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一个几乎让所有人都熟悉的名词,2017年也时不时就登上环保关注榜热搜。哪个城市空气质量转好了,哪个城市拉响雾霾橙色预警了,哪个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更多了,不仅环保人在关注,普通民众也不遑多让。
看得见的雾霾天,看不见的呼吸物,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的认知程度越来越深,自然就更加期待污染指数能一直保持绿底色。值得注意的是,在2017年环保部接到的污染举报中,大气污染类型占据了近60%。
毫无疑问,这已经能充分体现出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心程度。平常情况下,人们对于污染指数的认知多来自天气预报信息,那天气预报信息又是来自哪里呢?
这还要归功于我国大气环境监测体量的进一步扩大,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当然,覆盖全国的大气环境监测网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更了解空气质量,还是用来观察污染物变化以及治污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加强预防,精准治污,这都离不开空气质量监测。
对于这种肉眼可辨,随时可能在一呼一吸中威胁人体健康的污染类型,治霾攻坚战的胜利志在必得。作为“眼”与“耳”,空气质量检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全国各地都在逐步扩大大气环境监测范围,提高空气质量检测精准度。
例如哈尔滨市。
不久前,哈尔滨刚刚根据环保督察结果公开了整改方案,明确提出,在2018年底前将建成大气立体监测系统。哈尔滨市将以此为基础,加大环境监测设备、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运维相关项目的投资,提升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能力,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例如兰州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兰州市已经初步完成了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构建。借助于全市500多套微观站点,以及遍布69个乡镇街道和400多个社区行政村的监测点,兰州正走向全覆盖、无盲区。与此同时,兰州市将参照监测结果,进行污染溯源分析以及周期考核。
例如佛山市。
据悉,佛山市与广东省环保厅和气象局签订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佛山将建设集环保与气象为一体的大气环境超级观测站。这个站点的规划不仅是检测污染物浓度,智能分析来源,还能模拟解决方案,为多样性复杂空气监测提供精准数据和精细管理。
从这几个颇具代表性的城市行动上就能看出,我国治霾决心坚定,治气雷厉风行,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已经看到了质的飞跃。这不仅体现在大气监测站点规模的扩大,更体现在环境监测手段的创新,以及环境设备的专业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正如QYR研究中心数据所提到的,全球环境监测仪器市场有望在4年时间内拉动300多亿的投资,空气监测类产品占比几近40%。就我国环境监测设备市场而言,大气环境监测类设备颇受青睐,烟尘烟气设备销量更是遥遥领先。
产品化、商品化、市场化,这是一个产业发展的三大标签,大气环境监测行业也不例外。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决定了需求,中央和地方治霾的努力决定了方向,大气环境监测已经铺开了监控网,为生态家园增添“卫士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