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吧 关注:9贴子:28
  • 0回复贴,共1
黄河文化—朱仙镇 
  提起开封朱仙镇,人们很快回想起战国时代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朱亥。朱亥家乡的人认为朱亥是神仙,就把镇名改名为朱仙镇。  
  说到朱仙镇,人们也忘不了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在那里大破金兵。并从那里忍痛班师回朝的故事。然而,使开封朱仙镇在明末时期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齐名,并合成为举世闻名的四大名镇的原因之一,大概要数此地盛产的民间木版年画了。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最早兴期于北宋,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的飞跃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分不开。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商人大量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加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我国雕版印刷也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有笔画转向刻板印刷。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东京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镖跳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由此可见,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宫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繁荣的市民文化逐渐萧条。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与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山东的淮坊、四川的绵竹并称为全国著名年画,是由它独特的风格决定的。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练,造型占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效果又觉的均称舒适。有些地方的年画人物脸部多打红脸蛋米妆饰,而朱仙镇的年画不打红脸蛋,看起来很自然和谐。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人们多把老虎做成或画成黄老虎或红老虎,而朱仙镇的年画是黑老虎。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手法,受到了中外美术界的重视和赞扬。  
  过去民间多采用矿物、植物自制颜料:黑色是用松烟调水发酵后经石磨磨成;黄色则是把槐米掺明矾放锅中煮成;绿色取自于生铜;青色从葵花子中提取。用土法制成的颜色印刷年画,色泽鲜亮透明,风吹日晒不会变色。在诸种颜料中,广丹和苏木红还具有药用价值。无怪乎在一些农村,孩子身上长疮以后,大人们总是从年画上撕下一片黄纸帖在患处。尽管近年来年画多用化工染料印刷,但土制颜料的某些长处是化工燃料所不及的。  
  这种被鲁迅先生称赞为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之花,将带着中原浓郁的乡土气息,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资料(http://www.hxfy5000.com/h_qywh/_hhwh/)


删除|1楼2009-03-16 17:1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