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龙友的美文,分享之:一个演员应该这样诞生
(由于字数限制以下为删减后的文字)
他应该不属于当下大众对艺人所贴标签的范畴,也不应该被划进八卦的娱乐圈。他是柳云龙,一个我喜欢的演员兼导演。
关于《风筝》所表现的信仰与人性,网上已经热议一片,想必柳导应该在不停地打喷嚏了吧。而我只想通过有限的文字能力向柳演员的表演致敬,向一个响当当的灵魂深深顶礼膜拜。
试以郑耀先与三个女人的离别戏对比述之。
被迫给深爱的程真儿挫骨扬灰后,郑耀先从指甲缝里小心抠出残余的骨灰小心收藏,他坐在昔日二人约会的饭店里悲恸而内疚。此时柳云龙的处理是收着的,没有大爆发,因为 环境和时机都不允许人物过度悲伤。相信这是极考验演员的表演,如果流于形式,则又是一出挤眼泪的苦情戏。柳云龙是这样处理的,他轻轻把包着真儿骨灰的手帕揣入贴身的口袋,然后无力地撑住桌子,头微沉、轻摇,脸上的泪珠滚落。镜头切换,他举起杯中酒一饮而尽。放下杯子的一瞬面部表情又有变化,苦楚、难耐、悲痛与纠结。
再看他与林桃的另一段死别。
当听说林桃为了他毁容自杀后,郑耀先摘掉眼镜,俯身痛哭,哭声甚至有点夸张,因为他面对着审讯他的韩冰和马小五。当他回到牢房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呆坐,配合画外音用嘴角的一丝上扬表现出对自己曾经还担心林桃背叛的无地自容;顿首,全然的无奈和无望。这几段表演柳云龙衔接得特别好,如果不是一个心中有深情已经走进角色的演员,怎能在不同的场景中诠释人物连贯的情感如此到位。
最后与韩冰的别离。
面对这个患难与共又曾经志同道合的同志、爱人和敌人,郑耀先的内心情感是多么的复杂。他无奈又坚定地说“橘生淮北为橘,橘生淮南则为枳”,句间停顿的气口恰到好处。当韩冰道出“我抓郑耀先干什么,他是我的伴儿。我要抓的是风筝。”他望着她,没有老泪纵横,没有,他知道这个女人将会选择怎样的结局。
然而一切情绪全在“我成全你”后渐渐爆发。韩冰喝毒酒的过程,郑耀先没有直视,他一直别着头,从崩着嘴唇流泪到抽泣到整个面部抽搐再到窒息晕倒在地。痛苦,巨大的痛苦纠结是前两段与心爱之人别离不同的。柳演员三段生离死别之戏无一重复,段段摧心肝,却又层次分明。
一个演员的追求
中国其实并不缺好演员,就像中国不缺聪明人,但我们缺踏踏实实一辈子愿意做好一件事的人,这于任何行业都适用。《圆桌派》有一期聊匠人,一个嘉宾说到日本是出匠人的文化,而中国是出龙的文化。而我相信我们文化所出之龙一定历尽磨难才能一飞冲天。
柳云龙是龙,蛰伏八载方得《风筝》。当年一炮而红的《暗算》也是辗转多年后的绽放。《风筝》与《暗算》之间柳云龙时有作品,但轰动之作少有。可无一例外的是几乎所有作品都与谍战有关。选择题材与人物的类型化对于一个演员而言,并不是件可以拿来炫耀的好事,它可以被解读成固步自封或黔驴技穷或不思进取,但柳云龙颠覆了这种可能性。他释放出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风筝》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仅从演员角度,柳云龙诠释了一个非常有难度有挑战的角色,这个角色之难在于要推翻教科书重新塑造大时代中英雄人物的跌宕命运。郑耀先完全有别于任何谍战剧中的任何特工,有别于任何固有思维中的正面人物。想必柳云龙顶着又导又演的不是人干的活的压力也要亲自出演郑耀先的缘由,一定跟他作为演员的追求有关。
柳云龙是对自己有要求的演员,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不愿意仅仅是娱乐大众,他对于职业有使命感。他很少很少接受访谈,更不用说综艺节目。你很难想象一个对着镜头可以百转千回的演员不会说漂亮话,但他真的不行,其实更主要的是不愿意。他不愿意做那些这个时代看似正常不过的假戏以标榜自己,不愿自己的职业被肮脏的金钱交易沾染纤尘,不愿自己的作品被绑架。这样的人似乎应该活在旧时光里,如今灯红酒绿浮生梦影哪个不是匆匆客。可是柳云龙还站在那里,站在他出发的原点。
柳云龙说“没有岁月可回头”。《风筝》播完他跨入人生的五字头,作为演员,他的艺术生命在不断地缩短,可以演的角色范围也在不断缩小。一想到他帅气的面庞终将不用化妆也会皱纹丛生,一想到他终有一天真的再也回不到意气风发的六哥的模样,心底是酸的,眼眶是热的。可是,我们也应该为他感到幸福。正如郑耀先虽然苍凉一生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少数始于信仰终于信仰的人一样,柳云龙的艺术生命也终将因为他对艺术的追求对生命的信仰而与众不同。
一个演员应该怎样诞生,他绝不止于表演,他需要灵魂深处的呐喊,需要纯净无功利的一次次探索,需要炼狱一样的体验,需要涅槃。柳云龙应该就是这样诞生的演员。
从《暗算》开始,但愿《风筝》不是终点。六哥已住进了我的心里,他和安在天隔着岁月遥遥相望。感谢柳云龙的坚持,让我们始终对这个时代心存希望,对信仰念念不忘。

(由于字数限制以下为删减后的文字)
他应该不属于当下大众对艺人所贴标签的范畴,也不应该被划进八卦的娱乐圈。他是柳云龙,一个我喜欢的演员兼导演。
关于《风筝》所表现的信仰与人性,网上已经热议一片,想必柳导应该在不停地打喷嚏了吧。而我只想通过有限的文字能力向柳演员的表演致敬,向一个响当当的灵魂深深顶礼膜拜。
试以郑耀先与三个女人的离别戏对比述之。
被迫给深爱的程真儿挫骨扬灰后,郑耀先从指甲缝里小心抠出残余的骨灰小心收藏,他坐在昔日二人约会的饭店里悲恸而内疚。此时柳云龙的处理是收着的,没有大爆发,因为 环境和时机都不允许人物过度悲伤。相信这是极考验演员的表演,如果流于形式,则又是一出挤眼泪的苦情戏。柳云龙是这样处理的,他轻轻把包着真儿骨灰的手帕揣入贴身的口袋,然后无力地撑住桌子,头微沉、轻摇,脸上的泪珠滚落。镜头切换,他举起杯中酒一饮而尽。放下杯子的一瞬面部表情又有变化,苦楚、难耐、悲痛与纠结。
再看他与林桃的另一段死别。
当听说林桃为了他毁容自杀后,郑耀先摘掉眼镜,俯身痛哭,哭声甚至有点夸张,因为他面对着审讯他的韩冰和马小五。当他回到牢房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呆坐,配合画外音用嘴角的一丝上扬表现出对自己曾经还担心林桃背叛的无地自容;顿首,全然的无奈和无望。这几段表演柳云龙衔接得特别好,如果不是一个心中有深情已经走进角色的演员,怎能在不同的场景中诠释人物连贯的情感如此到位。
最后与韩冰的别离。
面对这个患难与共又曾经志同道合的同志、爱人和敌人,郑耀先的内心情感是多么的复杂。他无奈又坚定地说“橘生淮北为橘,橘生淮南则为枳”,句间停顿的气口恰到好处。当韩冰道出“我抓郑耀先干什么,他是我的伴儿。我要抓的是风筝。”他望着她,没有老泪纵横,没有,他知道这个女人将会选择怎样的结局。
然而一切情绪全在“我成全你”后渐渐爆发。韩冰喝毒酒的过程,郑耀先没有直视,他一直别着头,从崩着嘴唇流泪到抽泣到整个面部抽搐再到窒息晕倒在地。痛苦,巨大的痛苦纠结是前两段与心爱之人别离不同的。柳演员三段生离死别之戏无一重复,段段摧心肝,却又层次分明。
一个演员的追求
中国其实并不缺好演员,就像中国不缺聪明人,但我们缺踏踏实实一辈子愿意做好一件事的人,这于任何行业都适用。《圆桌派》有一期聊匠人,一个嘉宾说到日本是出匠人的文化,而中国是出龙的文化。而我相信我们文化所出之龙一定历尽磨难才能一飞冲天。
柳云龙是龙,蛰伏八载方得《风筝》。当年一炮而红的《暗算》也是辗转多年后的绽放。《风筝》与《暗算》之间柳云龙时有作品,但轰动之作少有。可无一例外的是几乎所有作品都与谍战有关。选择题材与人物的类型化对于一个演员而言,并不是件可以拿来炫耀的好事,它可以被解读成固步自封或黔驴技穷或不思进取,但柳云龙颠覆了这种可能性。他释放出的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风筝》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仅从演员角度,柳云龙诠释了一个非常有难度有挑战的角色,这个角色之难在于要推翻教科书重新塑造大时代中英雄人物的跌宕命运。郑耀先完全有别于任何谍战剧中的任何特工,有别于任何固有思维中的正面人物。想必柳云龙顶着又导又演的不是人干的活的压力也要亲自出演郑耀先的缘由,一定跟他作为演员的追求有关。
柳云龙是对自己有要求的演员,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不愿意仅仅是娱乐大众,他对于职业有使命感。他很少很少接受访谈,更不用说综艺节目。你很难想象一个对着镜头可以百转千回的演员不会说漂亮话,但他真的不行,其实更主要的是不愿意。他不愿意做那些这个时代看似正常不过的假戏以标榜自己,不愿自己的职业被肮脏的金钱交易沾染纤尘,不愿自己的作品被绑架。这样的人似乎应该活在旧时光里,如今灯红酒绿浮生梦影哪个不是匆匆客。可是柳云龙还站在那里,站在他出发的原点。
柳云龙说“没有岁月可回头”。《风筝》播完他跨入人生的五字头,作为演员,他的艺术生命在不断地缩短,可以演的角色范围也在不断缩小。一想到他帅气的面庞终将不用化妆也会皱纹丛生,一想到他终有一天真的再也回不到意气风发的六哥的模样,心底是酸的,眼眶是热的。可是,我们也应该为他感到幸福。正如郑耀先虽然苍凉一生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成为少数始于信仰终于信仰的人一样,柳云龙的艺术生命也终将因为他对艺术的追求对生命的信仰而与众不同。
一个演员应该怎样诞生,他绝不止于表演,他需要灵魂深处的呐喊,需要纯净无功利的一次次探索,需要炼狱一样的体验,需要涅槃。柳云龙应该就是这样诞生的演员。
从《暗算》开始,但愿《风筝》不是终点。六哥已住进了我的心里,他和安在天隔着岁月遥遥相望。感谢柳云龙的坚持,让我们始终对这个时代心存希望,对信仰念念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