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天生就是个完美的人,我们需要要经验中汲取教训,总结出什么是对自身发展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当然,不健康的食物往往是好吃的,生活也一样,舒适的状态对于年轻人而言往往也是不利于成长的。 我们都想按照自己最舒适最喜欢的形式来工作、过日子,但却容易给我们养成不好的习惯。 其犹如温水煮青蛙,总有一天你会溺亡在这舒适的坏习惯当中。 因为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有很好的调节能力,知之而改之。 但是孩子呢?我不希望他们要长大到我们这个年纪后才察觉这一切,恐怕已经为时已晚,这些小时候就开始养成的坏习惯以及不好的思想早已一步步击溃这面城墙了,现在,赶快纠正孩子的这些不良习惯吧! 犹豫不决
比鲁莽更糟糕的是犹豫不决。成年人生命中有多少机会都是因为自己的犹豫白白错失,剩下的只有懊悔不已。 孩子因为经验不足,以及内心的胆怯害羞,对于许多事情都很容易出现由于不决的情况,这时候他们往往最首选的就是退缩放弃。 虽说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先在面对的选择,比起长大后的而选择,影响不大,但长期以往,伴随他们一起成长的,就是这份犹豫不决的心。 一个不果断不敢尝试的人,很难有成功的可能。
杨澜说过:“有时命运的戏谑就在于,你一直犹豫不决,等到终于下定决心,已经到了谢幕的时间。” 建议:孩子在面对选择或挑战,表现出退缩或放弃时,家长要做的不是一个劲儿地催促孩子或是随他。 我们应该首先倾听他的想法,了解原因后可以尝试解释给他们听,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用一个小奖励来鼓励孩子参与其中。
习惯拖延 计划很丰满,执行很骨感。 拖延是每个没出息的人共有的特质,再好的想法,再好的机会,都会因为拖延错失了最适合的天时地利人和。 当你看到自己一度被认可赞赏的想法,却被别人实现了,你只能嘴里念叨着:“我好早之前就想到了......” 对于孩子,最容易拖延的事情,小到出门前的穿衣穿鞋,大到平时做作业。而家长也是习惯性地迁就,孩子拖拖拉拉不出门,爸爸妈妈就上前又是小零食哄着又是帮忙穿衣服穿鞋子。做作业时候更是原本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题目,偏要做一两题就回头看看电视,手里还要抓着小玩具等等...... 建议:家长应该给孩子制定适合的时间计划表,或者直接让孩子自己制定计划,而这计划定下来,就要孩子说到做到。 当需要专心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应该撇除孩子身边有机会分散他注意力的事物,如:电视、玩具、以及吵杂的环境。 要是孩子在做事过程中心思自己就跳出来了,要求吃零食看电视,家长可依照工作的强度,让孩子适当休息一下,但这需要规定一个时间段,要完成多少内容,才能休息。这样,逐渐将休息的时间缩短,直至还自己将整件事情完成了。
三分钟热度 三分钟热度人人都有,而世界上有80%的失败都源于半途而废。 三分钟热度也是造成没出息的原因,什么都是一开始兴致勃勃去尝试一下,最后又因为小小的挫折或是没有兴趣了就打退堂鼓,最后什么都没给自己留下点什么。 孩子看见别人学跆拳道好酷,就跑去缠着妈妈给自己报一个跆拳道班,结果每次训练都要做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还要压腿,训练起来太辛苦了,没去几天就放弃了,学费也跟时间都浪费了。 过了没多久孩子又想学习乐器,教钢琴的老师因为严厉,动不动就要打手,孩子委屈得不行,又说不想学了..... 所以至今为止,孩子一直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才艺来展现展现。 建议:造成孩子三分钟热度的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人云亦云,看见别人这么做了,自己也不想落后,要更这做。这种想法不是不好,但不能轻易就放弃。 另外就是因为对感兴趣的事物了解不深,只看到好的一面,并没有想到事物的两面性。 这时候,家长需要做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了解事物的本质,让孩子自己思考是否接受这样的过程。 如果孩子在知道事物的本质以及会带来的结果时,他们还是坚持要做的话,那就让他们参与,并且要求孩子为自己的决定许下承诺。 害怕被拒绝 害怕被拒绝,换句话说就是爱面子,因为害怕被拒绝后没面子,做一不敢尝试。 没有人喜欢被拒绝,但要学着接受被拒绝。
央视前主持人王利芬曾说: “以前很怕别人拒绝,更怕别人轻慢,年龄越来越大发现,被拒绝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被轻慢更是认识自我的最好方式,用这个角度看问题就再也不会难受,不会尴尬。 无论国家总统还是街头难民,每个人都有无助的时候,都有被轻视甚至被蔑视和凌辱的时候,这是人生很重要的需要承受和成长的部分,它无关尊严,只关乎看问题的角度和生活的况味。” 建议:如果孩子对于许多事物都不敢尝试,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失败,或是害怕被拒绝。 这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表现十分重要,如果爸爸妈妈对于孩子许多想法与决定,都表现出开放倾听或是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相信孩子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大增加。 爸爸妈妈不妨就冲现在开始,小事情、无关好坏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他们就能感受到,即使失败了或是被拒绝了,以后还是有机会的。
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自我怀疑,是成功最大的敌人。 没出息的人常常会想一个问题:我行吗?在想几遍之后,就会得出“还是算了吧”的答案。 而那些真正成就大事的人,在想到问题之后,第一个思考的是如何解决这件事,如何能成功? 建议:孩子在收到挫折时候,或是犯小错的时候,不要轻易责怪他们,挫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关乎于孩子的自我认可、面对挫折时候的勇气以及在以成长道路上的心态积极与否。
总找借口借口是逃避责任的第一大招。 “要不是我....,早就做完作业了!” “我已经尽力了,但是还是考不好” 孩子在遇到麻烦时,很容易想办法找理由,甚至是撒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以此来减轻愧疚感,希望得到大人们的原谅,这就使所谓的“借口心理”。 失败者爱给自己找借口,成功者爱找方法。 建议:其实孩子总找借口或是撒谎,那是因为他们内心害怕。害怕因为自己做错事被爸爸妈妈责怪;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小伙伴面前;害怕承担责任等等。 勇于承担是最基本的素养。 爸爸妈妈们要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给自己带来的不仅仅只有他们心里害怕的事情,更多的是带给他们进步的机会。不跌倒,怎能提醒自己下次别走这条坑坑洼洼的小路呢。
破罐破摔 既然都这样了,那就算了吧。 这是典型的破罐破摔心理。既然都这样了,那就算了吧。 其实孩子在小的时候很少出现这样的心理想法,主要是在成长道路上,尝过的失败多了,不如意的事情也多了,最终就成了一种懈怠心理。 建议:所以,这种懈怠心理爸爸妈妈可以早早地避免这一种现象的催生。家庭积极的氛围,父母的以身作则,以及孩子乐观的性格培养。 这些快乐的源泉,在孩子即使重复多次想要放弃的时候,也会给他们注入阳光与能量!
比鲁莽更糟糕的是犹豫不决。成年人生命中有多少机会都是因为自己的犹豫白白错失,剩下的只有懊悔不已。 孩子因为经验不足,以及内心的胆怯害羞,对于许多事情都很容易出现由于不决的情况,这时候他们往往最首选的就是退缩放弃。 虽说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先在面对的选择,比起长大后的而选择,影响不大,但长期以往,伴随他们一起成长的,就是这份犹豫不决的心。 一个不果断不敢尝试的人,很难有成功的可能。
杨澜说过:“有时命运的戏谑就在于,你一直犹豫不决,等到终于下定决心,已经到了谢幕的时间。” 建议:孩子在面对选择或挑战,表现出退缩或放弃时,家长要做的不是一个劲儿地催促孩子或是随他。 我们应该首先倾听他的想法,了解原因后可以尝试解释给他们听,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用一个小奖励来鼓励孩子参与其中。


央视前主持人王利芬曾说: “以前很怕别人拒绝,更怕别人轻慢,年龄越来越大发现,被拒绝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被轻慢更是认识自我的最好方式,用这个角度看问题就再也不会难受,不会尴尬。 无论国家总统还是街头难民,每个人都有无助的时候,都有被轻视甚至被蔑视和凌辱的时候,这是人生很重要的需要承受和成长的部分,它无关尊严,只关乎看问题的角度和生活的况味。” 建议:如果孩子对于许多事物都不敢尝试,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害怕失败,或是害怕被拒绝。 这个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表现十分重要,如果爸爸妈妈对于孩子许多想法与决定,都表现出开放倾听或是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相信孩子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大增加。 爸爸妈妈不妨就冲现在开始,小事情、无关好坏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他们就能感受到,即使失败了或是被拒绝了,以后还是有机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