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医院看望一位病人,出来时已近傍晚。刚来时零星的雪花现在已成了鹅毛大雪。看病的人、下班的人,一色都匆匆忙忙往家赶。
门诊那边,远远地走过来一对熟悉的母女——杨婶和她的女儿。女儿提着一袋子药,搀着母亲,一边说着话,一边急急匆匆地往前走,但因为母亲腿脚的不便,她们又走得很慢很慢。雪花落在她们身上,但她们似乎浑然不觉。
平时见面,见到的常常是她们中间的一个。不管是在大街上,公园里,还是在公交车上,我总会迎上去和她们打个招呼。但是现在,面对着风雪中这一对相拥前行的母女,心中瞬间涌出一股温暖的感动。我没有去打扰她们,而选择了绕道而行。
多么熟悉,多么相似——相同的人物,相同的季节,相似的场景。我记忆的大门就这样又一次被砰然推开。而漫过心头的首先就是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
五更时分,朦胧中听见有人叫门。
接着是父亲答应和点灯起床的声音。
作为一个乡村赤脚医生,半夜被叫起来给人看病,这样的事太经常了,毕竟疾病的来临不管你是白天还是黑夜。但那一次有点不同。一是大雪封门已好几天,二是叫门声分外急促,让人心里一揪一紧。我父亲一边答应,一边慌忙穿衣下床。刚刚拉开门,杨婶和丈夫就闯了进来,带着一阵冷风。她一进来就带着哭腔说:“走到半路时摸摸鼻子,这小妮儿已经没气了。哥,你就救救她吧。”
我那时还小,就睡在父亲的脚头。能听见他们走在院子雪地里的咯吱声,进屋的跺脚声,和着裹进屋里的寒气,还能感受到他们进屋后带进来的紧张、恐惧和压力。我的心也不由得一揪一紧。
家里只有一个药箱,那是父亲这个乡村医生经常挎在身上,东奔西走给人看病的,那里面只有平时常用的医疗器械和简单药品。匆忙间,家里所有的油灯已全部点亮,只听见父亲从这屋到那屋,走来走去的脚步声。面对着这一个严重的病人,父亲显然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仿佛和凶猛的野兽较量,多一个人就多一份胆量。因此,明明知道别人没多大作用,父亲还是把母亲和姐姐也都给喊起来了,生火,烧水,忙得团团转。几分钟的时间,家里便成了一个抢救病人抢救室。
敲碎药瓶,抽针灌药,昏暗的灯光下,父亲握着针管。在即将注射的一刹那,看了看他俩,目光中有沉着,安慰,更有拿不准的担心。
昏暗的灯光下,传过来杨婶和她丈夫迫不及待的声音:“哥,俺都相信你,救不活我们也不会怨你!”声音里充满着急切,期待,更有不顾一切的信任。
在那样的情况下,父亲给她女儿打了一针。
这一针马上见了效,她的女儿很快便睁了下眼,接着便是哭声——女儿的反应招来的她喜极而泣的哭声。
父亲这才顾得上从外面抱来柴火,给他们重新生火取暖。她一边抱着孩子,烤着火,一边絮絮叨叨的说着女儿得病的经过。说着说着,泪珠子便珍珠般的从她的脸上滚下来。
外面的雪光逐渐退为天光——天亮了,她的女儿已经有所好转。虽然高烧未退,但病情趋向稳定,她和丈夫的脸色和神情也缓和不少。
危险暂时过去了,但显然她的心并未脱离紧张。那紧张表现在脸上。好像刚摆脱一只狮子的追捕,却又担心着某种不可预知的其他猛兽的跟踪。
她本来是要去公社医院给女儿治病的,但是剩下的二十里路她不敢走了,雪大路滑翻山越岭她是不怕的,她害怕路上女儿的病会出现不测。另外,父亲刚才的一针药的神奇功效给了她信心。于是,和丈夫短暂的商量后,她下定了决心——不去公社医院了,就在我家里让我父亲给她女儿治疗。
但是,时间已近年关,家家都在准备着过年的东西,她家里还有孩子和年迈的公婆。上午,她丈夫看到女儿病情趋向好转,便接受了她反反复复的劝说,交代几句便回家忙碌去了。
那几天,我的母亲,就在灶房的锅台附近,忙得不可开交。她就一直呆在我家灶房,坐在那砖头砌成的火炉旁边,用那个年代特有的蓝大衣裹着孩子,围着火,和我母亲说话。
我那时候,正是在雪中和同伴们疯跑的年龄,平日里一天之中在家的时间很少。但那几天,却被父母限制了自由。一会儿,母亲吩咐道:替你婶子抱会儿孩子!一会儿,母亲又命令道:抱些柴禾,火快灭了!
我的心里,还没有彻底体会到一个母亲在劫后余生的欣喜,和女儿还在病中的担忧,更没有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感受。但是,弥散在家中的无孔不入的紧张和压力,却让我事事都紧张,连母亲在灶房里叮叮当当的忙碌也变得异常小心。
我从厚厚的雪堆下抽出一根根柴禾,进进出出之间,也断断续续听得见她说的一些话。比如——
受累怕啥,养孩子那有不受累的?
比如——
光想着闺女将来给我叫妈时老舒坦,现在不操心咋行?
……
家里距离大队卫生所有半里路,因为她女儿高烧未退,要量体温的时候,父亲便会派我到卫生所去取那唯一的体温表,量完后重让我送回去。因为那雪,因为路滑,每次我都走得异常小心,生怕把体温表掉到地上摔碎。
有时候,需要抓药,这个差事便会当仁不让的落在我的身上。
病魔也有投降的时候。那几天,按部就班的喂药,打针,无微不至的呵护,终于让她女儿逐渐摆脱了危险。
腊月二十八那天,她的女儿高烧已退,从昏睡中醒了过来,并开始咿咿呀呀地要吃要喝,她终于舒展开皱了几天的眉头。随着她女儿的康复,家里面几天来压抑的空气也完全廓清。
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她开始收拾东西,欢欢喜喜地准备回家了。因为她家离我外婆家不远,这段路我常走,父母便又给我派了个任务,让我帮她提着东西,送她到家。
那一年大年初三,她让她的大儿子着一篮子麻花来瞧我父亲。因为她家里还有公公婆婆,年纪又比较大,第二天我父亲便又让我着篮子去回瞧她家……
后来,杨婶的这个女儿长大,做运输生意。结婚成家后,住在县城。我们便时常见面……
多年前那一场生命的抢救,以一场大雪为背景展开,停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父亲在异常有限的条件下救活了一个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病治好了她的病,因为她们在危急情况下对我父亲的完全信任,也因为我在其中那微不足道的贡献和从此之后两个家庭的友情,那一场记忆里的雪便格外充满温情。
现在的看病条件,和那时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眼前风雪之中,这位搀着母亲看病回家的女儿,和当年的杨婶,何其相似啊!不仅仅是身材相貌,那神情,那声音,那无微不至的细心,那相搀相拥中的关爱和呵护,活脱脱就是当年的杨婶。
多少年过去了。时光让一位慈爱的母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让一个曾和死神擦肩而过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孝顺的妇女。多少年前母养女。多少年后,女儿对母亲的反哺就这样从不起眼的细微处悄悄开始了。
今晚多么幸运:因为一场雪唤醒了另一场雪,亲历一份情接力出另一份情。
门诊那边,远远地走过来一对熟悉的母女——杨婶和她的女儿。女儿提着一袋子药,搀着母亲,一边说着话,一边急急匆匆地往前走,但因为母亲腿脚的不便,她们又走得很慢很慢。雪花落在她们身上,但她们似乎浑然不觉。
平时见面,见到的常常是她们中间的一个。不管是在大街上,公园里,还是在公交车上,我总会迎上去和她们打个招呼。但是现在,面对着风雪中这一对相拥前行的母女,心中瞬间涌出一股温暖的感动。我没有去打扰她们,而选择了绕道而行。
多么熟悉,多么相似——相同的人物,相同的季节,相似的场景。我记忆的大门就这样又一次被砰然推开。而漫过心头的首先就是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
五更时分,朦胧中听见有人叫门。
接着是父亲答应和点灯起床的声音。
作为一个乡村赤脚医生,半夜被叫起来给人看病,这样的事太经常了,毕竟疾病的来临不管你是白天还是黑夜。但那一次有点不同。一是大雪封门已好几天,二是叫门声分外急促,让人心里一揪一紧。我父亲一边答应,一边慌忙穿衣下床。刚刚拉开门,杨婶和丈夫就闯了进来,带着一阵冷风。她一进来就带着哭腔说:“走到半路时摸摸鼻子,这小妮儿已经没气了。哥,你就救救她吧。”
我那时还小,就睡在父亲的脚头。能听见他们走在院子雪地里的咯吱声,进屋的跺脚声,和着裹进屋里的寒气,还能感受到他们进屋后带进来的紧张、恐惧和压力。我的心也不由得一揪一紧。
家里只有一个药箱,那是父亲这个乡村医生经常挎在身上,东奔西走给人看病的,那里面只有平时常用的医疗器械和简单药品。匆忙间,家里所有的油灯已全部点亮,只听见父亲从这屋到那屋,走来走去的脚步声。面对着这一个严重的病人,父亲显然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仿佛和凶猛的野兽较量,多一个人就多一份胆量。因此,明明知道别人没多大作用,父亲还是把母亲和姐姐也都给喊起来了,生火,烧水,忙得团团转。几分钟的时间,家里便成了一个抢救病人抢救室。
敲碎药瓶,抽针灌药,昏暗的灯光下,父亲握着针管。在即将注射的一刹那,看了看他俩,目光中有沉着,安慰,更有拿不准的担心。
昏暗的灯光下,传过来杨婶和她丈夫迫不及待的声音:“哥,俺都相信你,救不活我们也不会怨你!”声音里充满着急切,期待,更有不顾一切的信任。
在那样的情况下,父亲给她女儿打了一针。
这一针马上见了效,她的女儿很快便睁了下眼,接着便是哭声——女儿的反应招来的她喜极而泣的哭声。
父亲这才顾得上从外面抱来柴火,给他们重新生火取暖。她一边抱着孩子,烤着火,一边絮絮叨叨的说着女儿得病的经过。说着说着,泪珠子便珍珠般的从她的脸上滚下来。
外面的雪光逐渐退为天光——天亮了,她的女儿已经有所好转。虽然高烧未退,但病情趋向稳定,她和丈夫的脸色和神情也缓和不少。
危险暂时过去了,但显然她的心并未脱离紧张。那紧张表现在脸上。好像刚摆脱一只狮子的追捕,却又担心着某种不可预知的其他猛兽的跟踪。
她本来是要去公社医院给女儿治病的,但是剩下的二十里路她不敢走了,雪大路滑翻山越岭她是不怕的,她害怕路上女儿的病会出现不测。另外,父亲刚才的一针药的神奇功效给了她信心。于是,和丈夫短暂的商量后,她下定了决心——不去公社医院了,就在我家里让我父亲给她女儿治疗。
但是,时间已近年关,家家都在准备着过年的东西,她家里还有孩子和年迈的公婆。上午,她丈夫看到女儿病情趋向好转,便接受了她反反复复的劝说,交代几句便回家忙碌去了。
那几天,我的母亲,就在灶房的锅台附近,忙得不可开交。她就一直呆在我家灶房,坐在那砖头砌成的火炉旁边,用那个年代特有的蓝大衣裹着孩子,围着火,和我母亲说话。
我那时候,正是在雪中和同伴们疯跑的年龄,平日里一天之中在家的时间很少。但那几天,却被父母限制了自由。一会儿,母亲吩咐道:替你婶子抱会儿孩子!一会儿,母亲又命令道:抱些柴禾,火快灭了!
我的心里,还没有彻底体会到一个母亲在劫后余生的欣喜,和女儿还在病中的担忧,更没有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感受。但是,弥散在家中的无孔不入的紧张和压力,却让我事事都紧张,连母亲在灶房里叮叮当当的忙碌也变得异常小心。
我从厚厚的雪堆下抽出一根根柴禾,进进出出之间,也断断续续听得见她说的一些话。比如——
受累怕啥,养孩子那有不受累的?
比如——
光想着闺女将来给我叫妈时老舒坦,现在不操心咋行?
……
家里距离大队卫生所有半里路,因为她女儿高烧未退,要量体温的时候,父亲便会派我到卫生所去取那唯一的体温表,量完后重让我送回去。因为那雪,因为路滑,每次我都走得异常小心,生怕把体温表掉到地上摔碎。
有时候,需要抓药,这个差事便会当仁不让的落在我的身上。
病魔也有投降的时候。那几天,按部就班的喂药,打针,无微不至的呵护,终于让她女儿逐渐摆脱了危险。
腊月二十八那天,她的女儿高烧已退,从昏睡中醒了过来,并开始咿咿呀呀地要吃要喝,她终于舒展开皱了几天的眉头。随着她女儿的康复,家里面几天来压抑的空气也完全廓清。
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她开始收拾东西,欢欢喜喜地准备回家了。因为她家离我外婆家不远,这段路我常走,父母便又给我派了个任务,让我帮她提着东西,送她到家。
那一年大年初三,她让她的大儿子着一篮子麻花来瞧我父亲。因为她家里还有公公婆婆,年纪又比较大,第二天我父亲便又让我着篮子去回瞧她家……
后来,杨婶的这个女儿长大,做运输生意。结婚成家后,住在县城。我们便时常见面……
多年前那一场生命的抢救,以一场大雪为背景展开,停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父亲在异常有限的条件下救活了一个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病治好了她的病,因为她们在危急情况下对我父亲的完全信任,也因为我在其中那微不足道的贡献和从此之后两个家庭的友情,那一场记忆里的雪便格外充满温情。
现在的看病条件,和那时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眼前风雪之中,这位搀着母亲看病回家的女儿,和当年的杨婶,何其相似啊!不仅仅是身材相貌,那神情,那声音,那无微不至的细心,那相搀相拥中的关爱和呵护,活脱脱就是当年的杨婶。
多少年过去了。时光让一位慈爱的母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让一个曾和死神擦肩而过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孝顺的妇女。多少年前母养女。多少年后,女儿对母亲的反哺就这样从不起眼的细微处悄悄开始了。
今晚多么幸运:因为一场雪唤醒了另一场雪,亲历一份情接力出另一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