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平原县张华镇北高村村民植树时发现一处砖室古墓,并及时上报县文化部门。经现场勘查,专家断定该墓为东汉晚期墓葬,因早年已被破坏,主室内凌乱不堪,现仅存两片陶罐口沿。发掘人员在采集相关数据并提取标本后,对现场进行了回填保护。
据了解,该墓葬位于北高村东30米路南水沟内,暴露墓室的西北角已被打开,室内存有积水和淤泥,南北两侧各有一拱形门。墓室由各种花纹的青砖砌成,具体年代不详。经专家现场查勘初步认定,该墓为汉代墓葬,暴露部分为墓葬前室,主墓室位于水沟内,早年已遭破坏。由于现场环境不利于就地保护,县文化局拟定了详细的抢救性发掘计划。3月19日,平原县文化局组织抢救性发掘工作小组,对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
工作人员经过一天的清理发现,该墓葬为青砖砌筑,分别由墓道、墓门、前室和后室组成,并由甬道连接,朝向南。青砖多为长方体,长31厘米,宽17.5厘米,厚5厘米,部分青砖有隼卯结构,纹饰主要为菱形纹和卷云纹。由于墓道地表有通讯缆杆,未做发掘;墓门位于地表下2.2米,进深1.2米,宽0.8米,通高1.2米,未见随葬品;前室多半暴露在沟南坡上,距地表1.8米,长1.2米,宽1.7米,高2.6米;前后室之间的甬道长0.5米,宽0.8米,通高1.2米,未见随葬品;主室位于沟内,残留部分距地表0.5米,长3米,宽2-2.3米,残壁高1-1.2米。主室内凌乱不堪,仅发现两片陶罐口沿。
专家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物断定,该墓为东汉晚期墓葬,早年已被破坏。发掘人员拍摄了墓葬发掘过程,采集相关数据并提取各种纹饰的青砖标本后,对发掘现场进行了回填保护。
据了解,该墓葬位于北高村东30米路南水沟内,暴露墓室的西北角已被打开,室内存有积水和淤泥,南北两侧各有一拱形门。墓室由各种花纹的青砖砌成,具体年代不详。经专家现场查勘初步认定,该墓为汉代墓葬,暴露部分为墓葬前室,主墓室位于水沟内,早年已遭破坏。由于现场环境不利于就地保护,县文化局拟定了详细的抢救性发掘计划。3月19日,平原县文化局组织抢救性发掘工作小组,对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
工作人员经过一天的清理发现,该墓葬为青砖砌筑,分别由墓道、墓门、前室和后室组成,并由甬道连接,朝向南。青砖多为长方体,长31厘米,宽17.5厘米,厚5厘米,部分青砖有隼卯结构,纹饰主要为菱形纹和卷云纹。由于墓道地表有通讯缆杆,未做发掘;墓门位于地表下2.2米,进深1.2米,宽0.8米,通高1.2米,未见随葬品;前室多半暴露在沟南坡上,距地表1.8米,长1.2米,宽1.7米,高2.6米;前后室之间的甬道长0.5米,宽0.8米,通高1.2米,未见随葬品;主室位于沟内,残留部分距地表0.5米,长3米,宽2-2.3米,残壁高1-1.2米。主室内凌乱不堪,仅发现两片陶罐口沿。
专家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物断定,该墓为东汉晚期墓葬,早年已被破坏。发掘人员拍摄了墓葬发掘过程,采集相关数据并提取各种纹饰的青砖标本后,对发掘现场进行了回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