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贴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5568345952?pid=118367545672&cid=118414378276&red_tag=3502696010#118414378276
作者:@南楚小将琥璟明
时间:2018-02-27
正文如下:全文共1508字
汉服复兴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有诸多的不完善,但那时候的人思路还是清楚的。只是后来由于一些朝代发烧友或古装爱好者的中途介入才使问题变得复杂。关于这些过往及如何辩识,之前我已写过一些文字,此处也就不再复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往往汉服推广者能够接纳朝代发烧友,但一部分朝代发烧友却不能允许汉服的定义范畴超出他们的个人喜好。究其根本,他们害怕自己的小众爱好被逐步边缘,害怕失去穿古装上街的保护伞,所以才会有组织有计划的向汉服推广者大搞洗脑,所以汉服运动面临着古装化的潜在风险。
我曾经也参与过一些古代纺织文物的提取和研究工作,即便是对于考古而言,实物也只是一种论证方式,并不是全部,何况汉服的复兴还不是一个考古学上的问题。实际上见的文物越多,越能发现古代制衣的变化性和随意性,古代总有些东西不会按你的预想出牌。我们需要去研究多样性,但是在实际应用和落地的时候,却要进行归纳性的总结,找到一些更加简洁更有秩序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的汉服。而不是见到什么文物都一个劲的往汉服这个筐子里面放。
常有人说先复后兴,表面上是很有道理,但住往概念被乱用和曲解。首先这个概念是对于个体而言的,而不适用于集体。也就是说个体在进行再创怍前需要进行一些 临摹 工作,由于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所以这种方式并不能生硬的对应到集体。其次是度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复原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呢?这个问题似乎难以量化,但我们可以从传统惯例中找到-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创制衣冠的事情,其中既有国家主导的,也有个人爱好,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没说要挖到实物再去干这事,甚至于他们复原的这个过程都只用意念过一下,连实物都不会做出来,更不会亲自或找一群人穿古装做测试,就开始搞创作了。如果硬是要将这种行为习惯用臆造一词来进行表达,那也只能说这种臆造即是传统。对于当代来讲,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大环境,那就是早在30年前,我国学者对古代服饰的研究深度就已经超越了历代过往,也就是说我们具有的创新条件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对复原分寸的拿捏,我相信传统的惯倒和今天的条件都已经告诉戎们应该怎么去做了,若一头扎进细枝末节的琐碎,而从宏观上无视了大环境和一脉相承的惯例,那就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了。
从古代借鉴元素,向古人学习也是有讲宽的,重点在于如何取舍。有人认为应该从断层的节点开始衔接,于是出现了以民国服饰为本的说法。有人喜欢清朝但又不好直接表达,于是就出现了承清尊周的说法,其实这些都是想当然或是一厢情愿的。有人将汉服运动比作文艺复兴,我觉得去等同二者并不合理,但二者之间确有相似之处。我们需要去思考一个很根本的问题:我们民族服饰的美学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去发扬的?这是一个与年代远近、实物多寡无关的问题。我相信对于一个历史丰富的民族,可选的确实很多,但这个文明思想和艺术最活跃的轴心时代,是特别值得我们去重点反掘的。
若我们能回归初心,就不难找到合理的方式,目标也会更明确。我们得充满自信的向外界传达:汉服是我们当代汉族人再造的产物。当代汉服与古装存在区别是必然的,试想如果我们当代人穿的衣服还和千百年前一样,那这个国家的创造力和经济实力是有多糟糕。再造一词没有什么羞于启齿的,历史和传统就是被多次诸如这样的再造所创造和丰富起来的,再造本身就是传统的一部分。现在的奥运会、希伯来语、日本的剑道等等,这些并不是什么自古以来,它们都属于近代的再造产物,再造的事实并没有妨碍它们的被认知、流行和传播。动不动就来一句自古以来,所能折射出来的是创造力枯竭之后的万般无奈。如何做到少打民族悲情牌,少提什么自古以来,还能让汉服被更多的人接受和拥有才是我们需要去深思的问题。
补充阅读: 写给正在复兴的汉服https://tieba.baidu.com/p/5488228235
正文如下:全文共669字
经过了十多年的推广实践,汉服已经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是近一两年的推广工作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体现在汉服概念认知和着装体系上的混乱。考察其原因,大抵是汉服的热度日益上升,和其他文化、表演类的圈子形成了更多的交叉,对自身概念的认识模糊势必在外来的冲击下陷入混乱。
概念认知模糊和不分场合的穿衣是目前造成混乱的两大原因。有些人认为只要有个交领的衣服就是汉服了,有些则认为汉服就是对文物的仿制,或者穿着盛装,浓妆艳抹的走街串巷,这些显然都是缺乏深入思考的体现。
造成混乱是因为COS、古风、朝代发烧友等圈子慢慢和汉服推广群体产生了交叉所致,这并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参与者需要分清楚各自的概念或者说是玩法。汉服就是当代人可以用于社交的一种衣服,这是汉服正确的打开方式。如果是将着装带入角色或身份,把自己想象成公主、仙女、王爷、侠客或是其他一些文学形象的,就属于COS、古风的玩法。如果是强调着装方式及款式都要严格按照某一朝代的某个时期来执行的就属于朝代发烧友的玩法。也不是说汉服推广者就不能进入这些圈子,不能这样玩,而是要注意二者的目的都不是在推广汉服,在宣传民族服饰,代表民族形象的时候这样搞就有点不合适了。
一些推广汉服的人士,思绪已经飞远了,或到了小说的意境中或穿越去了古代,如何将其中的一部分拉回现实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针对汉服的当代属性也需要更多的共识。作为贴吧,我们也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引导工作,阶段性的瓶颈突破了就能继续前行。今天是冬至,一阳初始,此文写在今日,也是希望广大汉服推广者能有新的认识,新的境界,汉服的推广工作能有新的进展。
作者:@南楚小将琥璟明
时间:2018-02-27
正文如下:全文共1508字
汉服复兴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有诸多的不完善,但那时候的人思路还是清楚的。只是后来由于一些朝代发烧友或古装爱好者的中途介入才使问题变得复杂。关于这些过往及如何辩识,之前我已写过一些文字,此处也就不再复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往往汉服推广者能够接纳朝代发烧友,但一部分朝代发烧友却不能允许汉服的定义范畴超出他们的个人喜好。究其根本,他们害怕自己的小众爱好被逐步边缘,害怕失去穿古装上街的保护伞,所以才会有组织有计划的向汉服推广者大搞洗脑,所以汉服运动面临着古装化的潜在风险。
我曾经也参与过一些古代纺织文物的提取和研究工作,即便是对于考古而言,实物也只是一种论证方式,并不是全部,何况汉服的复兴还不是一个考古学上的问题。实际上见的文物越多,越能发现古代制衣的变化性和随意性,古代总有些东西不会按你的预想出牌。我们需要去研究多样性,但是在实际应用和落地的时候,却要进行归纳性的总结,找到一些更加简洁更有秩序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的汉服。而不是见到什么文物都一个劲的往汉服这个筐子里面放。
常有人说先复后兴,表面上是很有道理,但住往概念被乱用和曲解。首先这个概念是对于个体而言的,而不适用于集体。也就是说个体在进行再创怍前需要进行一些 临摹 工作,由于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所以这种方式并不能生硬的对应到集体。其次是度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复原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呢?这个问题似乎难以量化,但我们可以从传统惯例中找到-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创制衣冠的事情,其中既有国家主导的,也有个人爱好,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没说要挖到实物再去干这事,甚至于他们复原的这个过程都只用意念过一下,连实物都不会做出来,更不会亲自或找一群人穿古装做测试,就开始搞创作了。如果硬是要将这种行为习惯用臆造一词来进行表达,那也只能说这种臆造即是传统。对于当代来讲,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大环境,那就是早在30年前,我国学者对古代服饰的研究深度就已经超越了历代过往,也就是说我们具有的创新条件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对复原分寸的拿捏,我相信传统的惯倒和今天的条件都已经告诉戎们应该怎么去做了,若一头扎进细枝末节的琐碎,而从宏观上无视了大环境和一脉相承的惯例,那就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了。
从古代借鉴元素,向古人学习也是有讲宽的,重点在于如何取舍。有人认为应该从断层的节点开始衔接,于是出现了以民国服饰为本的说法。有人喜欢清朝但又不好直接表达,于是就出现了承清尊周的说法,其实这些都是想当然或是一厢情愿的。有人将汉服运动比作文艺复兴,我觉得去等同二者并不合理,但二者之间确有相似之处。我们需要去思考一个很根本的问题:我们民族服饰的美学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去发扬的?这是一个与年代远近、实物多寡无关的问题。我相信对于一个历史丰富的民族,可选的确实很多,但这个文明思想和艺术最活跃的轴心时代,是特别值得我们去重点反掘的。
若我们能回归初心,就不难找到合理的方式,目标也会更明确。我们得充满自信的向外界传达:汉服是我们当代汉族人再造的产物。当代汉服与古装存在区别是必然的,试想如果我们当代人穿的衣服还和千百年前一样,那这个国家的创造力和经济实力是有多糟糕。再造一词没有什么羞于启齿的,历史和传统就是被多次诸如这样的再造所创造和丰富起来的,再造本身就是传统的一部分。现在的奥运会、希伯来语、日本的剑道等等,这些并不是什么自古以来,它们都属于近代的再造产物,再造的事实并没有妨碍它们的被认知、流行和传播。动不动就来一句自古以来,所能折射出来的是创造力枯竭之后的万般无奈。如何做到少打民族悲情牌,少提什么自古以来,还能让汉服被更多的人接受和拥有才是我们需要去深思的问题。
补充阅读: 写给正在复兴的汉服https://tieba.baidu.com/p/5488228235
正文如下:全文共669字
经过了十多年的推广实践,汉服已经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但是近一两年的推广工作也遇到了新的问题,这个问题体现在汉服概念认知和着装体系上的混乱。考察其原因,大抵是汉服的热度日益上升,和其他文化、表演类的圈子形成了更多的交叉,对自身概念的认识模糊势必在外来的冲击下陷入混乱。
概念认知模糊和不分场合的穿衣是目前造成混乱的两大原因。有些人认为只要有个交领的衣服就是汉服了,有些则认为汉服就是对文物的仿制,或者穿着盛装,浓妆艳抹的走街串巷,这些显然都是缺乏深入思考的体现。
造成混乱是因为COS、古风、朝代发烧友等圈子慢慢和汉服推广群体产生了交叉所致,这并不是孰优孰劣的问题,而是参与者需要分清楚各自的概念或者说是玩法。汉服就是当代人可以用于社交的一种衣服,这是汉服正确的打开方式。如果是将着装带入角色或身份,把自己想象成公主、仙女、王爷、侠客或是其他一些文学形象的,就属于COS、古风的玩法。如果是强调着装方式及款式都要严格按照某一朝代的某个时期来执行的就属于朝代发烧友的玩法。也不是说汉服推广者就不能进入这些圈子,不能这样玩,而是要注意二者的目的都不是在推广汉服,在宣传民族服饰,代表民族形象的时候这样搞就有点不合适了。
一些推广汉服的人士,思绪已经飞远了,或到了小说的意境中或穿越去了古代,如何将其中的一部分拉回现实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针对汉服的当代属性也需要更多的共识。作为贴吧,我们也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引导工作,阶段性的瓶颈突破了就能继续前行。今天是冬至,一阳初始,此文写在今日,也是希望广大汉服推广者能有新的认识,新的境界,汉服的推广工作能有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