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世浮尘吧 关注:40贴子:1,708
  • 3回复贴,共1

┃幻世浮尘┃鹤隐山庄·草芥阁·幻尘私院【禁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1楼2009-03-24 23:04回复
    【论语】
    节选: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百度百科:《论语》http://baike.baidu.com/view/19183.htm
     孔子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14
    全文: 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lunyu.htm


    2楼2009-03-24 23:11
    回复
      【道德经】
      节选: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百度百科:《道德经》 http://baike.baidu.com/view/16516.htm
       
      老子:http://baike.baidu.com/view/2237.htm
      《道德经》:http://chu.yangtzeu.edu.cn/laozhi/index.html


      IP属地:福建4楼2009-04-19 17:35
      回复
        【三字经】
        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百度百科:《三字经》附译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02.htm


        IP属地:福建5楼2009-04-19 17: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