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刘公岛(图文摘自:手机学习强国网站)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处1.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最高点旗顶山海拔153.5米,距威海市区2.1海里。岛上地势北高南低,植被茂密,有植物100多种,动物20多种。受海洋调节作用,岛内表现出冬暖夏凉的海洋性气候特点,全年平均气温12度左右,是避暑、度假、疗养的理想之地。
(航拍威海湾内的刘公岛)
刘公岛人文景观丰富,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刘公岛素有“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址位于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及其附属建筑内,其前身为成立于1985年的“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199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备案,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2009年9月11日,经威海市委研究,由威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远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甲午战争陈列馆,于2008年建成开放,建筑面积7622平方米。该馆陈展面积4500多平方米,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珍贵文物300多件,辅助展品100多件(套),以及大量油画、雕塑等艺术展品,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
(甲午战争阵列馆)
海军公所,又称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衙门,建成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位于刘公岛西部南坡傍海高地,坐北朝南,背山面海,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是中国近代第一支正规化海军的指挥机构。作为“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代表性文物遗址,海军公所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军事衙门之一。
(海军公所)
丁汝昌寓所,现辟为“丁汝昌纪念馆”,建于1889年,位于刘公岛西端,东距北洋海军提督署约200米,坐北朝南,属砖木举架结构。寓所占地7000平方米,分左、中、右三跨院落,西院为侍从住房,中院为丁汝昌办公、住宿和会客的场所,大门两侧为门房和书房。院内有一棵百年老藤,系丁汝昌亲手栽植,老干已枯死,发出的新枝虬曲,生长茂盛,每年五月花团锦簇,清香四溢。
(丁汝昌寓所)
威海水师学堂,位于丁汝昌寓所以西150米处。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奉北洋大臣李鸿章之命,在刘公岛西端择购民地,兴建水师学堂,1889年开工,次年建成,建筑房屋63间,占地18000平方米,当年即招收36名驾驶学生授课。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学堂第一届学生毕业,派登各舰参战。该学堂是清末继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之后的第四所海军学堂,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处有迹可寻的近代水师学堂。
(威海水师学堂)
刘公岛上有清代北洋海军时期海防炮台六座,分别称为黄岛炮台、麻井子(又称“公所后”)炮台、旗顶山炮台、迎门洞炮台、南嘴炮台、东泓炮台,与威海湾南北两岸炮台遥相呼应,控扼威海湾南北两个海口,均由德国人汉纳根设计。与炮台配套建有地下通道、兵舍、弹药库等,并互相贯通。
(北洋海防炮台)
刘公岛博览园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分为六大展区、十九个展厅,采用高新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展示手法,全方位、立体化地讲述了刘公岛三大主题文化:刘公文化、甲午战争和英租历史,被称为解读刘公岛的百科全书。
(刘公岛博览园)
素有“亚洲第一巨舰”之称的北洋海军“定远”号旗舰,按照长94.5米,宽18米,尺寸1:1复制而建,外观与历史原舰完全相同,舰上武器装备一一还原,再现历史场景。
(北洋海军“定远”号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