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接触阿思翠耳机有点年头,最初是在IMP3论坛单纯观察它的企业动态,后来是参与其在广州电音网的巡回写贴活动(2012年冬季),当时AM800也是刚上市不久。因我个人太过喜欢,那篇文章写的简直……我现在仍认为当年那篇评测是我写的耳机文章中最最认真的一篇。后来获得一等奖,赢取了阿思翠的双动铁入耳AX7,调音很激进,素质很高。如下图
(当年存的AX7官方图,现在官网的图不显示了)
再然后,我发现我那篇AM800评测文被可能不止一家淘宝/天猫店用在了宝贝描述页面上 ,所以,AM800从2013年春开始,先期销量上肯定也有我的一番功劳。当然,还有雅马哈旗舰级便携头戴HPH-200的评测,六年了至今还挂在淘宝/天猫店铺上。。。
(2012年12月底Xperia arc拍摄的AM800)
阿思翠的AM800,当年的对比型号是售价1500元左右的索尼7550,就是EX800ST(录音室监听入耳式)的国际版,前端就是SONY X1050,我是在中关村E世界自家的店里听的(当年和家人卖音箱)。也不知怎么回事,就觉得AM800怎么和7550区别不大(主要是声场),交替几个来回没有明显落差感,甚至AM800这种较为空灵且润泽的人声还要比索尼7550更动人,那是我第一次被国产耳机给镇住,感叹良久。另一个让我震惊的是OSTRY KC06A。而AM800和KC06A也成了2012到2015年间,我认为的国产最值得买的两个入耳式耳机。我眼光一向挺准,没想到这俩型号也真的大卖多年。
再后来,报道了2015年阿思翠的新品发布会(自己写着玩,并未被邀请),当时阿思翠正准备他们的HIFI+,会上提到极昂贵的入耳式(一只没有上市),以及准备冲击民用消费级的中低端耳机(型号现在已经记不清)。总之那次发布会似乎预示了阿思翠准备脱离“HIFI圈”,并拥抱大众市场。随后的两三年里,我发现阿思翠不那么酷了。甚至走起了blingbling的时尚耳塞路线……销售业绩不知怎样,但冥冥中感觉不如AM800卖的好。此外,阿思翠还在运动蓝牙耳塞上发力,样子不算成熟,但能感到有非常用心的设计。2015到2016年国内比较出名的一些HIFI耳机品牌,甚至很多消费级耳机品牌都鲜有做蓝牙的,现在看来,阿思翠算是先行者了。事实上,它们在圈铁耳机研发上,也是提前做准备,尽量先人一步,总之,阿思翠高层对产品的研发方向总体是对的。
阿思翠的产品大多都是金属材质,尤其早期,印象中全是金属,加之外形相当个性,在那个国产耳机普遍较丑的年代里,可谓颜值担当。
2014年我接触到了LYRA(高端型号),当时的LYRA也是在做巡回。我拍了些图存在自己的相册里。抽出一张,
看到那金属棱柱锐利的边儿没?即便不戴上,也知道它有危险,起码直插入耳是很痛苦的,总之第一款LYRA给我的印象确实不好。包括后来达音科的ALPHA1也悲剧,都是想法美好,但缺乏好的佩戴舒适度。LYRA因硌耳朵,也很难佩戴严实,导致无法谈音质,记得当时巡回的样机也是够简朴,没什么配件,也没有提示可以绕耳戴。
多年过去,没想到LYRA已经改版三次(官方网店描述),从2014到2017,LYRA历经三年,三次改版,终于蜕变为LYRA CLASSIC由此也可见厂商对做好平头塞的决心。
(官网截图)
直到评测当日,我发现LYRA竟然有多达五个型号……看来阿思翠真是跟平头塞干上了。
官方文案摘录:“Lyra是天琴座,也是阿思翠高端平耳耳塞系列。这个系列取名Lyra就是取其有如天籁般声音的含义。这系列的耳机采用了有别于一般动圈耳机的独特腔体设计,做工精致,声音均衡大气自然,被认为是平耳耳塞里的代表作。”
事实上,2015年往后,我就基本接触不到阿思翠的产品了,新品动态也并未很关心,只是偶尔见到有同行撰写的阿思翠蓝牙耳机稿子。像本文这个LYRA CLASSIC,也是借到。
史上最长前言终于写完了。
开箱谈:
LYRA CLASSIC有塑封。包装风格比较文艺,不是黑白那种极简的国际化风格。右下角有个贴上去的HI-RES logo,只是视觉上显得有些过大了,否则整体设计美会更好些也说不准。紧邻HI-RES金标的是适合搭配前端示意,如笔记本电脑、MP4、平板、手机等。
这几年HIFI圈子里L打头的命名似乎有点多,LAYLA LYRA……有时都把我弄蒙了。
背面参数:32欧、15mm直径驱动单元、15-40kHz频响范围,108dB/1mW,约1.2m线,无线控3.5mm常规立体声镀金插头,此外还有个最大功率,额定功率,最大功率20mW,可见并不是特别适合较大输出功率的播放设备。通常监听型耳机的最大功率会几百甚至上千mW。
此外,还有几段文字,我决定也有必要说下:
1、采用嵌入式微波孔模块技术,确保通透和宽阔声场。这个微波孔估计就是后腔体那个由一堆小珠子压铸成的遮盖层。
2、镀银纤芯确保高解析和大动态的稳定
3、自主研发的15mm动圈单元,确保三频均衡。
4、适合喜欢真实自然的音乐爱好者。这句话挺值得玩味,真实自然意味着没有动人心魄的低频和犀利至极的高频,而是趋近于现实中裸耳听到的声音效果。这意味着它是追求平衡和轻松的耳机,口味重的需谨慎。
里面的盒子挺漂亮。高级。
掀开外壳,是一段英文,大意是“感谢选择阿思翠,我们的专注会给你带来最体贴的关怀”。
里面一个近10cm宽、4cm厚的较大型耳机盒,四四方方的,上面有缝线,档次感很高。只是颜色有些浅,一时间不大适应。盒子掀盖开启,并可自动原位,内部空间也够大,能装不少小玩意儿。
光线下,这个后腔体尾端会有迷人的光泽,非常有“珠宝”的感觉,加之黑色海面固定成心形,真的很像买了个高贵的首饰。
所有配件如上。感觉飞机插头是没必要送的,因为LYRA CLASSIC隔音不好,在飞机上佩戴,我是不敢想象的。而海绵套和硅胶支架还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我是没用上支架,但也觉得还是有支架更踏实,更有稳定感。
另外,送的耳挂也是可以用到的,至于原因,主要是LYRA CLASSIC腔体的“手柄”位置比较突出,耳孔附近位置(耳甲腔)如果不够大,可能会有撑耳的胀感,如果加上耳挂使用,耳塞腔体也随之旋转180°,那这个凸出的“手柄”就会露在耳屏外侧,这样佩戴就舒服多了。
PS:由于耳机线较细软,不用耳挂辅助,也是可以较稳定的“耷拉”在耳朵后面的。
此外,这个“手柄”的外形相比2014年第一款LYRA也变得圆润不少,直插入耳也不会再硌耳朵。
线材差不多和初版的区别不算大。阿思翠的AM800、AX30、AX35、AX7等等吧,几乎都是这种样式的手感有些干涩的线。稍硬,但够顺。
官方送的海绵套,有三对,似乎是根据厚度区分的,个人也是更倾向于戴上海绵套听。
插头也做得很漂亮。并有防氧化、污渍的保护套。
束线器部分。和插头保护壳一样都有倒角光环。显贵气。
微距
重量还是不错的,较轻。佩戴也够稳固。金属网罩很漂亮,并覆盖有大量精密布局的如忍者飞镖一般的交叉网眼儿,这也算是阿思翠LYRA的一个特色了。迄今那么多平头塞,我是没见过这么细腻的网罩。
音质:
搭配前端:索尼Z3+、坚果pro、F886、ZX300A、XK、D100
响度没问题,各种前端搭配都有较好的出声力度,这方面和创新的AIR基本差不多。
以下听感都基于搭配中空耳塞棉的前提下。
整体上听着确实够自然,中频没有一些入耳式耳机常见的挤压感(声音过厚或过细的根源之一),也因此,在妖艳、雄壮之间取得了某种平衡,像人声。因单元紧贴耳孔发出,更接近自然状况下的声音,这与入耳式耳机的确是明显的不同,入耳式要隔着一段导音管,声音约束后再释放,结像面相对偏小,似乎是有距离感的,也由此更易产生闷感,对于追求人声真实感,明亮感,以及喜欢超近距听人声的人(颅内高潮~),LYRA CLASSIC是很合适的选择。
低频量感符合预期,不多不少,但相对不少入耳式耳机,这确实不是它的强项,只是在平头塞里,低频量感还是较为不错的,和创新AIR(配海绵套)没有明显差异。如果是喜欢EDM这类较为猛烈的音乐,它不一定能带来过瘾的感受。它的低频烘托基本的流行音乐是刚刚好,像聆听陈慧娴、张学友等较早期的录音,都有很好听的乐感。而对日系流行,除非过于强调冲击感的音乐,大多也有着很好的氛围感,比如宇多田光的一些歌曲。低频解析力随着煲机时间的增长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解析分离。相比创新AIR,对器乐的极高频延伸有着更为明晰的展现,垂直和纵深声场表现相对更好一些。不过,并不是每一部播放前端都能体验到这一差异,D100下,F886下,相对更能体验到LYRA CLASSIC解析力的强势。估计国砖也是没问题。
此外AIR的人声结像面较大,有相对更明显的侧重,LYRA CLASSIC对各声音元素的处理更为“一视同仁”,也因此相对AIR显得声场更大一些。同时也有了相对AIR更为明确的“定位感”。
面对高解析度音频文件时,LYRA CLASSIC相比AIR的控制力更好一点,这似乎也得益于它不那么侧重人声的调音,因此不太会有“噪”或“吵”的不良心理感应。
平头塞往往是“怀旧派”、“退烧党”的心头好,市场上每每出现新的平头塞,很快就会吸引一大波人围观,在入耳式耳机已占据大半个江山的今天,这也真可谓是一种奇异现象。
除了佩戴轻松,平头塞所特有的如潺潺流水般的唯美音色才是它的终极诱惑之源,LYRA CLASSIC整体表现符合包装盒上“清新自然”这四个字的表现,搭配常规配置的手机就可以有很不错的声音,但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经不住较漫长的煲机,或是习惯了入耳式,那还是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
接触阿思翠耳机有点年头,最初是在IMP3论坛单纯观察它的企业动态,后来是参与其在广州电音网的巡回写贴活动(2012年冬季),当时AM800也是刚上市不久。因我个人太过喜欢,那篇文章写的简直……我现在仍认为当年那篇评测是我写的耳机文章中最最认真的一篇。后来获得一等奖,赢取了阿思翠的双动铁入耳AX7,调音很激进,素质很高。如下图
(当年存的AX7官方图,现在官网的图不显示了)
再然后,我发现我那篇AM800评测文被可能不止一家淘宝/天猫店用在了宝贝描述页面上 ,所以,AM800从2013年春开始,先期销量上肯定也有我的一番功劳。当然,还有雅马哈旗舰级便携头戴HPH-200的评测,六年了至今还挂在淘宝/天猫店铺上。。。
(2012年12月底Xperia arc拍摄的AM800)
阿思翠的AM800,当年的对比型号是售价1500元左右的索尼7550,就是EX800ST(录音室监听入耳式)的国际版,前端就是SONY X1050,我是在中关村E世界自家的店里听的(当年和家人卖音箱)。也不知怎么回事,就觉得AM800怎么和7550区别不大(主要是声场),交替几个来回没有明显落差感,甚至AM800这种较为空灵且润泽的人声还要比索尼7550更动人,那是我第一次被国产耳机给镇住,感叹良久。另一个让我震惊的是OSTRY KC06A。而AM800和KC06A也成了2012到2015年间,我认为的国产最值得买的两个入耳式耳机。我眼光一向挺准,没想到这俩型号也真的大卖多年。
再后来,报道了2015年阿思翠的新品发布会(自己写着玩,并未被邀请),当时阿思翠正准备他们的HIFI+,会上提到极昂贵的入耳式(一只没有上市),以及准备冲击民用消费级的中低端耳机(型号现在已经记不清)。总之那次发布会似乎预示了阿思翠准备脱离“HIFI圈”,并拥抱大众市场。随后的两三年里,我发现阿思翠不那么酷了。甚至走起了blingbling的时尚耳塞路线……销售业绩不知怎样,但冥冥中感觉不如AM800卖的好。此外,阿思翠还在运动蓝牙耳塞上发力,样子不算成熟,但能感到有非常用心的设计。2015到2016年国内比较出名的一些HIFI耳机品牌,甚至很多消费级耳机品牌都鲜有做蓝牙的,现在看来,阿思翠算是先行者了。事实上,它们在圈铁耳机研发上,也是提前做准备,尽量先人一步,总之,阿思翠高层对产品的研发方向总体是对的。
阿思翠的产品大多都是金属材质,尤其早期,印象中全是金属,加之外形相当个性,在那个国产耳机普遍较丑的年代里,可谓颜值担当。
2014年我接触到了LYRA(高端型号),当时的LYRA也是在做巡回。我拍了些图存在自己的相册里。抽出一张,
看到那金属棱柱锐利的边儿没?即便不戴上,也知道它有危险,起码直插入耳是很痛苦的,总之第一款LYRA给我的印象确实不好。包括后来达音科的ALPHA1也悲剧,都是想法美好,但缺乏好的佩戴舒适度。LYRA因硌耳朵,也很难佩戴严实,导致无法谈音质,记得当时巡回的样机也是够简朴,没什么配件,也没有提示可以绕耳戴。
多年过去,没想到LYRA已经改版三次(官方网店描述),从2014到2017,LYRA历经三年,三次改版,终于蜕变为LYRA CLASSIC由此也可见厂商对做好平头塞的决心。
(官网截图)
直到评测当日,我发现LYRA竟然有多达五个型号……看来阿思翠真是跟平头塞干上了。
官方文案摘录:“Lyra是天琴座,也是阿思翠高端平耳耳塞系列。这个系列取名Lyra就是取其有如天籁般声音的含义。这系列的耳机采用了有别于一般动圈耳机的独特腔体设计,做工精致,声音均衡大气自然,被认为是平耳耳塞里的代表作。”
事实上,2015年往后,我就基本接触不到阿思翠的产品了,新品动态也并未很关心,只是偶尔见到有同行撰写的阿思翠蓝牙耳机稿子。像本文这个LYRA CLASSIC,也是借到。
史上最长前言终于写完了。
开箱谈:
LYRA CLASSIC有塑封。包装风格比较文艺,不是黑白那种极简的国际化风格。右下角有个贴上去的HI-RES logo,只是视觉上显得有些过大了,否则整体设计美会更好些也说不准。紧邻HI-RES金标的是适合搭配前端示意,如笔记本电脑、MP4、平板、手机等。
这几年HIFI圈子里L打头的命名似乎有点多,LAYLA LYRA……有时都把我弄蒙了。
背面参数:32欧、15mm直径驱动单元、15-40kHz频响范围,108dB/1mW,约1.2m线,无线控3.5mm常规立体声镀金插头,此外还有个最大功率,额定功率,最大功率20mW,可见并不是特别适合较大输出功率的播放设备。通常监听型耳机的最大功率会几百甚至上千mW。
此外,还有几段文字,我决定也有必要说下:
1、采用嵌入式微波孔模块技术,确保通透和宽阔声场。这个微波孔估计就是后腔体那个由一堆小珠子压铸成的遮盖层。
2、镀银纤芯确保高解析和大动态的稳定
3、自主研发的15mm动圈单元,确保三频均衡。
4、适合喜欢真实自然的音乐爱好者。这句话挺值得玩味,真实自然意味着没有动人心魄的低频和犀利至极的高频,而是趋近于现实中裸耳听到的声音效果。这意味着它是追求平衡和轻松的耳机,口味重的需谨慎。
里面的盒子挺漂亮。高级。
掀开外壳,是一段英文,大意是“感谢选择阿思翠,我们的专注会给你带来最体贴的关怀”。
里面一个近10cm宽、4cm厚的较大型耳机盒,四四方方的,上面有缝线,档次感很高。只是颜色有些浅,一时间不大适应。盒子掀盖开启,并可自动原位,内部空间也够大,能装不少小玩意儿。
光线下,这个后腔体尾端会有迷人的光泽,非常有“珠宝”的感觉,加之黑色海面固定成心形,真的很像买了个高贵的首饰。
所有配件如上。感觉飞机插头是没必要送的,因为LYRA CLASSIC隔音不好,在飞机上佩戴,我是不敢想象的。而海绵套和硅胶支架还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我是没用上支架,但也觉得还是有支架更踏实,更有稳定感。
另外,送的耳挂也是可以用到的,至于原因,主要是LYRA CLASSIC腔体的“手柄”位置比较突出,耳孔附近位置(耳甲腔)如果不够大,可能会有撑耳的胀感,如果加上耳挂使用,耳塞腔体也随之旋转180°,那这个凸出的“手柄”就会露在耳屏外侧,这样佩戴就舒服多了。
PS:由于耳机线较细软,不用耳挂辅助,也是可以较稳定的“耷拉”在耳朵后面的。
此外,这个“手柄”的外形相比2014年第一款LYRA也变得圆润不少,直插入耳也不会再硌耳朵。
线材差不多和初版的区别不算大。阿思翠的AM800、AX30、AX35、AX7等等吧,几乎都是这种样式的手感有些干涩的线。稍硬,但够顺。
官方送的海绵套,有三对,似乎是根据厚度区分的,个人也是更倾向于戴上海绵套听。
插头也做得很漂亮。并有防氧化、污渍的保护套。
束线器部分。和插头保护壳一样都有倒角光环。显贵气。
微距
重量还是不错的,较轻。佩戴也够稳固。金属网罩很漂亮,并覆盖有大量精密布局的如忍者飞镖一般的交叉网眼儿,这也算是阿思翠LYRA的一个特色了。迄今那么多平头塞,我是没见过这么细腻的网罩。
音质:
搭配前端:索尼Z3+、坚果pro、F886、ZX300A、XK、D100
响度没问题,各种前端搭配都有较好的出声力度,这方面和创新的AIR基本差不多。
以下听感都基于搭配中空耳塞棉的前提下。
整体上听着确实够自然,中频没有一些入耳式耳机常见的挤压感(声音过厚或过细的根源之一),也因此,在妖艳、雄壮之间取得了某种平衡,像人声。因单元紧贴耳孔发出,更接近自然状况下的声音,这与入耳式耳机的确是明显的不同,入耳式要隔着一段导音管,声音约束后再释放,结像面相对偏小,似乎是有距离感的,也由此更易产生闷感,对于追求人声真实感,明亮感,以及喜欢超近距听人声的人(颅内高潮~),LYRA CLASSIC是很合适的选择。
低频量感符合预期,不多不少,但相对不少入耳式耳机,这确实不是它的强项,只是在平头塞里,低频量感还是较为不错的,和创新AIR(配海绵套)没有明显差异。如果是喜欢EDM这类较为猛烈的音乐,它不一定能带来过瘾的感受。它的低频烘托基本的流行音乐是刚刚好,像聆听陈慧娴、张学友等较早期的录音,都有很好听的乐感。而对日系流行,除非过于强调冲击感的音乐,大多也有着很好的氛围感,比如宇多田光的一些歌曲。低频解析力随着煲机时间的增长也会有相应的提升。
解析分离。相比创新AIR,对器乐的极高频延伸有着更为明晰的展现,垂直和纵深声场表现相对更好一些。不过,并不是每一部播放前端都能体验到这一差异,D100下,F886下,相对更能体验到LYRA CLASSIC解析力的强势。估计国砖也是没问题。
此外AIR的人声结像面较大,有相对更明显的侧重,LYRA CLASSIC对各声音元素的处理更为“一视同仁”,也因此相对AIR显得声场更大一些。同时也有了相对AIR更为明确的“定位感”。
面对高解析度音频文件时,LYRA CLASSIC相比AIR的控制力更好一点,这似乎也得益于它不那么侧重人声的调音,因此不太会有“噪”或“吵”的不良心理感应。
平头塞往往是“怀旧派”、“退烧党”的心头好,市场上每每出现新的平头塞,很快就会吸引一大波人围观,在入耳式耳机已占据大半个江山的今天,这也真可谓是一种奇异现象。
除了佩戴轻松,平头塞所特有的如潺潺流水般的唯美音色才是它的终极诱惑之源,LYRA CLASSIC整体表现符合包装盒上“清新自然”这四个字的表现,搭配常规配置的手机就可以有很不错的声音,但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经不住较漫长的煲机,或是习惯了入耳式,那还是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