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教委官方微信号“上海教育”发布了《2018上海教育要做哪些事?重点是这50件》,其中有这样一句:“制定2018年度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政策,稳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
1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短短一行字,意味着已经风传了数月“公民同招”新政首次被官方盖章。虽细则尚未出台(据可靠消息称,细则将在“两会”后正式颁布实施),但对于不少即将面临孩子幼升小、小升初的家庭而言,入学新策的改革与调整,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决策部署。
现在就读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极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要么选择去考民办小学,要么就选择户口对口的公办小学;如果民办没考进,就最后统筹到户口所在地的公办小学托底。
那些原本打着如意算盘“民办考考看,万一考不进,再读户口对口的优质公办”,这回彻底成幻影。选择考民办,后果可能是民办不录取,学区房对口的优质公办因名额已满同样不能录取,孩子将被统筹到口碑一般的公办学校,虽说也是按照“就近原则”,但很可能学校不仅不太好,而且距离也较远。
客观而言,2018年“幼升小新政”因细则未出,到底最后是全市同时铺开,还是流传的四区率先试点,都是只靠猜测。
如果政策如后者所述,那除了试点的四区之外,其他区仍然是民办小学先招生,再轮到公办小学招生,那对于区域内原本全市招生的一些“头牌民办小学”(比如徐汇区的盛大、世外等)又该如何限制规定?我们目前都不得而知,仍然只靠猜测。
但是无论今年的“幼升小”政策如何变化、如何细化,普教改革的趋势始终是明朗的:政府势必将大力扶持公办,打造优质公办学校;严格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实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家门口有好学校”将不再是一句可笑的话,而学区房也必然更加紧俏——那么,对于手中没有学区房,或者手中学区房并非对口区内第一梯队公办学校的家庭;或者本想试着要考一考民办,如今不知道该不该去试的家庭,又该何去何从呢?
2
幼升小“公民同招”的新政策一出,到底搅动了谁的奶酪?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第一批“尝鲜”的家庭又该怎么办?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民办小学。大部分的民办小学会面临报名人数减少、生源水平下滑的局面——因为手握学区房、原本抱着“不考白不考”心态的家庭,极可能在这场博弈中做出保守选择。
换言之,民办小学将大大失去这一部分来自“学区房家庭”中的优质生源。从目前上海房地产的角度来说,“学区房”基本售价不菲,除了“祖传”户口之外,就只有中产阶级才有实力购买“学区房”——进一步推断便可得出:民办学校将被很多中产阶级家庭划入“待定区域”。
其次,受影响的就是手握“学区房”的家庭。原本他们手上有一副很好打的牌:先报个心仪的民办小学,让孩子试一试,考不进也无所谓,反正对口的学校本身就很不错。“新政”一出,这手好牌变得有点“尴尬”:就算孩子是个大牛蛙,一流民办就能铁定考进么?
还有一大批家长,觉得自己孩子资质不错,这几年也在外面参加过英语或数学的培训,原本自我感觉“跳一跳”或许能进一流的民办小学,现在敢去跳么?这一跳,要么是跳到河对岸,要么就直接掉湖里了。
这成了一个难以取舍的博弈。最终决定于父母对孩子本身的定位与自我认识、对国内教育体制的评价方式,以及,对所得结果的接纳程度。
最后,就是没有学区房、户口对口的公办学校“不咋的”的家庭,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机会变大了:因为考民办的家庭因为前文所列举的情况而比往年减少,竞争对手少了。
假设,某民办学校要招20个小学生,往年100个孩子去考,取20名,今年变成70个孩子去考了,还是取20名——那从理论上讲录取的概率就会上升。
3
新政之下,体制内各学校的发展状况必然会出现一些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优质公办会做强;一流民办继续走向精英化。
“公民同招”的新政说白了就是为了保护优质公办的生源。之前的情况大家都明白:聪明又会读书的小孩都被民办给挑走了!而且民办小学挑生源,挑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孩子的家庭环境会给他们的成长成才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今,一批“优质小孩”不再齐刷刷由着民办去挑,而直接选择了优质公办;中国社会近十几年来培养出的具有高学历、稳定收入和良好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因为学区房的缘故,而成为优质公办学校的学生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培养科学而有章法,这对优质公办小学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影响也将是极其深远的。
即使这种影响与改变第一年根本看不出来,但是五年、十年之后,局面就将截然不同。当中国的“中产阶级”们不用挤破头去抢占所谓的优良教育资源,去无奈地“鸡血”孩子,或者花巨资去读贵族学校,而是有自己引以为傲的家门口的“优质公办”,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而这些学校也会因为良性的生源输入,获得更佳的升学率和办学声誉。
至于一流民办继续精英化的道路,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所指的上海一流民办小学是诸如上外、世外这类的民办小学。世外小学原本就有国际班,里面的孩子绝大多数是要去国外留学的,这些孩子的家庭物质条件很好,走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教育,还是两者兼顾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同时,这些学校培养的“大牛蛙”,各自走精英化的道路,语数外各有强项。还是举例徐汇的世外,世外小学英语非常强,世外初中录取外校的小学毕业生时,有很多是来自徐汇的逸夫小学,因为逸夫小学的数学非常强,世外初中需要数学牛蛙来平衡生源。
可见,这些一流民办学校,各自有各自的特长。如果您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特别具有天赋,又恰巧是这个学校的强项,就是绝对合适的选择。
同时不得不说一句:“优质公办”的强大,会影响到学区房房价。毕竟,优质公办的招生,还是户口的片区划分。哪怕一直说学区划分的政策一年一变,但有很多小学对口的小区还是固定的。会有更多的为了孩子进“优质公办”的家庭购买学区房,房价能不坚挺么?
4
分析了一大堆,可家长们还是着急啊——“我们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选择呢?”
其实干着急也没有用,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政策再变化,竞争再激烈,你的孩子才是最根本的底牌。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培养,让他的特长与禀赋得到开发与发展,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
老话讲“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转学的孩子比较少见,但我们常能看到有些孩子在学校的普通班平行班中可以名列前茅,学得自信而扎实,一旦去了提高班理科班,他就跟不上教学节奏,失去信心越学越累——同样,换成普通学校和顶级名校来比较,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关键是找准适合孩子学习的地方,学校的学习氛围能契孩子的性格,学习的重点能发挥孩子的禀赋、提升他的兴趣,孩子自己也能踏准学习的节奏,他自然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更何况小学学习只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点,将来还有很长远的一段路等着你的孩子一路跑下去,如果一开始就用力过猛,让小小的孩子产生厌烦与恐惧,失去孩子应有的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那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如今的家长们提到“升学”二字,总有谈虎色变之感,其实也大可不必。除了择校之外,给自己的孩子做好必要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准备,才是重中之重。
“幼升小”的准备工作其实归纳起来也就是这三方面:基本知识的掌握、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养成、超前知识的学习。
基本知识就是指一定的识字量、20以内的加减法、简单的英语交流。学习习惯与能力包括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这两类,其实6岁左右的孩童差别不会特别大,可能由于个体差异,优缺点总会各异。
唯一值得家长警惕的是第三类:超前知识的学习。如今各个机构最喜欢贩卖的概念就是:不怕学不会,就怕学不早。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考进民办,纷纷超前学习,有些幼儿园的小孩已经把小学三年的课程都学掉了。但其实,知识的掌握,并不等同于思维能力的跟上,就比如认识3000个字,但却不会用,不会组织表达。
相比之下,我们家长应该是宁愿要500个字的应用自如,也不要3000个字的“认识”;宁愿要让孩子熟悉20以内的运算、理解算术的本意、会解决最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不要孩子已能把乘法表背得滚瓜乱熟、已经会三四位数的加减法。
少年伤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啊——超前学习的天才少年,最后有几个真的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了?
现在民办学校的招生要求,看重的也是一个孩子的能力与心智,而不是看你孩子是不是掌握了超纲的知识。
5
最后想说,无论您的孩子是零起点,还是已经准备得超级充分,是个亲戚朋友和同龄孩子眼中的“大牛蛙”,请您永远记住:求学之路是一场人生的马拉松。
一个人可能发蒙于6岁,但求学路漫漫绵长至终身;标志你学业有成的关键点,往往是看你最后的学历,谁又会去问你小学在哪里?
你可能会质疑:没有良好的起点,哪里会有良好的终点?——那就算起点再高,人生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例子还少么?而大器晚成、中途逆袭的故事没听过吗?
教育资源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择校与择偶也是相似的,强扭的瓜不会甜,不合适的鞋再贵也磨脚。
更重要的是,上学读书永远不应局限在获得“知识”这个层面,而是寻求“智慧”,从而提升能力,开拓潜能。
家长们与其盯着政策干着急,不如心态放稳,从容应对;同时逐步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顺着孩子的本性,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培养,静待智慧之花盛开在他的人生之路上。
1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短短一行字,意味着已经风传了数月“公民同招”新政首次被官方盖章。虽细则尚未出台(据可靠消息称,细则将在“两会”后正式颁布实施),但对于不少即将面临孩子幼升小、小升初的家庭而言,入学新策的改革与调整,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决策部署。
现在就读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极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要么选择去考民办小学,要么就选择户口对口的公办小学;如果民办没考进,就最后统筹到户口所在地的公办小学托底。
那些原本打着如意算盘“民办考考看,万一考不进,再读户口对口的优质公办”,这回彻底成幻影。选择考民办,后果可能是民办不录取,学区房对口的优质公办因名额已满同样不能录取,孩子将被统筹到口碑一般的公办学校,虽说也是按照“就近原则”,但很可能学校不仅不太好,而且距离也较远。
客观而言,2018年“幼升小新政”因细则未出,到底最后是全市同时铺开,还是流传的四区率先试点,都是只靠猜测。
如果政策如后者所述,那除了试点的四区之外,其他区仍然是民办小学先招生,再轮到公办小学招生,那对于区域内原本全市招生的一些“头牌民办小学”(比如徐汇区的盛大、世外等)又该如何限制规定?我们目前都不得而知,仍然只靠猜测。
但是无论今年的“幼升小”政策如何变化、如何细化,普教改革的趋势始终是明朗的:政府势必将大力扶持公办,打造优质公办学校;严格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实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家门口有好学校”将不再是一句可笑的话,而学区房也必然更加紧俏——那么,对于手中没有学区房,或者手中学区房并非对口区内第一梯队公办学校的家庭;或者本想试着要考一考民办,如今不知道该不该去试的家庭,又该何去何从呢?
2
幼升小“公民同招”的新政策一出,到底搅动了谁的奶酪?会引发怎样的连锁反应?第一批“尝鲜”的家庭又该怎么办?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民办小学。大部分的民办小学会面临报名人数减少、生源水平下滑的局面——因为手握学区房、原本抱着“不考白不考”心态的家庭,极可能在这场博弈中做出保守选择。
换言之,民办小学将大大失去这一部分来自“学区房家庭”中的优质生源。从目前上海房地产的角度来说,“学区房”基本售价不菲,除了“祖传”户口之外,就只有中产阶级才有实力购买“学区房”——进一步推断便可得出:民办学校将被很多中产阶级家庭划入“待定区域”。
其次,受影响的就是手握“学区房”的家庭。原本他们手上有一副很好打的牌:先报个心仪的民办小学,让孩子试一试,考不进也无所谓,反正对口的学校本身就很不错。“新政”一出,这手好牌变得有点“尴尬”:就算孩子是个大牛蛙,一流民办就能铁定考进么?
还有一大批家长,觉得自己孩子资质不错,这几年也在外面参加过英语或数学的培训,原本自我感觉“跳一跳”或许能进一流的民办小学,现在敢去跳么?这一跳,要么是跳到河对岸,要么就直接掉湖里了。
这成了一个难以取舍的博弈。最终决定于父母对孩子本身的定位与自我认识、对国内教育体制的评价方式,以及,对所得结果的接纳程度。
最后,就是没有学区房、户口对口的公办学校“不咋的”的家庭,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机会变大了:因为考民办的家庭因为前文所列举的情况而比往年减少,竞争对手少了。
假设,某民办学校要招20个小学生,往年100个孩子去考,取20名,今年变成70个孩子去考了,还是取20名——那从理论上讲录取的概率就会上升。
3
新政之下,体制内各学校的发展状况必然会出现一些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优质公办会做强;一流民办继续走向精英化。
“公民同招”的新政说白了就是为了保护优质公办的生源。之前的情况大家都明白:聪明又会读书的小孩都被民办给挑走了!而且民办小学挑生源,挑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家长——孩子的家庭环境会给他们的成长成才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今,一批“优质小孩”不再齐刷刷由着民办去挑,而直接选择了优质公办;中国社会近十几年来培养出的具有高学历、稳定收入和良好社会地位的中产阶级,因为学区房的缘故,而成为优质公办学校的学生家长,他们对孩子的培养科学而有章法,这对优质公办小学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影响也将是极其深远的。
即使这种影响与改变第一年根本看不出来,但是五年、十年之后,局面就将截然不同。当中国的“中产阶级”们不用挤破头去抢占所谓的优良教育资源,去无奈地“鸡血”孩子,或者花巨资去读贵族学校,而是有自己引以为傲的家门口的“优质公办”,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而这些学校也会因为良性的生源输入,获得更佳的升学率和办学声誉。
至于一流民办继续精英化的道路,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所指的上海一流民办小学是诸如上外、世外这类的民办小学。世外小学原本就有国际班,里面的孩子绝大多数是要去国外留学的,这些孩子的家庭物质条件很好,走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教育,还是两者兼顾才是他们考虑的重点。
同时,这些学校培养的“大牛蛙”,各自走精英化的道路,语数外各有强项。还是举例徐汇的世外,世外小学英语非常强,世外初中录取外校的小学毕业生时,有很多是来自徐汇的逸夫小学,因为逸夫小学的数学非常强,世外初中需要数学牛蛙来平衡生源。
可见,这些一流民办学校,各自有各自的特长。如果您的孩子在某一方面特别具有天赋,又恰巧是这个学校的强项,就是绝对合适的选择。
同时不得不说一句:“优质公办”的强大,会影响到学区房房价。毕竟,优质公办的招生,还是户口的片区划分。哪怕一直说学区划分的政策一年一变,但有很多小学对口的小区还是固定的。会有更多的为了孩子进“优质公办”的家庭购买学区房,房价能不坚挺么?
4
分析了一大堆,可家长们还是着急啊——“我们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选择呢?”
其实干着急也没有用,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政策再变化,竞争再激烈,你的孩子才是最根本的底牌。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培养,让他的特长与禀赋得到开发与发展,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
老话讲“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也是非常有道理的。转学的孩子比较少见,但我们常能看到有些孩子在学校的普通班平行班中可以名列前茅,学得自信而扎实,一旦去了提高班理科班,他就跟不上教学节奏,失去信心越学越累——同样,换成普通学校和顶级名校来比较,也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关键是找准适合孩子学习的地方,学校的学习氛围能契孩子的性格,学习的重点能发挥孩子的禀赋、提升他的兴趣,孩子自己也能踏准学习的节奏,他自然会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更何况小学学习只是一个人学习生涯的起点,将来还有很长远的一段路等着你的孩子一路跑下去,如果一开始就用力过猛,让小小的孩子产生厌烦与恐惧,失去孩子应有的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那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如今的家长们提到“升学”二字,总有谈虎色变之感,其实也大可不必。除了择校之外,给自己的孩子做好必要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准备,才是重中之重。
“幼升小”的准备工作其实归纳起来也就是这三方面:基本知识的掌握、学习习惯与能力的养成、超前知识的学习。
基本知识就是指一定的识字量、20以内的加减法、简单的英语交流。学习习惯与能力包括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这两类,其实6岁左右的孩童差别不会特别大,可能由于个体差异,优缺点总会各异。
唯一值得家长警惕的是第三类:超前知识的学习。如今各个机构最喜欢贩卖的概念就是:不怕学不会,就怕学不早。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考进民办,纷纷超前学习,有些幼儿园的小孩已经把小学三年的课程都学掉了。但其实,知识的掌握,并不等同于思维能力的跟上,就比如认识3000个字,但却不会用,不会组织表达。
相比之下,我们家长应该是宁愿要500个字的应用自如,也不要3000个字的“认识”;宁愿要让孩子熟悉20以内的运算、理解算术的本意、会解决最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不要孩子已能把乘法表背得滚瓜乱熟、已经会三四位数的加减法。
少年伤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啊——超前学习的天才少年,最后有几个真的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了?
现在民办学校的招生要求,看重的也是一个孩子的能力与心智,而不是看你孩子是不是掌握了超纲的知识。
5
最后想说,无论您的孩子是零起点,还是已经准备得超级充分,是个亲戚朋友和同龄孩子眼中的“大牛蛙”,请您永远记住:求学之路是一场人生的马拉松。
一个人可能发蒙于6岁,但求学路漫漫绵长至终身;标志你学业有成的关键点,往往是看你最后的学历,谁又会去问你小学在哪里?
你可能会质疑:没有良好的起点,哪里会有良好的终点?——那就算起点再高,人生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例子还少么?而大器晚成、中途逆袭的故事没听过吗?
教育资源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择校与择偶也是相似的,强扭的瓜不会甜,不合适的鞋再贵也磨脚。
更重要的是,上学读书永远不应局限在获得“知识”这个层面,而是寻求“智慧”,从而提升能力,开拓潜能。
家长们与其盯着政策干着急,不如心态放稳,从容应对;同时逐步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顺着孩子的本性,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培养,静待智慧之花盛开在他的人生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