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不仅土特产数不胜数,什么沁州黄小米、上党土蜂蜜、大山核桃…一大堆,让你在他乡吃得乐不思蜀;历史古迹也是闻名遐迩,什么王家大院、平遥古城、龙门石窟…一长串,让你在他乡玩得不亦乐乎。
最近,乔家大院又火了一把。
前几年,乔家大院因《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影视剧而名声大噪;近几日,乔家大院因一段网络视频,又走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视频显示,乔家大院所在地乔家堡的村民以“乔家大院卖了21亿”为由,在景区停车场举条幅抗议。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乔家堡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早在2007年,祁县远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代表祁县政府与上海、重庆两家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三方计划成立新公司,乔家大院所有权归县政府,经营权归新公司所有。
新公司的经营期限是20年,景区门票收入全部归新公司,新公司每年向祁县政府交付“文保管理费”1000万元。其余收益按照股权进行分配,国有股份仅占25%。
但是,乔家大院景区职工及所在地乔家堡村村民认为此举涉嫌“贱卖国有资产”,无视他们的权益。
按说,祁县顺应山西国有景区改革,大胆尝试将民营资本引入国有景区,简直一本万利。
祁县旅游监管部门负责人李永忠称,“祁县拥有乔家大院、昭馀古城、麓台山等旅游资源,但苦于财政乏力,祁县的旅游产业一直都未能实现产业化开发。要想做大做强,唯有改革突破。”
对于改革的目的,他理解的就是做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制后所有权还是属于国有。
他表示,现在乔家大院只能算是个景点,游客来一两个小时就走了,住不下来,也留不下来。
改制后,将来有望打造出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祁县县委宣传部另一位负责人透露,据祁县官方估计,如果经过体制改革创新、招商引资等,把乔家大院、昭馀古城、乡村旅游等旅游景点全做起来,能带动7万人就业。
如果上述估算成立,这对于27万人口的祁县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
那为什么乔家大院的景区改制路走得如此艰难,像极了其主人乔致庸的宦海沉浮录。
山西大学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张波说,“关键是政府改革的思路没有转变过来。他们把改制变成了解决政府融资的工具,没有站在立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考虑这些事情。”
他说,景区改制和制造业等一般企业不一样,那些企业多因效益不好,才两权分离;而景区往往因为效益好才两权分离。
他认为,这次改制的主体和盘活的资产都是乔家大院。民营企业购买的是乔家大院的股权,但是他们负责经营的并不是乔家大院的资产,他们实质上是以乔家大院为根据地,部署周边的景区和相关项目。
“所以,他们的两权是不匹配的,他们拿到的是乔家大院的经营,但是经营地是乔家大院周边土地的项目权,所以就容易和周边村民发生冲突。”
许多村民称,拆迁补偿款发放不公平,村里有些饭店等拆迁赔偿100多万,但是有些房子拆了就只是给置换楼房。
此外,当地一位知情人士称,山西近年来的产业环境疲软,百姓对于改制后的长远利益缺少信心。

从2007年到现在,乔家大院景区改制一直悬而未决,祁县的前途也因此停滞不前。
正如其县委书记吴文胜所言,“2007年,我们的改革失败后,10年时间,乔家大院没有任何变化。”
直到现在,他还在感慨,“乔家大院的体制改革晚了10年,如果10年前改革,祁县一定不是今天的祁县。”
乔家大院的景区改制之路或许应证了那句老话-好事多磨。
祁县人民这么闹,算不算庸众的破坏呢?
最近,乔家大院又火了一把。
前几年,乔家大院因《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影视剧而名声大噪;近几日,乔家大院因一段网络视频,又走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视频显示,乔家大院所在地乔家堡的村民以“乔家大院卖了21亿”为由,在景区停车场举条幅抗议。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乔家堡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早在2007年,祁县远大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代表祁县政府与上海、重庆两家公司签订合作意向书,三方计划成立新公司,乔家大院所有权归县政府,经营权归新公司所有。
新公司的经营期限是20年,景区门票收入全部归新公司,新公司每年向祁县政府交付“文保管理费”1000万元。其余收益按照股权进行分配,国有股份仅占25%。
但是,乔家大院景区职工及所在地乔家堡村村民认为此举涉嫌“贱卖国有资产”,无视他们的权益。
按说,祁县顺应山西国有景区改革,大胆尝试将民营资本引入国有景区,简直一本万利。
祁县旅游监管部门负责人李永忠称,“祁县拥有乔家大院、昭馀古城、麓台山等旅游资源,但苦于财政乏力,祁县的旅游产业一直都未能实现产业化开发。要想做大做强,唯有改革突破。”
对于改革的目的,他理解的就是做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制后所有权还是属于国有。
他表示,现在乔家大院只能算是个景点,游客来一两个小时就走了,住不下来,也留不下来。
改制后,将来有望打造出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祁县县委宣传部另一位负责人透露,据祁县官方估计,如果经过体制改革创新、招商引资等,把乔家大院、昭馀古城、乡村旅游等旅游景点全做起来,能带动7万人就业。
如果上述估算成立,这对于27万人口的祁县来说,其意义不言而喻。
那为什么乔家大院的景区改制路走得如此艰难,像极了其主人乔致庸的宦海沉浮录。
山西大学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张波说,“关键是政府改革的思路没有转变过来。他们把改制变成了解决政府融资的工具,没有站在立足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考虑这些事情。”
他说,景区改制和制造业等一般企业不一样,那些企业多因效益不好,才两权分离;而景区往往因为效益好才两权分离。
他认为,这次改制的主体和盘活的资产都是乔家大院。民营企业购买的是乔家大院的股权,但是他们负责经营的并不是乔家大院的资产,他们实质上是以乔家大院为根据地,部署周边的景区和相关项目。
“所以,他们的两权是不匹配的,他们拿到的是乔家大院的经营,但是经营地是乔家大院周边土地的项目权,所以就容易和周边村民发生冲突。”
许多村民称,拆迁补偿款发放不公平,村里有些饭店等拆迁赔偿100多万,但是有些房子拆了就只是给置换楼房。
此外,当地一位知情人士称,山西近年来的产业环境疲软,百姓对于改制后的长远利益缺少信心。

从2007年到现在,乔家大院景区改制一直悬而未决,祁县的前途也因此停滞不前。
正如其县委书记吴文胜所言,“2007年,我们的改革失败后,10年时间,乔家大院没有任何变化。”
直到现在,他还在感慨,“乔家大院的体制改革晚了10年,如果10年前改革,祁县一定不是今天的祁县。”
乔家大院的景区改制之路或许应证了那句老话-好事多磨。
祁县人民这么闹,算不算庸众的破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