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的民族特色,不但表现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生活上,重要的是这些中国剧作家,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对西方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予以创造性地转化与改造。转化和改造的关键,是这些剧作家所具有的民族的审美精神,以及在长期的艺术熏陶中所获得的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的修养。尽管,他们面对的是一种西方的艺术形式,但是,他们作为一个接受的主体,必然透过自我的观察、理解和认识,去把握这种形式。比如,在中国话剧中,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现象,即一些优秀的剧作,都追求戏剧意象的创造。所谓意象,这是中国传统的诗学范畴,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所谓“言征实则寡余味,情直而动物也。故示以意象”。意象所要求的是一个有机的内在的和谐完整而富有意蕴的境界,它有着一种联想性的指涉作用。它透过一个特定的情境、一个物象、一个人物等的具体的真实的描写,而赋予更深层更丰富的蕴含。戏剧意象的营造,不仅在于追求真实的诗意,还在于创造出诗的意境。如《雷雨》中的雷雨意象,《上海屋檐下》中的梅雨意象,《秋声赋》中的秋的意象,《风雪夜归人》中的风雪的意象,《雾重庆》中的雾的意象等。这些意象,把细节的描写、真实的物象同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意境的烘染等都统摄在这特定的情景之中。如雷雨的意象,在《雷雨》中,它既是戏剧的氛围,是剧情的节奏,也是破坏性的力量之象征,是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潮汐和激荡,是为作家雷雨般的热情所构筑的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正是这些转化,使中国的话剧有了民族审美精神的更深层的渗透。也可以说,中国的戏剧家,以民族的艺术精神、诗学内涵以及它特有的艺术方法和手段,沟通了同西方戏剧,包括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乃至现代主义戏剧的审美精神。从人物塑造、情境设置、戏剧冲突,直到戏剧语言,都实现了民族独创性的转化。
九十年的历史证明: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的根底,中国话剧是很难立足和发展的,也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在发展的前提下,发扬传统的精华(自然经过扬弃),吸纳外来的经验,是中国话剧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九十年的历史证明:没有深厚而活跃的民族艺术精神,没有深厚而扎实的传统艺术的根底,中国话剧是很难立足和发展的,也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在发展的前提下,发扬传统的精华(自然经过扬弃),吸纳外来的经验,是中国话剧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