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极度膨胀的壮民族主义为摆脱汉族的阴影,炮制出“壮泰同源”的谬论,不断向普通壮族民众灌输壮族与泰族的关系如何如何亲密,以此推动整个壮族社会集体倒向泰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壮民族主义者有事没事就喜欢收集壮族和泰族相似的现象,有的、没有的也编出一箩筐。某些壮族文人还为此出版了关于壮语和泰语对比研究的书籍,以此证明壮族和泰族是“同源民族”。事实上,壮族和泰族真的是“同源民族”吗?
众所周知,泰族最早生活在云贵高原西部,曾在云贵高原建立过哀牢国、南诏国等政权,自哀牢国举国归附汉朝后,泰族先民历经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等中国内地王朝的统治,南朝陈代梁后,中国内地王朝放弃云南高原,泰族先民才走向独立,并在此后百余年逐渐崛起、建立南诏国,伴随南诏势力扩张到今泰国北部、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缅甸中部等广大区域。南诏亡国之后,泰族虽没出现过统一的政权,但各自都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了不算太弱的政权,民族特征在这些政权的支撑下得到延续;分属不同政权的各地泰族之间,虽然交流有所减弱,但也还在继续。再之后,各地泰族陆续吸收南来的上座部佛教,在上座部佛教的影响下、陆续抛弃了很多古老的文化,新文化代替老文化过程中也保持着几乎一致的变化;至今依然保持着几乎一致的语言、保留着稳定的共同体特征,仅仅在文字上各自吸收记载佛经的巴利文重新创制新文字、由此产生分野。而所谓的“壮族”,是二十世纪50年代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下,由云贵高原东南到岭南一带的20多个群体纠合而成,并不是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的民族;组成“壮族”的20多个群体中,人数较多的群体是獠人,獠人源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结合部(湖北西、重庆东),隋、唐时期曾大规模入蜀烧杀抢掠,后被唐朝打压、逐渐迁至云贵高原东部(湖南西、贵州东),元、明、清之际才陆续南下岭南(广西、广东);除獠人以外,组成“壮族”的其它群体来源不一、文化不一、更没有稳定的共同体特征。
从公元69年“哀牢归汉”到公元557年南朝陈放弃云南高原,泰族先民有488年的时间在中国内地王朝统治之下,毋庸置疑、泰族先民肯定在这期间吸收了大量中国内地汉族先民的语言;而此时的壮族先民们也在中国内地王朝统治之下,吸收当时中国内地汉族先民的语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五胡乱华”之后,中国内地因战争与人口迁徙频繁,汉族先民的语言发展方向发生改变,地处云贵高原西部的泰族先民和生活在山区的壮族先民们因地理条件限制,没有跟随中国内地的语言发展变化,语言呈分散状态发展;但是,泰族先民在此后建立了强大的南诏国,统一的政权将内部分散发展的语言又拉到一起,使泰族内部语言回归统一发展;而壮族先民没有统一的政权支撑,语言继续呈现分散状态发展。也就是说,汉族先民的语言、泰族先民的语言、壮族先民的语言在汉朝时期曾走向统一,但又在“五胡乱华”之后走向分裂。汉族先民、泰族先民、壮族先民毕竟有过那么一段时间使用过相同的语言,汉语、泰语、还有各种壮语肯定会有一部分词汇保持着那个时期的特征,各种语言之间对比都会有相似的词汇,被大山阻隔、少与外部语言混合的各种壮语和泰语的相似词汇肯定又会比汉语和泰语的相似词汇多一些。
壮族内部至少有2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虽然都由一种语言(汉朝通语)发展而来,但经过上千年的分散发展,互相之间已经无法互通,各地壮族之间的交往也需要借助当今汉语才能沟通,壮族内部语言尚且没有统一,壮民族主义者是怎样让所谓的“壮语”与泰语捆绑呢?那就是从各种“壮语”中寻找与泰语相似的词汇汇总后与泰语进行对比,从A语言中找出几个词汇、从B语言找出几个词汇、从C语言找出几个词汇……,林林总总拼凑出2000个所谓的“核心词汇”,再请专家来鉴定这2000个“核心词汇”与对应泰语词汇的相似度,最终认定有1400个左右的词汇和泰语比较接近,由此得出1400/2000=70%的相似率。“壮语和泰语有70%的相似度”几乎让壮民族主义者集体沸腾!在他们的鼓动和渲染下,很多壮族学子纷纷报考泰语相关的专业,投身“壮、泰语言研究的伟大事业”,有些人学到一半无法继续才知道壮语和泰语的巨大差距。
壮民族主义者从内部数十种语言中刻意找出2000个词汇与泰语对比本身就存在问题,A群体的壮语有几个词汇和泰语相似,B群体的壮语也有几个词汇和泰语相似,C群体的壮语也有几个词汇和泰语相似,还有D群体、E群体等等,在那么多种语言中挑选词汇跟单一的语言对比,本身就能增加相似的概率,况且这些语言在古代还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都吸收过汉朝通语或本身就是汉朝通语演变而来)。客观的对比,应该将壮族内部各种语言分别与泰语进行对比、分别公布结论,而壮民族主义者并没有这样做。可见,进行壮、泰语言对比研究的壮民族主义专家肯定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泰语有上万的单词词汇,假设各种壮语真是统一的语言、也有1400左右的词汇和泰语相似,泰语就按10000个词汇算好了,那也应该是1400/10000=14%的相似度,而不是冠于“核心词汇”之名搞出1400/2000=70%的相似度。
所谓的壮、泰语言对比研究,完全是壮民族主义者精心策划的阴谋,刻意夸大壮、泰语言的相似度,虚构“壮泰同源”的谬论,利用泰族来整合壮族内部之间的认同,并以此摆脱汉族的阴影、成为“有国际背景的民族”。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壮民族主义者还捏造出“泰族源于岭南”的谬论,严重扰乱泰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认识。没有“壮泰同源”这个歪理邪说之前,泰族源于云贵高原西部是泰族社会的共识;自从壮民族主义者炮制出“壮泰同源”这个歪理学说之后,泰族源于云贵高原西部这个共识被打破,有些泰族被“亲戚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等思想的误导,盲目认同壮族这个横空出世的“亲戚”,糊里糊涂认同了“泰族源于岭南”这个谬论,把清清楚楚的泰族历史拖入混乱状态。然而,泰族认下壮族这个“亲戚”之后,并没有给泰族带来任何好处,甚至还为壮族透支了自己的名声,难道泰族不应该对此进行反思吗?

众所周知,泰族最早生活在云贵高原西部,曾在云贵高原建立过哀牢国、南诏国等政权,自哀牢国举国归附汉朝后,泰族先民历经东汉、蜀汉、西晋、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等中国内地王朝的统治,南朝陈代梁后,中国内地王朝放弃云南高原,泰族先民才走向独立,并在此后百余年逐渐崛起、建立南诏国,伴随南诏势力扩张到今泰国北部、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缅甸中部等广大区域。南诏亡国之后,泰族虽没出现过统一的政权,但各自都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了不算太弱的政权,民族特征在这些政权的支撑下得到延续;分属不同政权的各地泰族之间,虽然交流有所减弱,但也还在继续。再之后,各地泰族陆续吸收南来的上座部佛教,在上座部佛教的影响下、陆续抛弃了很多古老的文化,新文化代替老文化过程中也保持着几乎一致的变化;至今依然保持着几乎一致的语言、保留着稳定的共同体特征,仅仅在文字上各自吸收记载佛经的巴利文重新创制新文字、由此产生分野。而所谓的“壮族”,是二十世纪50年代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下,由云贵高原东南到岭南一带的20多个群体纠合而成,并不是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形成的民族;组成“壮族”的20多个群体中,人数较多的群体是獠人,獠人源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结合部(湖北西、重庆东),隋、唐时期曾大规模入蜀烧杀抢掠,后被唐朝打压、逐渐迁至云贵高原东部(湖南西、贵州东),元、明、清之际才陆续南下岭南(广西、广东);除獠人以外,组成“壮族”的其它群体来源不一、文化不一、更没有稳定的共同体特征。
从公元69年“哀牢归汉”到公元557年南朝陈放弃云南高原,泰族先民有488年的时间在中国内地王朝统治之下,毋庸置疑、泰族先民肯定在这期间吸收了大量中国内地汉族先民的语言;而此时的壮族先民们也在中国内地王朝统治之下,吸收当时中国内地汉族先民的语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五胡乱华”之后,中国内地因战争与人口迁徙频繁,汉族先民的语言发展方向发生改变,地处云贵高原西部的泰族先民和生活在山区的壮族先民们因地理条件限制,没有跟随中国内地的语言发展变化,语言呈分散状态发展;但是,泰族先民在此后建立了强大的南诏国,统一的政权将内部分散发展的语言又拉到一起,使泰族内部语言回归统一发展;而壮族先民没有统一的政权支撑,语言继续呈现分散状态发展。也就是说,汉族先民的语言、泰族先民的语言、壮族先民的语言在汉朝时期曾走向统一,但又在“五胡乱华”之后走向分裂。汉族先民、泰族先民、壮族先民毕竟有过那么一段时间使用过相同的语言,汉语、泰语、还有各种壮语肯定会有一部分词汇保持着那个时期的特征,各种语言之间对比都会有相似的词汇,被大山阻隔、少与外部语言混合的各种壮语和泰语的相似词汇肯定又会比汉语和泰语的相似词汇多一些。
壮族内部至少有20多种语言,这些语言虽然都由一种语言(汉朝通语)发展而来,但经过上千年的分散发展,互相之间已经无法互通,各地壮族之间的交往也需要借助当今汉语才能沟通,壮族内部语言尚且没有统一,壮民族主义者是怎样让所谓的“壮语”与泰语捆绑呢?那就是从各种“壮语”中寻找与泰语相似的词汇汇总后与泰语进行对比,从A语言中找出几个词汇、从B语言找出几个词汇、从C语言找出几个词汇……,林林总总拼凑出2000个所谓的“核心词汇”,再请专家来鉴定这2000个“核心词汇”与对应泰语词汇的相似度,最终认定有1400个左右的词汇和泰语比较接近,由此得出1400/2000=70%的相似率。“壮语和泰语有70%的相似度”几乎让壮民族主义者集体沸腾!在他们的鼓动和渲染下,很多壮族学子纷纷报考泰语相关的专业,投身“壮、泰语言研究的伟大事业”,有些人学到一半无法继续才知道壮语和泰语的巨大差距。
壮民族主义者从内部数十种语言中刻意找出2000个词汇与泰语对比本身就存在问题,A群体的壮语有几个词汇和泰语相似,B群体的壮语也有几个词汇和泰语相似,C群体的壮语也有几个词汇和泰语相似,还有D群体、E群体等等,在那么多种语言中挑选词汇跟单一的语言对比,本身就能增加相似的概率,况且这些语言在古代还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都吸收过汉朝通语或本身就是汉朝通语演变而来)。客观的对比,应该将壮族内部各种语言分别与泰语进行对比、分别公布结论,而壮民族主义者并没有这样做。可见,进行壮、泰语言对比研究的壮民族主义专家肯定带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泰语有上万的单词词汇,假设各种壮语真是统一的语言、也有1400左右的词汇和泰语相似,泰语就按10000个词汇算好了,那也应该是1400/10000=14%的相似度,而不是冠于“核心词汇”之名搞出1400/2000=70%的相似度。
所谓的壮、泰语言对比研究,完全是壮民族主义者精心策划的阴谋,刻意夸大壮、泰语言的相似度,虚构“壮泰同源”的谬论,利用泰族来整合壮族内部之间的认同,并以此摆脱汉族的阴影、成为“有国际背景的民族”。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壮民族主义者还捏造出“泰族源于岭南”的谬论,严重扰乱泰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认识。没有“壮泰同源”这个歪理邪说之前,泰族源于云贵高原西部是泰族社会的共识;自从壮民族主义者炮制出“壮泰同源”这个歪理学说之后,泰族源于云贵高原西部这个共识被打破,有些泰族被“亲戚越多越好”、“人多力量大”等思想的误导,盲目认同壮族这个横空出世的“亲戚”,糊里糊涂认同了“泰族源于岭南”这个谬论,把清清楚楚的泰族历史拖入混乱状态。然而,泰族认下壮族这个“亲戚”之后,并没有给泰族带来任何好处,甚至还为壮族透支了自己的名声,难道泰族不应该对此进行反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