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子曰:有教无类。
无类就是不相,
就是君子谋“圣人之道”所必须坚持的“不相”原则在上层建筑领域的一个具体化表述。
“教”,不是平声,而是去声,在古代具有如下含义:教育、政令、法令、政教、教令、宗旨、学说或学派、宗教等。换言之就是上层建筑,当然也包括一般所理解的教育.
11)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论是耻自己还是耻别人,恶衣恶食者,都已经是相了,违背了不相谋道的原则,所以这样的志於道者,是未足与议也!
1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还是不相.
正视差异的自然存在,不着于相,不改心志,去改变世界. 不改其乐,何乐呢?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还是不相.
贫富分化是自然存在的(不仅仅是说财富上的差异,指一切差异引起的贫富分化),那么如何为贫富而不相呢?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怨:埋怨、怨恨、仇人. 难:敌对、造反、灾难. 骄:在富有的层面上,强壮,骄横,傲慢. 易:赐给、交换、轻视、自以为容易而怠慢.以至不仁.
14)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对相以相之,是谓: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论放弃还是放纵利而行,这样社会中的人是多怨的.
一字双解,表述二种极端,言简而意概.
15)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在以相而相之的社会,也就是不能不相的社会,在13)那样的情况下发展是会出乱相的,
疾于贫,即“贫者”之相,而好勇斗狠,至于乱.
为富不仁,被“过分享乐”之病急速传染。至于“乱”,乱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