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想说《空巷子》是一部好看的电视剧。不好看,我就不会专门去买一套碟一口气看完——我哪儿有工夫像老太太似地天天守候在电视机前等播放,边看边唏嘘不已,看完了还为剧中人的故事、命运担忧?我对自己喜欢看的电视剧,通常是搞一套碟,一口气儿看完才解馋——不是有那句唱儿吗:“让我一磁(次)爱个狗(够)!”
这是个类似怀旧的片子,给我这样左右年纪的人怀旧。其实我这一代人的旧,现在还不值得怀,“知青”那一代人才刚刚开始怀旧、还没怀够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情形,在我的记忆里,倘若没有人特别提醒,就还真想不起来,可能还要再让它陈旧一段时间。尽管如此,我还是被《空巷子》中的三个中学生吸引了去,他们的青涩、莽撞、纯真、热情等等,都吸引我看下去,看着看着,从中也慢慢把自己已经想不起来的东西想起来了,那个谁说的“戏剧就是回故乡”,这时候想想是有那么点儿道理。
三个中学生以及他们的家人、朋友等等在1981年大半年的生活,被裁剪组接在一起,形成了这部30集电视连续剧《空巷子》,是另一部电视剧《空镜子》的姊妹篇。姊妹篇能拍得不牵强、不凑合,自然流畅、自成一体,还不受前一部片子的干扰和影响,是很难得的。
《空巷子》好在哪里?我就不多说了。它就是让人回眸一下那个年代的一段生活,在别人的喜怒哀乐里,闪回自己生活的旧图像,换一个角度看曾经过去的岁月,有别样的感受。您要是能在剧中人物的生活言谈行为细节中,能找到自己熟悉的东西,就足够把你吸引住。
因此我说它好看就好看在真实——给我的感受是真实(说的是感受),符合生活、情感的逻辑,即遵守人情物理。这一点在现今的影视创作中已经是一个高难度的标准了,不是因为它不好弄,而是因为现今的人不去弄,故意回避,故意违背人情物理物理,故意整老虎闻鼻烟——没影儿事儿。真实感(说的是真实感,和真实不是一回事儿)原本就是电视剧、戏剧和电影的创作正路,但是现今影视剧商业化的急功近利,总想追求超大利润,于是透支常识、糟践常理,典型的就是《无极》、《赤壁》两部弱智大片。
其实影视剧不像是影视剧工作者说得那么难,你遵守着生活逻辑、不违背人情物理,有什么难的?所谓“道不远人”,过去的失意文人,很随便就能弄出一出好看的戏,还羞于说自己编了个戏,认为这不是正经东西,今天的人当成经典。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创作者内心的主体价值观是完整稳定的,即他知道戏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剩下的就是技术活儿,即专家出编剧技巧。现在编剧不讲究这些,偏偏不讲究这些,谁遵守生活逻辑、认同人情物理,被认为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可不是一个低标准,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般人没有这个本钱和能力,可是,这词儿咋成了贬义的了?现在的编剧就是越胡搞越显得有创意,古人说左,他一定要向右才算是高明,让横槊江上、指挥大军生死决战的曹操,一扭脸发现一位不知道怎么混进来、还能端坐在军机要地摆好茶具的苦脸孕妇,冲他一个劲儿地放电抛媚眼儿,于是曹操停下来,仗也顾不上打了,喝那苦脸孕妇一杯茶,将83万人马付之一炬,这才是天才创意!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文艺创作为什么难?就是因为创作者心中无主、眼里有钱、无法无天、卑贱无底线。
再比如电视剧《红楼梦》,还要什么服装设计?人家那里面讲得清楚明白,服装界还专门研究“红楼服饰”呢,哪里需要你去创意?你照着做,别做走样儿就行,别做得让剧中人物穿错了犯杀头罪就行。
但是,现在的人不糟践常识、不糟践古人就不算创作。那天我跟一个朋友聊起创意,我说:对一个心中无主、没有相对完整的价值观,单靠玩视觉新奇、造型怪异去弄创意的人来说,创意最好弄了:把礼义廉耻尽抛开即可。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来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说,拍影视剧,原本有路,折腾得多了,就绝了路。
《空巷子》走的就是老路,它轻快地走老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切都是符合正常人的思维逻辑和情感方式。您可以说它没有刺激的、没有震撼的、没这没那的,那您找别的剧去。它像一把初春新韭,用它做馅儿包成饺子,您上顿吃了这个饺子,到了下顿,想吃别的,再买去呀!
2009年3月26日
○许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