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 近段时间来,贵州经济较长时间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1月24日,在2017年度贵州省主要经济数据解读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对此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贵州经济所取得的成绩,有三点至关重要:
“第一,得益于中央给力、外部助力和自身发力。”陈少波表示,“三力同频、上下同欲”是贵州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中央会给力贵州?因为贵州的发展是符合中央要求的发展。包括“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中央对经济形势的重大判断、决策、调整等系列重大部署都在贵州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已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脱贫攻坚任务在贵州也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这些年中央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对贵州给予了大量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给贵州批准了一系列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区、试点省。”陈少波表示介绍:“特别是转移支付、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建设、退耕还林、易地扶贫搬迁等都得到了强力支持。仅去年给贵州的中央预算内奖励资金就达11.3亿元。”
为什么外部会助力贵州?因为贵州的发展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这几年,贵州每年引进资金都在七八千亿,落户的知名企业,包括苹果、高通、华为、富士康等达150多家,选择到贵州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名列全国前茅。”陈少波认为贵州选择的发展路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对广大企业、人才具有吸引力。“贵州举的大数据这面旗帜,是一个世界级的选择,30年前错过广州、杭州,30年后千万不要错过贵州。”
为什么自身发力会如此强劲?因为贵州的发展是符合百姓期盼的发展。陈少波表示,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对贵州发展无论是战略选择还是战术安排都作了统筹谋划和精心部署,符合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首先是思路清不摇摆。两条底线(发展和生态)、两条腿走新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两决攻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两者有机结合(百姓富和生态美),总体路径十分清晰。其次是布局清不折腾。贵州从省一直布局到市到县到乡到村,特别是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对66个贫困县、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都作了全面谋划布局,真正做到了挂图作战、挂牌督办、逐一消号。三是抓手清不落空。近年来,贵州省在事关战略实施成败的重点领域和环节都有一批实实在在、可操作、能落地的抓手。比如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双千工程”、大数据等,指向和要求都非常明确、具体、精准。中央党校一位老领导到贵州深入考察调研后认为,贵州发展大数据能成功,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都发动起来了,真正做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得益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陈少波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贵州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
从产业结构看,贵州经济呈现出“传统产业转型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去年,贵州关闭煤矿120处,淘汰落后产能1749万吨,9万吨煤矿全部淘汰退出,167万吨地条钢全部关停,白酒、电力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5%和13%。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3%和21.3%,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9%和26.6%。为实体经济企业降低“五大成本”608亿元,过去两年累计降低1300多亿元。粮经作物种植比调整为38:62,“三品一标”产地认证面积比重提高到51.2%。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0%和41.6%,旅游业持续“井喷”。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2%,新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8%,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
从产品结构看,去年工业产品达到341种,覆盖率56.5%、提高1.3个百分点,智能手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6.9倍和29.7%。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仁米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1位,茶叶、中药材产量分别增长19.8%和17.5%,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04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9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238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1个。
从企业结构看,新增市场主体69.5万户、总数达到249.7万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4家、总数达到5637家,比2012年净增3100多家,5年翻了一番多。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达到32家和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万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11家。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率提高到46.02%,比2012年提高9.6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从2012年的3.96下降为3.28。
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53%,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第三,得益于要素支撑保障有力有效。这是贵州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内因。
从人流看,乡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省外游客不断向我省集聚、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选择到贵州创业就业的省外大学毕业生和高端人才越来越多。近五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达380多万人,其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搬到城镇的贫困人口就达100多万人。2017年入黔入境游客分别增长31.2%和17.1%,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2460万人次、增长31.2%。去年农村劳动力省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72.4万人,返乡就业创业79.1万人。数据显示,贵州在全国大学生流入地排行榜中居第7位,“贵漂”正成为贵州发展火热实践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高层次人才达到近18万人,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从物流看,货物运输量快速增长。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组组通公路大决战等交通建设的强力推进,我省交通物流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高铁时代”“高速公路平原”正在给人们的时空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全省经济运行效率带来深刻变革。去年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15.6%,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6.5%,民航货邮吞吐量增长8.5%。“黔货出山”不断增多,全省进出货物比从2012年的70:30调整为53:47。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增长40.2%和43%,网络零售额增长30.3%。综合交通运输网和互联网“两网”正引领贵州物流快速成长,促进实体经济加速壮大。
从资金流看,资金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争取到中央各项转移支付2770亿元、比2016年增加188.2亿元,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77亿元、增加78亿元。争取国家发改委核准企业债券34支、总规模432.6亿元。3000亿元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加速落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6.8%,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401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去年投资资金来源增长19.1%。这些资金保障,为我省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信息流看,大数据信息资源加快集聚。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70万台、较上年新增30万台,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6730Gbps,通信光揽达到87万公里,行政村100%通宽带、98%通光纤。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6.2%、居全国第1位。老百姓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大数据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变”与“便”。
从技术流看,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全国第11位,比2012年提高11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6亿元,是2012年的4.3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7.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从电流看,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1.5%、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6.9%,其中大工业用电量增长17.1%。贵州电网省内售电量达到1024.2亿千瓦时、增长15.1%,增速居南网五省区第1位、全国第3位,与全省经济增速连续居全国前列相匹配。
从土地供应看,建设用地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去年新增建设用地16226.5公顷、增长24.3%,土地供应率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
从要素资源配置看,农村“三变”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务实举措,为提高贵州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陈少波表示:“总的来看,这些年贵州的发展质量好,效率高,只要继续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深层着力,贵州经济一定会持续向好、一路看好。”
“第一,得益于中央给力、外部助力和自身发力。”陈少波表示,“三力同频、上下同欲”是贵州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中央会给力贵州?因为贵州的发展是符合中央要求的发展。包括“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中央对经济形势的重大判断、决策、调整等系列重大部署都在贵州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已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脱贫攻坚任务在贵州也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这些年中央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对贵州给予了大量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帮助,给贵州批准了一系列国家级试验区、示范区、试点省。”陈少波表示介绍:“特别是转移支付、重大交通水利工程建设、退耕还林、易地扶贫搬迁等都得到了强力支持。仅去年给贵州的中央预算内奖励资金就达11.3亿元。”
为什么外部会助力贵州?因为贵州的发展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这几年,贵州每年引进资金都在七八千亿,落户的知名企业,包括苹果、高通、华为、富士康等达150多家,选择到贵州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名列全国前茅。”陈少波认为贵州选择的发展路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对广大企业、人才具有吸引力。“贵州举的大数据这面旗帜,是一个世界级的选择,30年前错过广州、杭州,30年后千万不要错过贵州。”
为什么自身发力会如此强劲?因为贵州的发展是符合百姓期盼的发展。陈少波表示,这些年省委、省政府对贵州发展无论是战略选择还是战术安排都作了统筹谋划和精心部署,符合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首先是思路清不摇摆。两条底线(发展和生态)、两条腿走新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两决攻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两者有机结合(百姓富和生态美),总体路径十分清晰。其次是布局清不折腾。贵州从省一直布局到市到县到乡到村,特别是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对66个贫困县、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2760个深度贫困村,都作了全面谋划布局,真正做到了挂图作战、挂牌督办、逐一消号。三是抓手清不落空。近年来,贵州省在事关战略实施成败的重点领域和环节都有一批实实在在、可操作、能落地的抓手。比如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双千工程”、大数据等,指向和要求都非常明确、具体、精准。中央党校一位老领导到贵州深入考察调研后认为,贵州发展大数据能成功,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都发动起来了,真正做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第二,得益于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陈少波表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贵州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深层原因。
从产业结构看,贵州经济呈现出“传统产业转型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良好态势。去年,贵州关闭煤矿120处,淘汰落后产能1749万吨,9万吨煤矿全部淘汰退出,167万吨地条钢全部关停,白酒、电力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5%和13%。大数据电子信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3%和21.3%,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9.9%和26.6%。为实体经济企业降低“五大成本”608亿元,过去两年累计降低1300多亿元。粮经作物种植比调整为38:62,“三品一标”产地认证面积比重提高到51.2%。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0%和41.6%,旅游业持续“井喷”。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2%,新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8%,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7%。
从产品结构看,去年工业产品达到341种,覆盖率56.5%、提高1.3个百分点,智能手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6.9倍和29.7%。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仁米等种植规模居全国第1位,茶叶、中药材产量分别增长19.8%和17.5%,无公害农产品达到2040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到9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238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1个。
从企业结构看,新增市场主体69.5万户、总数达到249.7万户,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4家、总数达到5637家,比2012年净增3100多家,5年翻了一番多。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达到32家和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万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11家。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化率提高到46.02%,比2012年提高9.6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从2012年的3.96下降为3.28。
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53%,比2012年提高12.7个百分点。
第三,得益于要素支撑保障有力有效。这是贵州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物质内因。
从人流看,乡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省外游客不断向我省集聚、外出打工人员纷纷返乡创业、选择到贵州创业就业的省外大学毕业生和高端人才越来越多。近五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达380多万人,其中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搬到城镇的贫困人口就达100多万人。2017年入黔入境游客分别增长31.2%和17.1%,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2460万人次、增长31.2%。去年农村劳动力省内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72.4万人,返乡就业创业79.1万人。数据显示,贵州在全国大学生流入地排行榜中居第7位,“贵漂”正成为贵州发展火热实践中的一道亮丽风景。高层次人才达到近18万人,比五年前翻了一番。
从物流看,货物运输量快速增长。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组组通公路大决战等交通建设的强力推进,我省交通物流条件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高铁时代”“高速公路平原”正在给人们的时空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全省经济运行效率带来深刻变革。去年公路货物周转量增长15.6%,铁路货物周转量增长6.5%,民航货邮吞吐量增长8.5%。“黔货出山”不断增多,全省进出货物比从2012年的70:30调整为53:47。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增长40.2%和43%,网络零售额增长30.3%。综合交通运输网和互联网“两网”正引领贵州物流快速成长,促进实体经济加速壮大。
从资金流看,资金供给规模不断扩大。争取到中央各项转移支付2770亿元、比2016年增加188.2亿元,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277亿元、增加78亿元。争取国家发改委核准企业债券34支、总规模432.6亿元。3000亿元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加速落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16.8%,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4011.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速,去年投资资金来源增长19.1%。这些资金保障,为我省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信息流看,大数据信息资源加快集聚。数据中心服务器承载能力达到70万台、较上年新增30万台,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6730Gbps,通信光揽达到87万公里,行政村100%通宽带、98%通光纤。电信业务总量增长146.2%、居全国第1位。老百姓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大数据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变”与“便”。
从技术流看,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排全国第11位,比2012年提高11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6亿元,是2012年的4.3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7.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从电流看,用电量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1.5%、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6.9%,其中大工业用电量增长17.1%。贵州电网省内售电量达到1024.2亿千瓦时、增长15.1%,增速居南网五省区第1位、全国第3位,与全省经济增速连续居全国前列相匹配。
从土地供应看,建设用地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去年新增建设用地16226.5公顷、增长24.3%,土地供应率连续5年居全国前列。
从要素资源配置看,农村“三变”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等务实举措,为提高贵州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重要保障。
陈少波表示:“总的来看,这些年贵州的发展质量好,效率高,只要继续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深层着力,贵州经济一定会持续向好、一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