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庆龄的出生地一直争议不断,或说上海浦西南市,或说虹口,或说浦东川沙,各执一词。或许,随着斯人逝去,这将是个永远也无法破解的谜团。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宋氏家族在上海的活动记载和川沙老人的回忆显示,宋庆龄在人生的前十年左右时间,是在川沙的外婆家度过的。
宋庆龄出生于1893年1月27日。在这之前,她的父亲宋嘉树迫于薪水微薄,已于1890年从“巡行传道”转为“本处传道”,选择一边在岳父倪蕴山长期生活和布道的川沙地区履行传教义务,一边把主要精力转向工商业。从这时起,有人说宋父便在上海定居下来,住在位于虹口美租界朱家木桥一带;也有人说宋氏一家都搬到了川沙内史第居住,直到1904年迁往浦西;还有人说宋父自己在外奔波,在缺乏人手又经济窘迫的情况下,宋母便带着孩子返回川沙老家居住,直到经济有所改善。无论如何,宋庆龄一口浓浓的浦东乡音是真实的,川沙老乡们的点滴记忆是真实的。
宋氏一家回到川沙,居住在老家南市街内史第沿街房,与黄炎培成了邻居。自“本处传道”后宋父虽降低了身份,但也同时减轻了传道负担,平时忙于经商,闲暇时回川沙传教布道,与宋母一起办福音堂,还兼任多处教会学校和自家小学堂的英文课和宗教课。宋母在家照看孩子,也做过织毛巾工和印刷所装订工以贴补家用。宋庆龄从懂事起就知道母亲辛苦、家里钱紧,所以她愿意穿大姐穿过的旧衣服,帮母亲做家务、照管弟弟妹妹。据与宋庆龄同时代的川沙人回忆,小时候常见宋庆龄带着弟弟妹妹玩。说是照看,由于不缺玩伴,宋庆龄的童年还是开心的。家里的长辈亲戚为逗姐妹们开心,会让她们做上车自己在前面拉着跑,据宋庆龄晚年回忆,她右眉上的疤痕就是从车上摔下来留下的。父母会买周浦产的“寸金糖”给她们吃。宋母以慈悲为怀、以助人为乐,无论是门前的乞讨者还是亲族中的贫困者,都尽量给予帮助。宋庆龄耳濡目染,也常常把糖省下来分给小朋友吃。正是这样的举动,使幼年宋庆龄给人留下了“最朴素、最和气、最好相处”、“有礼貌”的的印象。
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早年漂洋过海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母亲倪珪贞自幼接受新式教育,二人思想都比较民主开化,在这样家庭氛围影响下,大约从1897年左右开始,宋庆龄就踏入学塾接受正规教育了。诸文伯是宋庆龄的第一位老师。他于1884年考中秀才,后来在家开馆授徒。到了上学的年龄,宋庆龄与宋子文便在对街诸家的客堂里读起了《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和珠算等,接受启蒙教育。1901年诸文伯学塾停办,宋庆龄、宋子文面临转学问题,宋美龄也到了适学年龄。宋家本想送三个孩子进教会学校,但是教会学校收费较贵,加之受到新式小学创办热潮的影响,就在1902年聘请顾佐尧为家庭教师,办起了宋家小学堂,教授宋家孩子读书,也吸收别人家子女入学。顾佐尧关于“宋庆龄从小朴实,宋美龄从小爱打扮”的印象就是这时候留下的。由于宋父兼任自家小学堂的英文课,宋母在孩子教育上也比较严格,所以宋庆龄姐弟英语成绩极好。诸文伯、顾佐尧都是学有所长、清贫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们除了讲解经书,还教育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宋氏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对孩子们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宋庆龄终其一生的爱国情思渐渐萌芽。
经过几年努力,宋父在上海经商致富了,修建了新房子,全家迁往浦西,宋庆龄就此结束了在川沙生活、读书的日子,不久后入学中西女塾,接受当时最新式的、优等的教育。
宋庆龄出生于1893年1月27日。在这之前,她的父亲宋嘉树迫于薪水微薄,已于1890年从“巡行传道”转为“本处传道”,选择一边在岳父倪蕴山长期生活和布道的川沙地区履行传教义务,一边把主要精力转向工商业。从这时起,有人说宋父便在上海定居下来,住在位于虹口美租界朱家木桥一带;也有人说宋氏一家都搬到了川沙内史第居住,直到1904年迁往浦西;还有人说宋父自己在外奔波,在缺乏人手又经济窘迫的情况下,宋母便带着孩子返回川沙老家居住,直到经济有所改善。无论如何,宋庆龄一口浓浓的浦东乡音是真实的,川沙老乡们的点滴记忆是真实的。
宋氏一家回到川沙,居住在老家南市街内史第沿街房,与黄炎培成了邻居。自“本处传道”后宋父虽降低了身份,但也同时减轻了传道负担,平时忙于经商,闲暇时回川沙传教布道,与宋母一起办福音堂,还兼任多处教会学校和自家小学堂的英文课和宗教课。宋母在家照看孩子,也做过织毛巾工和印刷所装订工以贴补家用。宋庆龄从懂事起就知道母亲辛苦、家里钱紧,所以她愿意穿大姐穿过的旧衣服,帮母亲做家务、照管弟弟妹妹。据与宋庆龄同时代的川沙人回忆,小时候常见宋庆龄带着弟弟妹妹玩。说是照看,由于不缺玩伴,宋庆龄的童年还是开心的。家里的长辈亲戚为逗姐妹们开心,会让她们做上车自己在前面拉着跑,据宋庆龄晚年回忆,她右眉上的疤痕就是从车上摔下来留下的。父母会买周浦产的“寸金糖”给她们吃。宋母以慈悲为怀、以助人为乐,无论是门前的乞讨者还是亲族中的贫困者,都尽量给予帮助。宋庆龄耳濡目染,也常常把糖省下来分给小朋友吃。正是这样的举动,使幼年宋庆龄给人留下了“最朴素、最和气、最好相处”、“有礼貌”的的印象。
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早年漂洋过海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母亲倪珪贞自幼接受新式教育,二人思想都比较民主开化,在这样家庭氛围影响下,大约从1897年左右开始,宋庆龄就踏入学塾接受正规教育了。诸文伯是宋庆龄的第一位老师。他于1884年考中秀才,后来在家开馆授徒。到了上学的年龄,宋庆龄与宋子文便在对街诸家的客堂里读起了《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和珠算等,接受启蒙教育。1901年诸文伯学塾停办,宋庆龄、宋子文面临转学问题,宋美龄也到了适学年龄。宋家本想送三个孩子进教会学校,但是教会学校收费较贵,加之受到新式小学创办热潮的影响,就在1902年聘请顾佐尧为家庭教师,办起了宋家小学堂,教授宋家孩子读书,也吸收别人家子女入学。顾佐尧关于“宋庆龄从小朴实,宋美龄从小爱打扮”的印象就是这时候留下的。由于宋父兼任自家小学堂的英文课,宋母在孩子教育上也比较严格,所以宋庆龄姐弟英语成绩极好。诸文伯、顾佐尧都是学有所长、清贫正直的知识分子,他们除了讲解经书,还教育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宋氏父母的言传身教也对孩子们产生着持续的影响,宋庆龄终其一生的爱国情思渐渐萌芽。
经过几年努力,宋父在上海经商致富了,修建了新房子,全家迁往浦西,宋庆龄就此结束了在川沙生活、读书的日子,不久后入学中西女塾,接受当时最新式的、优等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