以至不仁. 
                      14)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对相以相之,是谓: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论放弃还是放纵利而行,这样社会中的人是多怨的. 
                      一字双解,表述二种极端,言简而意概. 
                      15)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在以相而相之的社会,也就是不能不相的社会,在13)那样的情况下发展是会出乱相的, 
                      疾于贫,即“贫者”之相,而好勇斗狠,至于乱. 
                      为富不仁,被“过分享乐”之病急速传染。至于“乱”,乱相也。


                      11楼2009-03-13 20:10
                      回复
                        1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设置、建立,也就是立其本、立其位; 
                        “以”,使、令; 
                        “德”,得,行“圣人之道”、“善人之道”所得。 
                        “譬如”不能像白话文那样当成一个词,而是“譬”+“如”,分属前后分句。 
                        “譬”,晓谕、使人知晓,引申为彰显。 
                        “如”,像; 
                        “居”,处在; 
                        “所”假借为“处”,处所的意思; 
                        “共”,通假“拱”,执持的意思。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字面意思就是北极星处在其处而其它的星星执持着它。而深层的意思就是,人把北极星的位置确定后,执持这位置相应定出其他星星位置。但北极星位置不是先验的,例如,说北极星在北边,只是因为相应的社会文化系统把那叫“北边”,而实际上,北极星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甚至被称为北极星的那星星,也是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的。北极星位置的确定,只是一个人参与其中的当下、现实的具体结果,而其他星星根据北极星位置定出相应位置,也同样是一个人参与其中的当下、现实的具体结果。 
                        19)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通常的解释大概类似如下:“政的意思就是端正。统治者自己带头端正,以身作则、作出表率,谁人敢不走正道呢?”该类的解释,都是把孔子“鲁式”化的千古误解。 
                        缠以为:“帅”,遵循。“帅以正”,“帅之以正之”的省略,这省略的“之”,就是人所参与其中的当下现实。能遵循的,只能是人所参与其中的当下现实;能“正”的,也只能是人所参与其中的当下现实。那种以抽象的概念、模式为起点的把戏,在现实面前都只能是把戏。-------这也是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正”,指事字,上”一”表示方向、目标,下”足(止)”表示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倚地走去。 
                        “以”,和,表示并列关系。“帅”和“正”、“帅之”和“正之”,是并列的关系,表示两者不能偏废、相互相成的关系。 
                        灵魂剃刀插句:所有理论的应用是以现实为支点的,在现实中找到理论的对应和新的变化,遵循它,找到正确的方向,不偏离它,以一脉相承,发展它.帅之,正之. 
                        现实的逻辑就如同北极星,当人把北极星的位置确定后,执持这位置相应就可以定出其他星星位置;当人从现实出发分析把握了现实关系的逻辑结构后,“孰敢不正?”,其它问题就会以此为基础相应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13楼2009-03-13 20:12
                        回复
                          20)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里的“位”并非指职位这样狭隘的理解.而是指由于时局条件而造就的位.这位是变化的.位是随时局而转移的.(包括时间地点,人文环境历史条件等等). 
                          曾子说了一句解释的比较清楚.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思通司,司什么呢?司政.而非什么鲁迅、钱穆、李泽厚之流所认为的“思想”之类的意思. 
                          朱熹正确地指出了,曾参是引用《易经》“艮卦”象辞来解释、印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艮卦”,其象“兼山”,两座大山夹着,《彖传》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换句话说:为政,与时局俱进.---------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我们采取的措施必须是面对现实实践和条件而权衡的结果,并非是谁的理论更先进而采取的谁的结果. 
                          理论成为真理是有条件限制的.是有适用范围的. 
                          超越现实条件的先进理论去实施,是违背了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 
                          -------------------------- 
                          从这里我们可以反过来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个“时”就是有讲究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习之也一样,需要天与其时,与天其时,应时局而作,才可能贴切于现实而舞.才可能达到悦的境地.


                          14楼2009-03-13 20:13
                          回复
                            小结: 
                            2)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 
                            1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9)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20)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N)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这些话里,包含了孔子对世界与理论的看法. 
                            世界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道(理论,道理)一说出来就已经是死的,是过去的,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 
                            所以是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 
                            那么人又是如何弘道的呢? 
                            是 
                            学而时习之,----学了要应时而作,应时局去考察实践,才可能真的学到,作到,弘扬道. 
                            是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是为政,与时局俱进. 
                            是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是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以现实为支点的,在现实中找到理论的对应和新的变化,遵循它,找到正确的方向,不偏离它,以一脉相承,发展它.帅之,正之. 
                            现实的逻辑就如同北极星,当人把北极星的位置确定后,执持这位置相应就可以定出其他星星位置;当人从现实出发分析把握了现实关系的逻辑结构后,“孰敢不正?”,其它问题就会以此为基础相应地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里牵扯到世界与人都在变化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要靠自己的智慧去定出一个北极星的位置,然后来架构世界,分析世界,由此指导我们改造世界,而这北极星位置以及由此扩展获得其他星的位置,都是要到现实中不断去检验的,去修正的.


                            15楼2009-03-13 20:15
                            回复
                              既然道(理论,道理)一说出来就已经是死的,是过去的,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那么我们何以观书中之道. -------------------不一定适用于现在的,也不一定被现在所理解. 
                              那么我们何以观书中之道. 
                              以为神. 
                              文章传其神,而非传其形.


                              16楼2009-03-13 2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