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拉拉吧 关注:37贴子:664
  • 0回复贴,共1

不要向人求快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说小时候比较快乐。有同感,却又不明白为什么。有次在路上看见一个没人管的小孩,手插在口袋里,两脚故意一崴一扭地走,腆着肚子看着天,傻笑着,笑得口水都出来了。我站在那里看了好久,忽然明白过来:小时候的快乐,是一个人就可以的;长大了就要两个人;老了则要一群人围着才能快乐了。人是世界上最麻烦的东西,在人身上求快乐,永远得到的痛苦比快乐多,这恐怕就是越大越不快乐的道理。
在中国,一个文人能不能受到古往今来最广泛的欢迎,思想性文学性都可以商量,最紧要的是看能不能提供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超乎常人且可供模拟。这也是中国文化的贴心之处,务实之处。陶渊明、苏东坡就是这样的文人。有意思的是,他们所倡导的都是独自快乐的生活方式。
有一幅古画,画的是陶渊明醉归。他走着走着不走了,闭眼定在一棵树下,很陶醉的样子,身子微微有些摇晃,似乎在享受野外的微风和青草泥土的气味。可以体会,他的脚虽然踩在地下,身心必定是像气球一样,处于似放空似充盈的飘忽状态。旁边有一个童子在扶着他,长得疤头癞脑,看面相是个弱智——聪明机灵的人在旁边,这种氛围必定会被破坏。世上几人能知道这样的快乐?都市里的人喝多了也就是掀开汽车的天窗,加快油门儿,像歌里唱的那样“穿过都市的霓虹”,呕吐一顿完事。
陶渊明去别人家喝酒,坐下来就喝,喝醉了就走,并不以来去为意。别人到他家里来喝酒也是这样,只要他喝好了,就请客人走,很不近人情。李白后来在诗里把这件事情解释成“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是曲解,矫情得很。陶渊明这样对别人,别人自然可以这样对他,便都能自得其乐。何必虚客气,互相面子上维护着,其实都很累,损己不利人。
他的《桃花源记》,很多人喜欢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渔夫独自驾船出行的情调。赖声川在话剧《暗恋桃花源》里来来回回重复那一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坐在剧场里听了又听,越听越有意思。
小时候每到春天,逢天气好,父母就会觉得有郊游一下的必要。一方提出来,另一方必定会说:“有什么好去的。”这话原也没错。一家人兴冲冲地跑到郊外,一眼看去,无非明晃晃的太阳,常见的山野风光,燥热得很。满身臭汗到家,灶是冷的,热水瓶是空的,父母再为路上吃面坐车之类的小事吵上一架,实在不能说是美好的一天。其实,春天的郊外尽有醉人的风景,就是因为人多才弄成这样。
喜欢结伴出游的苏东坡,更多的时候也沉浸在自我的感受和冥想里。在《后赤壁赋》里能明显地感觉到,那些游伴已经被苏东坡忽略了,留给人的印象是他独自登上山的高处,长啸了几声;独自登舟“放乎中流”;又独自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道士,他认出这道士是当晚掠过船头的那只鹤。
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朋友陪我散步去邮局寄信,途中经过帽儿胡同的菜市场,正是冬天,下午四五点钟,空气清冷,日光昏黄,她被烧饼的焦香吸引住了,要买来吃。我要她回来再买,去晚了怕邮局关门。回来的时候,路过烧饼摊,她已经不想吃了。快乐永远是随机的,一时兴起的,过去了就过去了。年轻的时候总有那么一段时光,一帮人天天混在一起,不分白天黑夜的疯、高兴。还以为人生可以天天如此。一旦散了,就再也找不回来,就算还是当初那帮人,也找不回当初的快乐。所以事隔这么多年,多少人欠欠人的事都忘了,烧饼这件事总还会想起来,因为信是哪天去寄都可以的。
打麻将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独自的快乐。不管认不认识,坐下来打就是了,眉头一皱,脸一苦,盯着桌上的牌,对方只是个虚拟的对象,像股票一样,能吞进去钱,也能吐出来钱。现实的人生中则有着太多的顾忌和迁就,不能那么全然和自我。世人求财求色,真就那么在乎吗?也未必,比方说,多数人潜意识里就把自尊心看得更重要。为了自尊心动不动就吵,吵分了手至死不往来的人不在少数。财色说到底是借口,真正迷恋的无非是一种心情。哪个好色的人不恨自己多情,哪个打牌炒股的人不检讨自己不务正业,很多人还是情愿把一生都搭进去。
最近回湖南老家,比我小七八岁的也已经结婚生子了,没什么人可以玩,就养成了一个人去野外散步的习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南方遇上了五十年来最严重的冰冻雪灾,一直持续到立春后。据说是因为环境破坏,海洋的什么循环受到影响造成的。刚刚解冻,我就去了翠云峰。
翠云峰下桃花最漂亮。在阴沉沉的冬天,细瘦的枯枝镶嵌在青色的天上,像瓷器上的裂纹。升温刚两三天,树枝就有了些变化,温软了许多,远看变成了虚线。凑近一看,原来已经缀满了比米粒还小的花苞,颜色像树皮一样黝灰,只在尖上包裹着些粉色。谁见过这么幼小的桃花?地球元气已伤,动不动就寒热不调,还有更大的灾难在后头,说不定下半辈子就看不到桃花了。我现在却可以每天都来,看桃花从萌发到开放的全过程。一念至此,心里狂喜,这真是只有独自一人才能找得到的快乐,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想和别人分享都很难。

延伸阅读:无所依的快乐
不依人,不依物
不外求,不他求
回归生命本来
全然觉知当下
应无所依,而生快乐
佛说“有求皆苦”。这个苦不是痛苦,而是不圆满、不究竟,即佛法所说的“有漏”。
为何有漏?如果我们的快乐是建立于外在条件之上的,那么诸行无常,万事万物随时都在生灭变化中,一旦快乐依存的条件变化了、消失了,快乐也就不存在了。
无可回避的是,那些外在的条件,无论是我们的财富、事业、房产、汽车、美食等等,没有一件是可以永恒不变的,一旦它们有所变化,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快乐”就会很快过去,转而成为遗憾、不满、失落、怨恨、不甘、不满等种种痛苦。
所以,“有所依的快乐”永远不会长久,最终的结果都是“苦”。但我们却因为自己的“无明”,看不见或者假装没看见这个因果法则,而是执迷于此,不停地寻求新的“有所依的快乐”,实质上,不过是用一种“苦”取代另一种“苦”而已,你寻找到再多的快乐,最终的结果仍然难逃一“苦”。这样的模式是没有出路的。
什么是无所依的快乐?就是无条件的快乐,不向外求,不向他求,不依物,不依人,不依事,发自内心的至乐。
问:无依无求也能快乐吗?
答:难道生命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种快乐吗?
每天抽一点时间,全然和自己在一起。静听自己的呼吸,观照自己的内心,你会发现喜悦从内心绽放。
也许只是静静地安坐在这里,把心空下来,无所事事,也无所思。
当下这一刻,内心油然而生的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和宁静,
其美妙远远胜过之前我们外求得到的种种“快乐”。
这就是生命中无所依的快乐,它本来就在,一直都在。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首禅诗,说的就是无所依的快乐。若无闲事,人间的一切都是闲事,我们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和焦虑。事可以做,但心不可以着,心不要掉在事上,患得患失。这样的心才是自在心,才能时刻安详,安住在清净的喜悦之中。如果能做到这样,时时处处,都是人间好时节。
一切的发生,我们都接纳,
一切的人和事,我们都感恩。
放下评判与分别,感知自己和当下的所有,
感受生命和宇宙的合一与无限。
对,就这样,让我们安住于当下,体验无所依的快乐!


1楼2018-03-01 10: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