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屡遭倭寇入侵,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倭夷入寇,即墨、诸城、莱阳沿海居民多被害。”于是,明政府便在东南沿海择要设戌,广建卫所,以抵御倭寇之入侵,保境安民。即墨境内的鳌山卫,雄崖、浮山二守御千户所就是于明初设置的。
当年莱州府辖区内沿海一线共设有三卫八所、七巡检司、十六寨、一百四十二墩堡。即墨的鳌山卫,以及“浮山前守御千户所”(即今青岛市南区浮山所)、“雄崖守御千户所”就在其列。按明代卫所兵员的编制“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明史·兵志》)。实际上鳌山卫内辖的右、前、后三个千户所与浮山、雄崖两个守御千户所共有边操军、京操军、守城军、屯田军3000多名,设指挥使、指挥佥事、千户、百户、镇抚等武官50多员,配备有大船、哨船、快船、火炮等武器装备。卫所之间的沿海一线设立烽火墩堡58座。并分兵把守,遇有敌警即以烽火为号,互相支援接应,从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雄崖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所城呈正方形,城墙两面转砌,中间以黄土夯实,城周二公里。城开四门,门洞上方皆有门楼。城中的十字大街贯穿所城东西南北,街面宽敞,布局对称。城内外除建有所署、官邸及兵营外,还建有城隍庙、关帝庙、菩萨庙、玉皇庙、九神庙、天齐庙、先农坛等宗教、祭祀场所。所设世袭正、副千户各2员,百户5员,管领春戍军252名、秋戍军319名、守城军51名、屯田军77名。戍军除在倭寇骚扰季节出海巡逻、作战外,还担负着应召保卫京师以及其他战备任务。守城军专管保卫所城,并担负着该所所辖的段村、王骞、王家山、公平山、望山、青山、米粟山、北渐山、陷牛山、朱皋、白马岛等11个墩堡的警戒任务。屯田军则负责管理分布于县内8个垦区的近155顷耕地。
当年雄崖所辖区的军屯中,要数丰城镇韩家屯的屯田规模最大。据《韩氏族谱》载:明代韩氏祖先韩九思,因随永乐皇帝北征有功,被敕封为雄崖所副千户、授飞骑尉、武略将军,为从五品,在此安家屯田。今之丰城、田横两个乡镇的北、中、南三个韩家屯均为当年的屯军垦区
当年莱州府辖区内沿海一线共设有三卫八所、七巡检司、十六寨、一百四十二墩堡。即墨的鳌山卫,以及“浮山前守御千户所”(即今青岛市南区浮山所)、“雄崖守御千户所”就在其列。按明代卫所兵员的编制“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明史·兵志》)。实际上鳌山卫内辖的右、前、后三个千户所与浮山、雄崖两个守御千户所共有边操军、京操军、守城军、屯田军3000多名,设指挥使、指挥佥事、千户、百户、镇抚等武官50多员,配备有大船、哨船、快船、火炮等武器装备。卫所之间的沿海一线设立烽火墩堡58座。并分兵把守,遇有敌警即以烽火为号,互相支援接应,从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
雄崖所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3年),所城呈正方形,城墙两面转砌,中间以黄土夯实,城周二公里。城开四门,门洞上方皆有门楼。城中的十字大街贯穿所城东西南北,街面宽敞,布局对称。城内外除建有所署、官邸及兵营外,还建有城隍庙、关帝庙、菩萨庙、玉皇庙、九神庙、天齐庙、先农坛等宗教、祭祀场所。所设世袭正、副千户各2员,百户5员,管领春戍军252名、秋戍军319名、守城军51名、屯田军77名。戍军除在倭寇骚扰季节出海巡逻、作战外,还担负着应召保卫京师以及其他战备任务。守城军专管保卫所城,并担负着该所所辖的段村、王骞、王家山、公平山、望山、青山、米粟山、北渐山、陷牛山、朱皋、白马岛等11个墩堡的警戒任务。屯田军则负责管理分布于县内8个垦区的近155顷耕地。
当年雄崖所辖区的军屯中,要数丰城镇韩家屯的屯田规模最大。据《韩氏族谱》载:明代韩氏祖先韩九思,因随永乐皇帝北征有功,被敕封为雄崖所副千户、授飞骑尉、武略将军,为从五品,在此安家屯田。今之丰城、田横两个乡镇的北、中、南三个韩家屯均为当年的屯军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