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做父母的都会说自己是爱孩子的,自己倾其所有来给孩子好的生活,但是有时候却伤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1,逼孩子向他人打招呼,伤害他的自尊
过年期间亲戚之间相互走动“孩子不肯和亲戚打招呼”的窘境你一定遇到过。
面对这种情况,你是逼着孩子打招呼还是想办法为孩子圆场呢?其实,打招呼才不是一句话的事,对孩子的影响大着呢。
在成人眼里,打招呼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但在孩子的眼里,打招呼代表了信任。一年才见一两次的亲戚,没有和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孩子自然不愿意打招呼了。
“你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懂礼貌!”这是家长批评不打招呼的孩子时常说的话。可是在孩子眼中,打不打招呼和懂不懂礼貌,真的没什么关系。孩子不和亲戚打招呼,可能真的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强逼孩子打招呼会怎么样?
“没礼貌”、“丢人”,这类词汇的目的都是用羞愧感来教育孩子,这有一时的效果,但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心。
强逼孩子打招呼时对孩子的否定,便会加深孩子的罪恶感。无论孩子是选择暂时顺从还是坚决反抗,“自己很差劲”的罪恶感已经形成,对事物的好奇心也会随之减少。
你强逼孩子打招呼,会让他以为见到打人就应该嘴甜甜的叫人,主动让他抱一抱、摸一摸。那孩子哪天真的遇到陌生人时,又怎么可能懂得保护自己呢?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强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语目染,自然会养成好习惯。
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如果带孩子去朋友聚会,可以先告诉孩子会遇到哪些人,这样预热可以让孩子先有个心理准备,尤其是对于“慢热”的孩子。
2,拒绝别人对孩子的夸奖,伤害他的自信
有一位妈妈带五岁的女儿去买水果,孩子兴高采烈地跟着妈妈一起挑选,老板见状称赞孩子说:"这大宝贝真是又漂亮又能干,这么小就会帮妈妈干活啦。"听到老板的话,妈妈自然是心里美滋滋的,但嘴上却说:"哪有啊,在家调皮着呢。"这样的对话对大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
但是没想到回到车上,女儿嘟着小嘴儿对妈妈说:"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在别人表扬我的时候都要否认呢,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听到女儿这么说,妈妈被震撼到了。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小院骑自行车玩儿,有一个阿姨看到啦,夸奖说:"你家孩子骑车骑的真好啊!"听了阿姨的话,孩子不自觉的更加用劲地登上两下,可这个时候妈妈谦虚的说:"哪里哪里,有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的好呢?"听到妈妈的话孩子立刻一脸黯然。
如果家长经常这样“拒绝”别人对孩子的夸奖,她很可能会认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自己努力还是做不好。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有些父母谦虚的回答,可能还出于另外一种担心,就是害怕孩子,因为得到太多的夸奖而变得骄傲啦,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谦虚性格。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父母的孩赏识和鼓励尤为重要,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家长们,对待孩子请别吝啬你的赞扬!
家长夸赞孩子的时候,需要学会“适度”的分寸:
夸具体不夸全部,夸事实不夸人格,夸努力不夸聪明。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3,强迫孩子学会分享,伤害他的自我认同感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于是绞尽脑汁的来教育孩子学会分享,甚至于强迫孩子进行分享。对于正在形成物权意识的孩子,如果家长强迫分享,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1、容易丧失自我
家长强迫自己分享时,孩子会认为自己不被尊重,自己是不重要的,进而产生一种惯性思维,就是别人的需要高于自己的需求。长期下去,这样会使孩子变得懦弱,在与他人相处时失去自我。
2、使孩子缺乏自信
家长强迫孩子分享,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觉得父母没有捍卫自己的所有权,失去安全感就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
3、可能使孩子变得更自私
家长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会使孩子不开心,这种痛苦会使孩子不喜欢分享这件事情,甚至会使孩子不断去争夺各种物品占为己有,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分享,是在不损害孩子的“利益”的前提下,你情我愿共享某一样东西,而不是憋着自己的不满意换他人夸赞,强迫孩子放弃保护自己心爱东西的权利。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只有形成并体会到自己对物体的所有权后,才能逐渐了解物品的所有权。”他们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不会分享,他还不具备分享的概念和能力。
家长不要一味地强调孩子分享,认为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可以尝试着引导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看书,一起玩玩具,让他自己去体会分享的快乐。
作为成人,独占和利己是孩子的一种社会化属性,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试图通过外在诱使等手段让孩子去分享,而逼着孩子渐渐的学会讨好。
同样,面对别人的分享,我也想让孩子知道:如果这个分享是你不需要的,对你有害的,那还是礼貌而鉴定地拒绝比较好,比如,“谢谢啊,我不喜欢甜食。”
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看似父母无意的言行都会带来无形的影响。只有家长管好自己嘴,正确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1,逼孩子向他人打招呼,伤害他的自尊
过年期间亲戚之间相互走动“孩子不肯和亲戚打招呼”的窘境你一定遇到过。
面对这种情况,你是逼着孩子打招呼还是想办法为孩子圆场呢?其实,打招呼才不是一句话的事,对孩子的影响大着呢。
在成人眼里,打招呼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但在孩子的眼里,打招呼代表了信任。一年才见一两次的亲戚,没有和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孩子自然不愿意打招呼了。
“你这孩子,怎么一点都不懂礼貌!”这是家长批评不打招呼的孩子时常说的话。可是在孩子眼中,打不打招呼和懂不懂礼貌,真的没什么关系。孩子不和亲戚打招呼,可能真的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强逼孩子打招呼会怎么样?
“没礼貌”、“丢人”,这类词汇的目的都是用羞愧感来教育孩子,这有一时的效果,但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心。
强逼孩子打招呼时对孩子的否定,便会加深孩子的罪恶感。无论孩子是选择暂时顺从还是坚决反抗,“自己很差劲”的罪恶感已经形成,对事物的好奇心也会随之减少。
你强逼孩子打招呼,会让他以为见到打人就应该嘴甜甜的叫人,主动让他抱一抱、摸一摸。那孩子哪天真的遇到陌生人时,又怎么可能懂得保护自己呢?
实际上,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礼貌习惯,并不需要强迫,大人做好榜样就好。如果爸妈总能热情地与别人打招呼,那么孩子耳语目染,自然会养成好习惯。
最重要的关键,仍是尊重。如果带孩子去朋友聚会,可以先告诉孩子会遇到哪些人,这样预热可以让孩子先有个心理准备,尤其是对于“慢热”的孩子。
2,拒绝别人对孩子的夸奖,伤害他的自信
有一位妈妈带五岁的女儿去买水果,孩子兴高采烈地跟着妈妈一起挑选,老板见状称赞孩子说:"这大宝贝真是又漂亮又能干,这么小就会帮妈妈干活啦。"听到老板的话,妈妈自然是心里美滋滋的,但嘴上却说:"哪有啊,在家调皮着呢。"这样的对话对大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
但是没想到回到车上,女儿嘟着小嘴儿对妈妈说:"妈妈,你为什么总是在别人表扬我的时候都要否认呢,你是不是不喜欢我?"听到女儿这么说,妈妈被震撼到了。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小院骑自行车玩儿,有一个阿姨看到啦,夸奖说:"你家孩子骑车骑的真好啊!"听了阿姨的话,孩子不自觉的更加用劲地登上两下,可这个时候妈妈谦虚的说:"哪里哪里,有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骑的好呢?"听到妈妈的话孩子立刻一脸黯然。
如果家长经常这样“拒绝”别人对孩子的夸奖,她很可能会认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足,自己努力还是做不好。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出现自卑情绪,并且懒于付出努力。
有些父母谦虚的回答,可能还出于另外一种担心,就是害怕孩子,因为得到太多的夸奖而变得骄傲啦,他们想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谦虚性格。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
父母的孩赏识和鼓励尤为重要,会让他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家长们,对待孩子请别吝啬你的赞扬!
家长夸赞孩子的时候,需要学会“适度”的分寸:
夸具体不夸全部,夸事实不夸人格,夸努力不夸聪明。有针对性的具体表扬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努力。
3,强迫孩子学会分享,伤害他的自我认同感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于是绞尽脑汁的来教育孩子学会分享,甚至于强迫孩子进行分享。对于正在形成物权意识的孩子,如果家长强迫分享,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1、容易丧失自我
家长强迫自己分享时,孩子会认为自己不被尊重,自己是不重要的,进而产生一种惯性思维,就是别人的需要高于自己的需求。长期下去,这样会使孩子变得懦弱,在与他人相处时失去自我。
2、使孩子缺乏自信
家长强迫孩子分享,会使孩子没有安全感,觉得父母没有捍卫自己的所有权,失去安全感就会导致孩子失去自信。
3、可能使孩子变得更自私
家长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会使孩子不开心,这种痛苦会使孩子不喜欢分享这件事情,甚至会使孩子不断去争夺各种物品占为己有,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分享,是在不损害孩子的“利益”的前提下,你情我愿共享某一样东西,而不是憋着自己的不满意换他人夸赞,强迫孩子放弃保护自己心爱东西的权利。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儿童只有形成并体会到自己对物体的所有权后,才能逐渐了解物品的所有权。”他们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不会分享,他还不具备分享的概念和能力。
家长不要一味地强调孩子分享,认为孩子不分享就是自私,可以尝试着引导孩子跟小朋友一起看书,一起玩玩具,让他自己去体会分享的快乐。
作为成人,独占和利己是孩子的一种社会化属性,我们没有必要总是试图通过外在诱使等手段让孩子去分享,而逼着孩子渐渐的学会讨好。
同样,面对别人的分享,我也想让孩子知道:如果这个分享是你不需要的,对你有害的,那还是礼貌而鉴定地拒绝比较好,比如,“谢谢啊,我不喜欢甜食。”
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来说,看似父母无意的言行都会带来无形的影响。只有家长管好自己嘴,正确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