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吧 关注:40,372贴子:421,325

回复:苏轼1-情定唤鱼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成果大家都看到了,苏轼利用湖中清出的淤泥筑就全长三公里、宽36米的苏堤,不仅使得老百姓不用再饶湖而行,更是成为一处名胜之地。又采纳官员意见,把西湖周边租给百姓种菱角,这个办法非常好,一石三鸟。一,西湖水浅之处容易长杂草,久了便易使西湖堵塞,种菱角必须把草都拔干净才行。二,还可以收租金和税收用于治湖!厉害了!三,农民又能谋得一个生计!为了防止菱角泛滥致使湖面不清澈又建石塔规定种植区域,于是有了西湖的三潭印月!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8-04-06 17:45
回复
    在杭州一两年间,苏轼凭借自身智慧,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抗饥荒、驱瘟疫、治六井、梳两河、建苏堤,做了一件又一件的大好事。
    除去这些大工程,苏轼在断案等上面也体现了爱民之心。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8-04-06 17:46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8-04-06 17:47
      回复
        此案只需正常断定还钱即可,可苏轼看被告瑟瑟发抖,老实巴交一个小商贩,夏天雨水连绵,扇子卖不出去确也是实情,又逢老父病中,不禁心生怜悯,又一个被天灾人祸逼入绝境的农民!但布商也不容易,这两万钱也是人家的活命钱啊!苏轼左思右想,有了个好主意。
        “扇商,你去取二十把上好的团扇来,我替你还债!”
        扇商一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老爷是不是傻,现今已是深秋,还要买扇子?再说二十把扇子能值多少?”虽然心中犯嘀咕,也不敢多问,赶忙取了二十把上好的扇来。
        苏轼看此扇做工精美优良,是良心货,便命人递上文房四宝,只见他一会画一丛石竹,一会画个枯木,还用蝇头小楷写上两句,不一会,二十把东坡墨宝扇就做成啦!
        “此扇一千钱一把,拿去还债吧!”
        幸福来得太突然,扇商一愣一愣抱着扇往外走,东坡制扇消息早就不胫而走,字画爱好者纷纷赶来。扇商刚走出衙门,扇子就被疯抢。
        布商见此情形,赶忙抢到一把,边抢边说:你还我一万九千钱就好了哈。
        有日薄暮时分,苏轼正准备退堂回府,负责税务的官吏抓进来一位白发苍苍的六询老汉,带着个大包裹,上面赫然写着:
        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
        官吏报告说:包里都是上好的麻纱,这老头想盗大人名,一路偷税漏税去京师做生意!
        苏轼一听,一拍堂木:大胆刁民,岂敢冒本官名做这非法勾当!


        来自iPhone客户端20楼2018-04-06 17:48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8-04-06 17:48
          回复
            苏轼听后非常同情这位贫苦,久考不上的老者,于是依旧判了他的刑。这是不可能的,苏轼命人揭去旧字,亲笔写上:
            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
            “大爷,这回你就是带到皇上面前也是没问题啦”
            随后有写信叫老吴带给苏辙,叫其多关照。第二年老吴竟然一举中第,揭榜后老吴特意绕道杭州感谢苏轼。
            为官几十年中,苏轼所任十几处。带民抗蝗灾、去除劳民伤财风俗、设立儿童救助,尽心尽责,心系百姓,即使在被贬之中也是如此。
            既然是被贬,必然是些荒山闭塞之处。风光之时花钱也是勤于施舍,爱好交友,被贬时候难免囊中羞涩,在黄州时只得领着全家在城东边一个坡地上开垦荒地,这也是“东坡”号的由来。当时的黄州是萧萧无归路之地,丛林怪石,生产力极度低下,一般家庭只养得起2、3个孩子,在一个没有杜蕾斯的年代,生下来就浸死,苏轼联络官员开化百姓,杜绝此恶俗。被贬广东海南一带时,六十多岁的年纪住的房屋也是漏雨不断。即使处于如此艰难之际,看到所处之地医疗落后,也不断写信给朋友寄送、购置药材发于民众。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破除一些不良风俗习惯。惠东二桥、广州自来水工程。。。此类事件,不胜枚举。
            往期阅读 苏轼5---城会玩
            苏轼4---反变法派


            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8-04-06 17:49
            回复
              顶楼主楼主一次更好多好开森
              另外表达我对子瞻的浓浓爱意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8-04-06 19:56
              收起回复
                一早起来突有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如蝼蚁搬忙忙碌碌又无可奈何


                来自iPhone客户端24楼2018-04-09 06:54
                回复
                  公元1079年八月十八日,宋仁宗口中的“太平宰()相”苏轼锒铛入狱,关押于汴京御史台坐(what?)牢130天,有多惨呢,他的牢友出狱后有诗为证:遥怜北户吴兴(湖州)守,诟辱通宵不忍闻。


                  25楼2018-04-19 10:26
                  回复
                    宋刑法规定,当官的摊上事了押送大理寺、开封府,摊上大事了那就押送御史台。御史台门朝北开,取阴()杀之意,让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四周种满柏树,无数计的乌鸦栖息于树上,啧啧,观看外围,已觉鬼()气阴森,让人毛骨悚然。故而御史台也称“乌台”或者“柏台”,苏轼这次摊上的事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又是怎样摊上大事了呢?
                    1057年,苏轼苏辙进京赶考,一朝成名天下知。苏轼被最高权力者宋仁宗誉为未来的“太平宰相”,被当时文学界泰斗欧阳修断言“文章必将独步天下”,成为当时行走的芭芭拉小魔仙,光芒万丈,集千宠爱于一身,简直这天下舍我其谁!

                    1067年,宋神宗继位,对这位“太平宰相”青睐有加。喜欢到什么程度呢,不要说那些个优美的散文,就连那些打哈哈玩套路的贺谢表章,都要一读再读,爱不释手。连后宫嫔妃都知道,只要看到吃饭时神宗手捧书卷,聚精会神,就万万不能上前献殷勤、抛媚眼,因为她们的大王可是在看苏轼的文章啊!
                    自1072年离京至今8年,苏轼于杭州、密州、徐州上任。每一任上政绩斐然,深得百姓拥戴。尤其在徐州任上“保卫黄河、保卫国家、保卫新宋朝”可谓是才气尽显,临危不惧,当机立断,临危不惧,身先士众,哪是一般地方官能有的才干!神宗又给表彰又给拨款修堤,妥妥是要照着宰相来培养啊!离任徐州时,百姓痛哭流涕、遮道拦马,追宋数十里。
                    这还了得,你苏轼都是宰相之才了,要我们这些大臣干哈?

                    简单八卦下当时政坛。从神宗当上宋朝扛把子实施变法开始已有10余年,从前的变(法派和反(变法派核心人物已多不在朝政。王安石罢相隐居,护法干将吕惠卿罢相,司马光闭门著书,韩琦、欧阳修先后去世。现如今党派的主要矛盾已从变法与不变法向人身打压转移。
                    时任宰相,中立者吴充,为主是瞻者王珪。王珪长袖善舞,大事小事都要请示朝廷,无论另一个宰相如何走马观花的换,他依旧是稳坐泰山。他看吴充不爽,于是刷刷搞事逼得老吴后来自行离职。又与最高检检察长(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画起小圈圈,专门打击那些不合他们意的出头小拔鼠。

                    李定等人都因高举新法旗帜而得到升官发财,如今王安石、吕惠卿等新法核心拥护者都被下台,正值人才匮乏之际,万一启用反变法派分子苏轼以后该怎么混下去,于是已崭露头角的苏子自然是他们敲击的对象。
                    苏轼可是皇帝的宝贝疙瘩,要怎么操作?


                    26楼2018-04-19 10:26
                    回复
                      喜欢喜欢,谢谢楼主


                      IP属地:河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8-04-19 18:15
                      收起回复
                        苏轼可是皇帝的宝贝疙瘩,要怎么操作?
                        很多类新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老百姓苦不堪言,年轻的苏轼作为一个反变法派,又不顾老父亲“不可太直露”的谆谆教导,创造了大量揶揄新法,诉说其弊端的诗句。
                        李定等人一拍大腿:哈哈,文字狱!
                        还有这种操作,,,
                        神宗有这么好骗么?显然没有,且宋太祖钦定“不以言治人”,自开国一百多年来,还没有这种操作的,1073年就有小人以讥讽朝政为由想搞苏轼,但神宗完全不理。
                        怎么办?苏轼可谓是名满天下,兢兢业业,除了作两首诗酸酸新政,实在是揪不出什么小辫子。但李定是谁,最高检察长!于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诬陷按步骤展开了。
                        坦荡荡的汉子苏轼对此毫无察觉,从徐州卸任后往湖州上任,并呈上《湖州谢上表》。这种就是客套客套,写点心得,表表忠心的文章,会发表在官方报纸上供大家传阅。

                        城市套路深,大手笔来了。
                        First,6.27日,代理言论监督官何正臣实名举报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并附上时下流行的苏轼一本诗集作为佐证。老何敏锐指出:在《湖州谢上表》中,苏轼写“风俗阜安,在东南号为无事,山青水远,本朝廷所以优贤”,这是赤果果指责朝廷没有委以重任。
                        写“臣性资愚鄙,名迹湮微,议论阔梳,文学浅陋”---明显正话反说,表彰自己。
                        写“荷先帝之误恩,擢置三馆”---完全是大摆老资格,向朝廷邀功!(此时苏轼算是三朝元老)。
                        老何指出:苏轼诗集流程甚广,社会影响极坏!建议法办!
                        Second,7.2日,监察御史舒亶、李宜之等人同时上奏,举报苏轼《谢上表》嘲讽时事,但大家都争相传看,影响极其恶劣!并附上时下流行的苏轼四卷诗集作为佐证。


                        28楼2018-04-26 15:14
                        回复
                          老舒以他清晰的头脑指出,苏轼“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在半城中”是几个意思?大王你辛辛苦苦为百姓着想贷款给他们,他不领情还算了,还讥讽您!
                          注:苏轼第一次任杭州时,青苗法如火如荼的开展。以前的情况是这,青黄不接时,强豪借机放高利贷给百姓谋取巨额利润。青苗法旨在由官府在青苗不接时直接放款给百姓,等收成时再还。这本来是很好的举措,但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本来是自由借贷,但确是强制贷。且官员为了多收利息,又多征收各种名目附加利息,使得国家贷款的利息蹭蹭高涨。遇上收成不好年份,百姓还不起,但胳膊拧不过大腿,难不成国家还能让你欠着?于是百姓又不得不向富豪借更高利息的高利贷来还,苦不堪言,以致倾家荡产。为了还国家贷款,为了纳税等,老百姓常常赶几十里、上百里山路进城,青苗钱的贷款几经碾转其实已经一文不值,倒是小孩子天天跟着大人进城出城,还学会了城里的口音!
                          山城五绝.之一
                          朝代 [宋] 作者 [苏轼]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老舒又清晰指出,大王你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官盐专卖,苏轼竟然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
                          大王你,,,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苏轼这个小标砸无视皇上,藐视新政!影响恶劣,建议法办!
                          李宜之更是找些个莫须有的材料来佐证影响恶劣,建议法办!


                          29楼2018-04-26 15:16
                          回复
                            Third,7.3日李定重磅出击,实()名举()报苏轼有四大该()杀之罪!


                            30楼2018-04-26 15:18
                            回复


                              31楼2018-04-26 15:21
                              回复